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清]娘娘负责躺赢 > 78、典故

78、典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且说皇上难得从养心殿出来, 要过来用晚点,白宁白南就也被宋嘉书叫来一并参详菜品。

    白宁看着自家娘娘认真执笔写菜单,又不断划掉修改的样子,心道:啊, 我们娘娘对皇上真是一片真心。最让人欣慰的就是, 自打入了宫,皇上给娘娘的位份高不说, 见面也比往日多了, 可真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啊, 我们娘娘的真心没有错付。

    正在感动中, 便见自家熹妃娘娘抬起头道:“皇后娘娘之前是不是有过话,说是各宫凡接驾所用之物, 皆可报备,来日向内务府勾账?快, 把今天要用的吃食茶点鲜果都列下来, 可别占用咱们宫里的份例。”

    白宁:……

    半晌才艰难开口:“娘娘,这样是不是……”

    宋嘉书一抬头见白宁一脸难以言喻的表情, 便笑道:“真是不会过日子——景仁宫的份例, 可不只有我自己吃用,咱们一宫都指着这个过一月呢。”

    确实,妃位的份例看起来多, 比如鸡鸭,每月都各有十五只, 比如新鲜菜蔬,每日是按数斤供给。但这不是只让妃子一人吃的,而是一宫的人口都靠着妃子一人的份例,故而也不会富裕很多。

    白南就没有白宁想法这么多, 只是笑嘻嘻道:“还是娘娘想的周到——娘娘,咱们要不要把今儿早膳晚膳的用料都写上一块报了啊。”

    宋嘉书不由刮目相看:看不出来啊,以往比较一根筋的白南倒很有做假账的天赋。于是她立刻点头:“来,把中午用掉的一只鸭子和两条鲜鱼也加上。”

    --

    皇上到的也比宋嘉书预期的早。

    一进门他便坐到临窗的榻上去,接过宋嘉书递上的茶,说了一句:“本想着叫你去养心殿,又想起你春日里总不能出门,索性就过来了。”顿了顿又道:“也是朕想散散心,看看外头的春景。”

    宋嘉书不由一笑。

    皇上有时候真有点口是心非的样子。

    待雍正爷问明了,还有半个时辰才能用晚点,就叫苏培盛进来。

    苏培盛手里捧了厚厚一

    摞东西,进门后小心翼翼搁在案上。

    宋嘉书在旁一看,原来是阿哥们的功课:从他们每日练得大字,到默写的功课并写的策论文章,皇上居然都要收起来看,故而是厚度可观的一摞子。

    “朕算着今日的时辰早了点,你这里大约还没备好晚点,便叫苏培盛带着阿哥们的功课过来。”工作狂雍正爷对自己没有浪费任何碎片时间,表示满意。

    苏培盛又从身后小徒弟抱着的匣子里捧出笔墨来,然后给熹妃娘娘让开位置。

    宋嘉书上来磨了一会儿墨。

    却见皇上边用朱笔画圈边无意识的展动肩膀,似乎有些酸痛不适,就放下墨块,重新擦了手,然后问道:“皇上,臣妾给您捶捶吧。”

    皇上点头。

    且说自打那日晚上被熹妃捶了之后,雍正爷还真觉得臂膀放松了些。于是次日批完折子累了,便也叫宫人来给自己捶捶。宫人自懂规矩,拿着美□□小心翼翼给皇上捶起来。

    皇上总觉得差那么点力道,以为是宫女无力,便换了太监,谁知也是如此。

    再让宫人们放下美人捶上手捶,宫人们俱是吓得魂飞魄散,全都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连苏培盛张有德都不敢,皇上也就罢了。

    于是每回见了熹妃,皇上都等着她给自己捶。

    偏生雍正爷还有点不好意思说,每次就都活动活动肩膀,果然熹妃就会主动提出要给自己捶一下。

    此刻皇上只是矜持的颔首:“也好。”

    等肩膀上熟悉的让人带点微疼的力度传来,皇上不由心道:别看熹妃身量不丰,但还挺有劲。

    还偏得这种带点痛觉的捶,过后才能舒服,觉得像是纠结在一起的肌肉被各自疏散回原处。宫人那般不轻不重的捶打,当时是舒服的,但过后也没什么用。

    宫人们也是冤枉,他们虽明白,但谁也不敢用力啊,把龙体捶疼了,他们不得掉脑袋啊。

    且说宋嘉书为了方便用力,就跪坐在榻上,正好能从皇上的肩膀上,看到阿哥们的功课。

    旁的她也不太懂,但弘历的字确实

    写得不错,皇上也圈了几个红圈以示表扬。只是皇上大约是正在被捶的缘故,这个圈有点波动圈的感觉。

    到了弘昼的字,皇上看了几眼,就道:“先停停。”

    宋嘉书停手,活动了下手腕,见皇上在纸上用力写下三个字:“不用心!”,不由要为弘昼祈祷片刻。

    待到用晚点的时候,宋嘉书才解放了双手,揉了揉手腕上桌吃饭。

    食不言寝不语。

    既非饮酒,皇上也只是如常吃了晚点。

    待饭后用茶时,忽然道:“之前要为弘历寻宫女一事,因他进宫而未行,如今你跟耿氏都该上心些才是。”

    宋嘉书几乎是一拍脑袋:这两个月总觉得忘了件什么事儿呢。

    皇上更道:“朕已经在留意满八旗好人家的适龄女儿,看上两年,也好给弘历指婚了。”

    说完儿子的事儿,宋嘉书就见皇上眉心微微一蜷。

    她现在已经能看懂皇上一部分微表情了,虽然他没露出烦恼的样子,但他接下来要说的必然不是什么顺心的事儿。

    果然,皇上道:“太后近日气色饮食如何?”

    宋嘉书心道,我见太后实在不多,皇上要真想问,应该问皇后。

    只是大白鹦鹉事件后,皇上与皇后之间更见冷淡,除非公开场合,帝后两人几乎都不再说话。

    宋嘉书只好道:“八日前太后娘娘准了臣妾们入永和宫请安,当时娘娘倒是能起身坐着与妾身等人说话了。”主要是太后坐起来指着年氏斥责了两句,听着底气还挺足。

    皇上沉默片刻,便道:“太后不肯常见你们也好。日后你也记得,太后心情欠佳,若是无故迁怒于你们,也不要跟太后辩驳顶撞。”顿了顿又嘱咐道:“但也不要太老实了,就任打任罚的。要是太后罚跪时候长了,别等着跪坏了自己才说,就早晕一晕罢。”

    宋嘉书忍不住失笑,想不到雍正爷居然会这样躲懒的法子。

    然后福身道:“臣妾多谢皇上关怀,太后娘娘慈和,如何会无故惩罚臣妾呢。”

    皇上可以这么说他自己的额娘,但作为众多儿媳妇的一个,宋嘉书可不能顺着这话说:啊,没错,你亲娘就是有毛病,总是想找大家的麻烦。

    于是冠冕堂皇的回了一句话。

    而皇上看钮祜禄氏一如既往的柔和温文,也有点发愁,只盼钮祜禄氏一贯聪明,可别关键时刻太老实了。

    若说现在,宋嘉书还不明白,皇上特意来嘱咐她一回是为什么,那么很快,她就明白了。

    --

    时光飞逝,展眼到了清明节当日。

    先帝新丧不足年,这个清明自然是要隆重祭拜的。只是先帝爷如今还未葬入景陵,皇上便摆全幅仪驾,带领诸兄弟们并皇子们前往寿皇殿祭拜先帝爷。

    在景山寿皇殿内,皇上自然也遇到了 ‘奉旨闭门读书正心性’,兼给先帝守灵柩的十四爷。

    兄弟两个相见,并没有什么相逢一笑泯恩仇。相反,十四爷依旧桀骜不驯,言辞间对这三个月的禁闭怨气极深,当着诸亲王皇子们,都对皇上多有顶撞。最后还赌气对皇上道,若是容不下他,大可以让他回西北去,从此后他再不回京便是。

    皇上龙颜大怒。

    当即把十四爷撵出京城。不过不是让他去西北,天高皇帝远的当大将军王。而是罚他去景陵幽禁思过。

    说到这个惩罚,便不得不提一提寿皇殿和景陵的地理位置问题。

    十四爷如今的‘闭门思过’地点寿皇殿,到底还在皇城之内,地处尊贵之所,且有宫人服侍。

    但景陵作为先帝爷早早定下的吉位灵穴,可不在京城内,而在河北遵化县,直接就下乡了。

    且此时景陵还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进行最后的修缮,争取让先帝爷早日‘入住’。

    故而景陵处哪里有什么好的居所,比之在皇城内的寿皇殿自然是格外荒寂凄凉,什么配套的基础设施都没有,简直就相当于发配。

    并且,皇上还给了十四一个任务,叫他监督工匠施工——去当包工头了。

    此事一出,本已能坐起来的太后当即倒了下去。

    而宋嘉书也难得体会了一把焦虑到吃不下饭的感觉,原因无他,只因负责押送十四爷往景陵去的将士,便是弘历带队。

    现在宋嘉书明白,为什么皇上特意来说过一回太后惩罚的问题了。

    果然,太后病中,妃嫔们去请安问候的时候,太后的火力就对准宋嘉书来了。

    宋嘉书一跃超过年氏,成为在太后跟前待遇最惨的人。

    与面对齐妃或是武氏,或者任何人都不同,面对太后,宋嘉书没法提裙子跑,也没法开口怼一怼对方,只能认虐,很是过了两天水深火热的日子。

    好在太后这回不是装病,而是气怒攻心真的病了,没什么体力折腾。

    而太后仅存的体力还要用在刀刃上,用在跟皇上交涉怎么把老十四捞回来的问题上。

    所以宋嘉书虽然承受了一波炮/火,但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耿氏特意来安慰她的时候,宋嘉书只莞尔道:“没事儿,咱们看的戏文上,那位格外英勇八战八捷,把吐蕃一路打回老家去的娄大将军,不是还创了个成语叫唾面自干吗,我这点算什么呀,只是毛毛雨啦。”

    而在皇上下一回召她去养心殿的时候,宋嘉书又把原话说了一遍,雍正爷在烦恼中都忍不住笑了笑:“你不过后宫女子,倒把自己比成娄师德了。真不知你素日都看些什么戏文杂书。”

    又见熹妃难得心大,甭管心里如何,面上到底绷住了没有抱屈,皇上就想着赏点什么。

    于是道:“朕瞧着你方才赏玩那那紫玉雕的如意来着,既然喜欢,就拿回景仁宫摆着日日看吧。”

    宋嘉书谢恩:终于,这把紫玉如意是我的了!

    --

    今年京城的天儿热得早。

    才临近五月,就热的人白日完全不想出门。体弱不耐暑气如年贵妃和七阿哥,都已经开始用冰了。

    宋嘉书这里也已然摆出风轮,先以凉爽的深井水遍洒去热,若再觉炎热,便也要开始摆冰。

    白宁在旁边整理夏日的帐子,边悄悄道:“听太医院说,这天

    气一热,太后娘娘的身子更不好了,连药也吃不下去,如今都是熬两份,预备着太后娘娘吐一份。”

    如今她们入宫也六个月了,在当今圣上颇为荒芜的后宫中,熹妃位份既高,又是宫里数二(年贵妃当仁不让的数一)得皇上青眼,白宁便也重新建立了一套信息情报系统,渐渐的也能知道外面的信儿,不再是只坐等人说了。

    白南想起之前太后对自家娘娘的态度,忍不住想噘嘴,然而进了宫到底把脾气收敛了些就没敢。

    宋嘉书只需太后无暇找她的麻烦即可:她是真不明白了,这天下所有的女人,尤其是入了皇室的女人,终极目标大略相等,就是做太后。

    毕竟皇后一般是靠爹靠祖宗出身决定的,自己奋斗不了。

    但太后却是靠自己生的儿子决定的,还是有很大奋斗空间的。

    如今太后可以说是站在了天下女人的顶端,好好做她的太后娘娘多好呢,偏要跟儿子对着干——主要是这还是亲生的儿子。

    可见正如圣经所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这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自先秦而有之,到今日也不稀罕。那样偏心的母亲,姜氏不是第一个,也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

    且说宋嘉书近来还真把《左传》翻出来,又细细看了一遍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她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千古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知道的故事,也是庄公隐忍并名正言顺杀共叔段的过程。

    这回再看,主要想看的却是庄公杀了弟弟后,与生母关系的结局。

    与此同时,想起郑伯克段于鄢故事的,不仅仅宋嘉书一个。

    太后和皇上,这天下至尊的母子两人,正在永和宫彼此对坐。

    太后在后宫多年,并非大字不识不通文墨的妇人。

    此时都不必皇上翻开指出,皇上只是放下一本左传,太后就忍不住勃然而怒,拂袖将书本掷落在地:“皇上是讽刺哀家如同姜氏般为人吗?!”

    在太后看来,她虽然偏爱十四,但绝不是姜氏这般过分的讨要,她只是想让

    皇上对十四好一点,甚至现在要求都降低了,你不用对十四多好,你好歹把他给放了呢。

    太后深深叹息,冷道:“还是皇上要如庄公般发誓,与生母:‘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雍正爷不理会太后掷在地上的左传。

    他只是道:“朕只是要告诉皇额娘,朕不会做庄公,不会纵容十四不断犯错就为了日后能名正言顺的要了他的命。”

    太后的脸色在跳动的灯光下,有些晦暗。

    听到‘要了他的命’几个字,更是有些悚然,皇上能说出不会要他的命这样的话,就说明心里转过这个念头。

    难道皇上真的想过要杀了自己亲弟弟吗。

    太后还不及反应,只听皇上继续道:“所以,朕也不会跟庄公一样,虽说了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的话,却还是忍不住让人挖出地底隧道,与姜氏相见。”他脸上带了一丝冷笑,显得更像一个皇帝在政敌面前额,而非一个儿子在母亲面前。

    当年的郑庄公,虽然发下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毒誓,但到底不忍,听了颍考叔的法子,挖地道挖出了地底下的水,自欺这就算是到了黄泉,不算违背誓言。

    母子二人前嫌尽弃,重归于好。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皇上轻轻重复了一下庄公的话。

    之后却是摇了摇头:“如此这般,也实无用也。”

    待皇上离去后,进门服侍的宫人才敢入内,见太后娘娘只是枯坐在榻上,宫人便蹑手蹑脚过去奉茶。

    见地上还有一本书,宫人们不识字,自然捡起来,轻轻搁在桌上。

    太后重新拿起这本《左传》。

    被庄公放出地道的姜氏,似乎已经忘记了小儿子的死,也跟着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母子二人变成了从前没有过的天伦和乐的模样。

    太后放下书:可惜她与皇帝都不是庄公母子这样的人。

    --

    若是此时有人能开了天眼,便知道,除了永和宫和景仁宫中,仍有一处在研究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廉亲王府正院

    。

    福晋亲自端着茶点送到书房,九爷见了忙起身,勉强露出了笑容来;“又劳动八嫂了。”

    “九弟尊贵,不劳动我也不成啊。”八福晋搁下茶盘。

    自打雍正爷登基,九爷的脾气日益渐长,奴才都不敢往他跟前凑。

    八福晋自然是不怕的,不但来上茶,还敢出言赶一赶九爷:“九弟啊,你要有话就快些说,说完了就走,也好让我们爷歇一歇。你不是不知道,新帝很是‘器重’我们爷,自打登基大典后,又把内务府交给了我们爷。凡事只要问着他,每日都不得歇着。”

    八福晋这话不无嘲讽,特意把器重二字咬的很重。

    皇上的登基大典,就全权交给十三,内务府一应听怡亲王调度。登基大典结束翻过年去,皇上却又让八爷去管内务府,这位新帝的心思可真是……

    九爷一听就烦躁起来:“他连老十四都发配到景陵去了,何况咱们,这会子重用八哥也不是什么好心!”

    廉亲王眼睛下面有一圈明显的青色:皇上这些日子不是在架空他,而是真的在用他。

    而且皇上自己好像不用睡觉似的,不管白天夜里,想到什么事儿都会叫他。八爷每回夜里去养心殿等候宣见的时候,都见内里灯火通明,还有跟自己一样倒霉被叫了来加班的官员进出,跟白日一般。

    并且皇上为人还特别仔细,略有不到处,便会被他挑出来。

    故而这些日子,廉亲王是真的忙的要命,感觉生命力都被榨干了。

    他深深觉得,再这样下去,都不用皇上对付他,他得自己过劳死了。

    廉亲王甚至已经怀疑起来,忍不住腹诽道:是不是老四不舍得十三干这么多活,所以才把自己顶上来当成苦力用。

    偏生皇上面上确实给了他很多恩典,又是爵位又是厚赏的,弄得八爷舆论压力很大:要是不好好干活,好像自己不识抬举似的。

    尤其是对照组怡亲王,那位是真是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皇上做事,搞得八爷想偷懒都不成。

    与八爷的忙碌对比,九爷则正

    好相反,完完全全被新帝闲置了。

    连老十二那种透明人,都被分到内务府去干活了,偏生九爷一点差事也无,皇上甚至不许他接亲娘宜妃出来奉养。

    于是九爷就更暴躁了。

    这会子就暴躁道:“没想到,皇上的郑伯克段于鄢没用在十四身上,倒用在八哥身上了。”

    八爷跟八福晋同时没了笑容。

    毕竟叔段的下场人尽皆知。

    八爷蹙眉只道:“哪怕他要捧杀,我也必不会做叔段。”

    八福晋却是冷笑:“一个皇上要动手,难道还需要多少借口吗?爷与其蛰伏顺从,不如跟他闹上一闹,为了他自己的名声,皇上没准还不会要了咱们的性命。何苦要如今这虚荣耀呢。”

    八爷看着窗外日盛的夏日光景,垂眸道:“先看看太后那里,还能有什么动作吧。咱们也该给太后加一加火气。”

    --

    四月底,藏边传来捷报,西藏衙门终于落成,从此边地也算有了国家正规政/府/部/门统治。

    驻扎西北的年羹尧和平郡王均上表恭贺皇上。而平郡王还多了一封请调回京的折子。

    此事一出,朝上数人上书,请皇上论功行赏。

    只道,藏边战事为先帝爷所定最后一件战事,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先帝爷却未及论功行赏便仙去了,正该新帝施恩以完此事。

    而这定战功,自然绕不开如今正蹲在遵化景陵当包工头的十四爷。

    后宫里,连太后听闻了此事,都直念佛,觉得可以借此事把老十四捞回京城。

    就算升爵不敢想,但起码不用蹲在坟边上吃土了。

    一时把旁人旁事都抛在一边,包括宋嘉书和年氏,最近太后都顾不上找茬了,也是生怕后妃吹枕头风,让皇上不快迁怒十四,反而要坏事。

    于是恢复了对年贵妃和熹妃的无视。

    宋嘉书忍不住也跟着念佛,终于能暂时回归平静的日子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1-06-16 08:23:50~2021-06-17 08:3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