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在沧州 > 第四章 二儿一岁(4)

第四章 二儿一岁(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个填仓节,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多年以前,北方连年大旱,颗粒无收。

    当时朝廷却不管老百姓死活,照样催税收捐。百姓拖家带口,四处乞讨、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有一个给皇家看粮仓的仓官,不忍心看百姓惨状,就自作主张,偷偷打开皇仓,把皇家的粮食全部分给灾民。

    朝廷得知后,要派人拿他问罪,他就放火烧了空粮仓,自己也投火而死。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仓官,就在他死的这天,在庭院里用灶堂灰画成粮仓形状,再放些粮食,再燃放鞭炮来感恩他。

    现在就演变成了人们祈祷一年的丰盈和富裕的纪念日。

    这一天人们总要怀着愉悦的、感恩的,满足的心情。在咱们北方用灶堂柴火灰,在正对屋门方向画一个圆圈,再添加“十”字,做成粮仓的样子,靠近屋门一侧画成梯子形状。

    在“粮仓”中间搁放小麦、棒子(玉米)、谷物、黑豆、黄豆,以表示仓满,来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天不能借东西,不管是别人借自己家的东西,还是自己借给别人的东西,都认为不吉利。

    这一天也避讳卖粮食,却喜欢收粮食。这一天庄稼人家家户户也总要在粮仓里添满粮食,水缸里加满水。

    一大早,杨大发就从炕上起来了,唤醒柱儿。昨晚就和柱儿说好,今天要打囤,柱儿很喜欢干这个活的。

    大发从灶堂里掏出一些柴火灰,用土簸箕盛了走到院子里,很细心很专业的样子,俨然一个画家。不一会儿,一个占满整个院子的大“粮仓”就建成了。

    柱儿很喜欢这个“活动”,围着他爹的“杰作”,一脚着地,一脚抬起,绕着圈蹦来蹦去。

    大发从地窖里拿来偷着藏起来的一点点麦子、棒子、谷子、黑豆、黄豆,让柱儿用小手一小把一小把地放在他指定的地方,把粮食放好。

    鞭炮是不再燃放了,大发很虔诚的两手握拳,举过头顶,又合在一起,仰望着刚刚泛起红润的天空,默默念着,老天爷保佑,有好收成吧!

    杨郑氏也起来了,眼圈有点微黑,面色不太好,乏力的样子。“二儿他爹,你做饭吧!俺有点累得慌!”

    “怎么啦!”大发手里拉着柱儿。

    “没事!就是浑身没劲儿!”婆娘说着又回到里屋。

    大发没再问什么,让柱儿抱了些柴火,升起火来。

    柱儿已能帮着大人干不少活计啦!这个五岁不到的孩子很懂事,也很勤快,也知道疼爱弟弟。家里有点好吃的,向来不和弟弟争抢,俨然就是一个哥哥的样子。

    这些也是后来柱儿和二儿哥俩儿一起走过70多年,从来没有红过脸,没有发生一次口角的缘故吧!

    杨大发做了半锅棒子粥,有不少人家是吃不上这吃食的。又给他的枣红马添了一些铡过的干草。枣红马用嘴拱了拱他的手,又昂起头,打着响鼻儿,以示友好。

    大发把炕桌放到炕的一角,又给婆娘盛了满满一大碗,切了半个芥菜疙瘩,算作下饭菜。婆娘从炕上起来,慢慢地喝着粥。二儿也醒了,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依然睡眼朦胧。

    “娘!尿尿!”二儿两手拿捏着小鸡儿,焦急的样子。原来是被尿憋醒啦!大发抱起儿子,走到灶堂前,把着他尿完。

    杨郑氏喝完了粥。感觉身上有了劲儿,下炕来,给男人和柱儿各盛了一碗粥。柱儿也像一个大人的吃食了,一大碗粥都不能填饱他的肚子啦!

    大发说:“俺先不吃!还没有给咱爹娘打囤呢!等打完囤,回来吃!”说着,走出里屋,盛了一大海碗粥,顺便给他的爹娘带过去了。

    大发爹娘早早就起炕啦!他把粥递给他的娘,拿起扫把,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连一个犄角旮旯都没放过。

    随即掏起灶堂灰,又是那么仔细、那么专业地开始了他的“画作”。他爹娘早已不在种地,但这打囤的事,每年却不能少。

    大发还没有“画”完,他的弟弟大振也来了。他们兄弟俩一向很孝敬,尽管没有多少吃食、多少衣物、多少钱财能给爹娘,但孝顺的“顺”字,是他们哥俩个一直秉承的理念。无论爹娘说得对,还是错,在不在理,总是点头答应,从不敢当面理论,说出个子丑寅卯。

    杨树起老人也因此,在家族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家族中有什么哥俩儿分家、儿子对老家不孝敬等大事小情,也都把他请去主持公道。

    (未完待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