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汉同意你改革,没让你推翻自己 > 第472章 六分仪

第472章 六分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刘恢曾经在在辽东高层会议时说过一个故事,曾经一个国家也很强大,当世就两大强国。

    两个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个提倡以国家为先,一个提倡以个人为本。

    以国家为先的首领看着以个人为本的首领下课,嘲笑着说道,“你真的悲哀,就这样被人轰下台来。”

    以人为本的首领则说道,“我为自己国家百姓骄傲,因为他们能决定我的前途。”

    在刘恢看来,国家并非是某个机构或者政府,国家指的是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百姓。

    当每个百姓都能过得很好时,国家能不强吗?反之,国家强能代表百姓好吗?

    就如刚才所说的两个国家一样,一个是耗尽民力堆砌出来的强国,当百姓觉醒时,一场游行国家就解体了。

    另外一个国家,是无数富裕家庭组成,百姓天天游行,这个国家依然存在。

    有时,你越怕什么?反而就会发生什么?让百姓有诉苦的渠道,社会才会更加健康。

    历史上,清朝末年,洋人攻打京城,京城的百姓主动搬梯子给这些洋人。

    可以想象,百姓的耐心也是有限的,他们不怕艰苦,他们怕社会不公,他们不怕牺牲,怕只有自己牺牲……

    十月的襄平,早已被大雪覆盖。

    刘恢府邸,今天来了几人,他们熟悉又特殊。

    “兴霸、子敬,蒸汽船已经试航这么久了,到了给你们大任务的时候了。”

    “殿下命令。”二人站了起来,一派军人作风。

    刘恢笑着示意二人坐下来。

    “子尼,这次任务你们农业司也要派人前往才行。”

    刘恢对着一旁的国渊说道。

    “殿下,究竟是要我们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九岁那年,我在皇宫的一本破旧的竹简上看过这样一段记载。

    大汉东南万里之外,有一片大陆,那里有高产的粮食,亩产两千斤《辽东现在一斤相当于现代半斤》”。

    “嘭……”国渊手里的茶杯直接掉落地上。

    辽东经过不断选育,加之沤肥的推广,麦只能做到亩产不到500斤,刘恢居然说一种粮食亩产两千斤?

    甘宁和鲁肃二人惊讶的看着刘恢,难怪刘恢早就和他们说过,会有一件天大事情交给他们?

    荀彧、贾诩、戏忠等几人眼睛睁得很大的看着刘恢。

    至于他说的古书,几人直接忽略过去,不管刘恢如何得知?至少有一点,那就是以刘恢性格,这件事情一定是真的。

    “殿下,这是真的?”荀彧抓住刘恢的手,激动的说道。

    荀彧主管政务,他深知一点,粮食产量提高一成,百姓就能吃得更饱一些,剩余粮食就会更多一些。

    “文若,此事千真万确。”

    荀彧此时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他松开刘恢的手说道,“如果此事办好,比灭一国功劳更大。”

    荀彧的话无人反对,尤其是辽东以百姓为基础的国家战略,更加在乎百姓生活。

    “荀院长说得不错,如果真的能带回这样的粮食,无疑奇功一件。”贾诩也清楚,如果有这样的粮食,代表着什么?以辽东现在幅员辽阔,以及农业新的技术不断推广,就算人口增加二十倍,百姓依然轻松养活。

    刘恢笑了笑,转身看着甘宁问道,“六分仪使用效果如何?”

    大海航行,除了蒸汽机保证船只动力以外,六分仪判断海上方位尤其重要。

    六分仪是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

    通常用它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或飞机所在的位置经纬度。

    六分仪的原理是牛顿首先提出来的,六分仪具有扇状外形,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即地平镜,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即指标镜。

    六分仪刻度弧度为圆周的1\/6,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达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根据指标镜的转角可以读出天体的高都角,其误差约为正负02°~正负1°。

    1730年,美国人t戈弗雷和英国人约翰哈德利在牛顿的理论下研制成功。

    1732年,英国海军开始将原始仪器安装到船艇上,因为当时最大测量角度是90度,因此被称为八分仪。

    1757年,约翰坎贝尔船长将八分仪的测量夹角提高到120度,发展为六分仪,其后,六分仪夹角逐渐提升到144度,但是六分仪名称一直保持不变。

    六分仪原理: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际上,六分仪可以测量任意两物体之间的夹角。

    听到刘恢提起六分仪,甘宁显得异常兴奋。

    “殿下,有了六分仪,大海之上不会再迷路了,加之我们学会了如何测量纬度和经度,这对我们海军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航海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如何确认经度和纬度的问题。

    公元前344年,压力山大渡海东征,随军的地理学家凯尔库斯沿途搜集资料,准备绘制一幅“世界地图”,他发现沿着压力山大东征的线路,由西向东,无论季节变换、日照长短都很相仿,凯尔库斯作出了一个重要贡献,第一次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纬度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太平洋,压力山大的城邦里有个学者埃拉托斯特尼,精通数学、天文、地理,他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km,并且画了一张有7条经度线和6条纬度线的世界地图。

    公元120年,青年罗狄斯托勒密提出,应该在地图上绘制经纬网的概念,他测量了地中海一带重要城市的经纬度,编写了8卷地理学着作,其中就包括8000个地方的经纬度。

    为了使地球上的经纬线能在平面上绘制出来,他设法把经纬线绘制成简单的扇形,绘制出了一幅着名的“托勒密地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