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人类禁区 > 第122章 一张老照片

第122章 一张老照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于是,我又向大家提出了我心里的疑问:

    “那你们说,之前被我们杀死的那个巨人去了哪里?”

    大家面面相觑,看来,这同样也是他们心里的疑问。

    酒哥思考了一下说道: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片沙漠里应该不止一个巨人。而我们当时也没有完全杀死他。在他倒下之后,我们就跑了。如果没死透的话,很可能被其它巨人用这西域僵蚕又救活了。”

    “西域僵蚕真有这么神奇?”刀疤不禁问道

    “你看看我胳膊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

    酒哥说着,抬起了他的胳膊给我们看。

    看到之后,众人大吃一惊。伤口居然已经愈合了一半!

    “我去,这虫子这么神奇吗?我后悔没有多拿点了。这不是无价之宝么。方建,还剩下多少虫子?赶紧给我打包!”

    刀疤说着,就要把那罐子拿走。

    “你拿了也没用。”

    酒哥淡淡的一句,让刀疤停下了抢罐子的动作,瞪大眼睛看着酒哥。

    “这虫子没有新鲜血液没多久就会死的。刚死的时候,效果是最好的。而一旦死的时间久了,就没有什么效果了。”酒哥接着说道

    刀疤叹了一口气说道:

    “哎,好不容易找到个宝贝,居然还没法打包。不过能救活酒哥,也算值了。”

    刀疤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自我安慰着。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咱们出去,让酒哥再休息一会吧。”

    对刀疤说完,我又冲着大家说道:

    “咱们今天就在这里再休息一天。明天等酒哥完全痊愈了再出发。”

    大家点了点头,跟酒哥打个招呼之后,也纷纷走出了帐篷。

    出了帐篷,吃点东西,杜薇提醒我说:

    “对了。很久没有继续看老李的日记了。正好咱们还要在这边呆一天。回去接着读吧。”

    我点点头。又走回了我们的帐篷。

    “上次讲到老李他们已经安全抵达了崖底。你还记得吧?”杜薇提醒我道

    “放心,记得呢。”

    说完,我拿出了日记。可这次,我居然鬼使神差的从最后一页开始翻了起来。

    而正是一个举动,让我和杜薇又有了新的发现。

    最后一页,居然夹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站着两位老人。

    “这两个人,怎么感觉都有点眼熟啊?”杜薇疑惑的看着我

    我仔细看了看,确实,两个人都有一些眼熟。

    “老李?”我突然发现,照片中的一个人长得跟老李异常相似。

    “对对对,就是老李!不对啊!你看这照片的时间,怎么可能是老李呢?”杜薇提醒道。

    对啊。看着照片的时间,确实这个人不可能是老李啊!

    “老李父亲!”我和杜薇几乎是同一时间说出了这个答案。

    “那另外一个老人呢?看着也很眼熟,你有没有印象?”杜薇接着问道

    我仔细看着跟老李父亲站在一起的人。到底是谁呢?

    突然,我想起来了。

    “这不就是彭加木先生吗!”我大声说道

    说着,我的脑海中,便出现了关于彭加木先生的资料。

    彭加木1925年出生于广东番禺,1947年22岁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从事植物病毒研究。他曾经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主动向郭沫若写信说“我志愿到新疆去,我要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

    从此,他在20多年时间里,跑遍新疆、甘肃等十几个省,其中15次进入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罗布泊进行探险,1957年身患恶性肿瘤的他回上海治疗,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在病情好转后他又投入到科考中,1979年,彭加木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

    第一次罗布泊探险是1964年初,彭加木带着几个科学工作者绕着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经过测验认为这里是块宝地,里面存在着核反应所需的稀缺物质——重水。

    第二次罗布泊探险是1979年,彭加木作为中日两国摄制组《丝绸之路》的顾问,对罗布泊周围再次进行考察,为国家找到许多稀有宝藏,许多重大发现填补了国家科研领域多项空白,同时还为摄制组提供了地理帮助。

    第三次罗布泊探险是1980年,彭加木带领其他9名科考人员开始了第三次探险,正是在这次探险中,彭加木因独自一人外出找水神秘失踪,至今成谜。

    10名科考人员名单:

    中科院新疆分院(6人):彭加木、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

    司机(3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

    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1人):肖万能

    1980年5月3日,10名科考人员带着4大桶水、2大桶汽油和汽车、帐篷、通讯设备等若干物资出发,进入方圆450公里的无人区罗布泊。在干燥、炎热的罗布泊里,考察历时一个月,收获颇丰,突破重重艰难险阻,史无前例的第一次由北向南成功纵穿罗布泊,于6月5日到达罗布泊南岸的米兰农场。

    6月11日,在米兰短暂休息五六天后,考察队一行从米兰出发,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穿罗布泊,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

    6月16日傍晚他们艰难的来到罗布泊东岸。

    此时,科考队从米兰农场补充的汽油一路已经消耗殆尽,带的水也只剩下可怜的十几公斤,而且装在高温下的铁桶里,几天过去,水已经变质,颜色和酱油一般,散发出臭臭的铁锈味,根本没法饮用。

    见此情况彭加木先生派其他一些人先出去找水,可大家苦苦寻觅了多处地点,完全看不到水的迹象。这时大家才悲哀的发现:科考队驻地附近没有水。

    严重缺油、缺水、缺食物,队员们疲惫不堪、弹尽粮绝,此时陷入了绝境。

    在这生死关头,大家开会商量,一致要求给驻地部队发出求救信号。当晚9点多,彭加木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报发向马兰基地前沿指挥部。告知指挥部他们的位置,以及剩余的水量和油量,并说明:目前的水量和油量已经完全不够支撑我们接下来的行进了。随后,又告知他们捕获了一只野骆驼,可以用来短暂的补充一下水分。

    6月17日早上部队回电通知科考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要求他们原地等待救援。在确定科考队位置后,部队决定派直升机先送一部分水过去。

    得到回电后,彭加木却犯嘀咕了!考虑再三,他召集队员们到帐篷里开会,他说,直升机送水代价实在太高,一斤水要耗费十几块钱,500斤水就要7000元。不要轻易给部队找麻烦,此次科考已经给他们添了负担,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为了给国家节省这笔不菲的经费,大家开车出去找水。

    可这时队员们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既然组织已经同意了给我们送水,而我们现在也捕获了一只野骆驼,可以得到暂时的补充,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开车去找水啊!并且,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冒险开车去找水,不仅会浪费汽油,而且危险性也很大。

    因此,队员们的意见是不同意开车去寻找水源。因此,彭加木和队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和队员产生矛盾,彭加木决定自己亲自去找,他自信一定能找到。

    在沉闷的气氛中,彭加木离开帐篷,来到越野车里,他打开自带的军用地图,通过查看地图,他发现距离此地的不远处有着曾经打过的水井名称的标识,并且,不远处就是古河道!按照地图上所示来看,附近是肯定会有水源的!

    心情同样沉重的队员们有的在帐篷里打扑克,有的在睡觉,等着部队送水过来。

    接近中午,部队发来电报,说给他们送水的时间是18日,让他们呆在原地不动。副队长汪文先拿着电报高兴的去报告彭加木,结果没找到,以为他在沙包后面方便,就回到帐篷。

    过了半小时,司机王万轩去越野车里拿衣服,看到了那张军用地图,在地图旁边发现了一张纸,纸上面用铅笔清晰的写着几个字:

    “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 17/6 10:30”

    彭加木临走时,带有装两公斤水的水壶,一袋饼干,一架照相机,还有毛衣和自卫用的匕首等野外工具。以彭加木的经验和意志,是有可能在两天内走出那一带45公里的戈壁沙漠,到达有水草的疏勒河故道的。

    下午4时,还不见彭加木回来,科考队员开始着急了,他们开着越野车往东搜寻。走了一公里多,发现了一行脚印,科考队员认定这就是彭加木的脚印,于是继续沿着脚印搜寻。在行驶了6公里左右的沙包上,依然清晰地看见彭加木的脚印,至此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踪迹。科考队员又往东开了十几公里,天渐渐黑了下来,队员只得返回库木库都克宿营地。

    当天夜里10点,科考队员在附近的沙丘上,用红柳枯枝点起两堆火,每隔一小时打三发信号弹,信号弹可以打100米高,周围15公里范围内可以看到。司机王万轩还把越野车开上沙丘,朝东方向开亮大灯,他们期望彭加木看到火光、信号弹、汽车灯光,会朝着宿营地方向走来。然而到了凌晨2点,仍不见彭加木回来,科考队不得不把“彭副院长17日10时一人外出未回”这一重要情况告知驻军部队,并请驻军部队转告中科院新疆分院。

    6月18日,部队送来500公斤水,寻找1个小时,没有发现彭加木身影。

    6月19日,部队再送来三桶油,和队员们一起再次对彭加木进行搜救,这次在东北方向十公里外的一个芦苇包上科考队员马仁文终于有了重大发现:芦苇包上有人坐过的痕迹,坐印很清楚,旁边的脚印与昨天发现的相同,都是彭加木穿的42号翻毛皮鞋的脚印。他还发现一张椰子奶油糖的糖纸夹在芦苇秆儿上,这奶油糖是彭加木在米兰农场休整时买的。他们沿着脚印继续找了十几公里。脚印从沙地延伸到盐壳地消失了。

    从此,再也没有任何线索,彭加木神秘消失,至今未找到!

    彭加木失踪后,国家曾先后安排四次搜寻,动用数千人进行地毯式搜寻,都没有结果:1989年6月18-19日、1980年6月20日、1980年7月7日、1980年11月20日-12月20日。

    2005年,科学家们在罗布泊考察时发现一具干尸,距离彭加木失踪位置不到20公里,很多人认为这具干尸就是彭加木的尸体,但在dna鉴定时,因缺乏专业知识,且后期保存不善,导致dna鉴定失败。而且在这具干尸附近没有找到彭加木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果找到这些遗物也基本可以确定是他,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找到。因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这具干尸被放进博物馆,只有等今后更先进的科学来验证了。

    彭加木神秘失踪,到底去哪了,主要有五个传说:

    一是双鱼玉佩、镜像人传说。

    二是遭遇外星人,被外星人接走。

    三是逃到苏联或美国。

    四是被科考队员杀害。

    五是遭遇流沙遇害。

    彭加木的失踪,是我国的一大损失,也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他到底去哪里了,只有等今后更先进手段来揭开了。

    我还在思考着关于彭加木的种种谜团,杜薇直接就打断了我:

    “还真是彭加木先生!我说嘛,为什么感觉这么面熟。”

    “我记得,老李是上海人。而彭加木先生也是生活在上海。那很有可能就是老李的父亲跟彭加木先生是认识的。”

    我把我的推测告诉了杜薇。

    杜薇点点头说道:

    “彭加木先生的事件一直是一个天大的谜。我们看看,老李日记里,有没有关于彭加木的记录!”

    杜薇说的有道理。既然老李的父亲认识彭加木,那老李会不会在日记中,写了一些关于彭加木先生的内容呢?

    我急忙翻看着日记。

    果然!在日记靠后的几页,老李用类似于随笔一样的文字写着“关于彭加木先生失踪之事”。

    我和杜薇吃惊的看着彼此。莫不是老李知道什么关于彭加木失踪的秘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