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长安不见月 > 第122章 漠漠帆来重,一

第122章 漠漠帆来重,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长安城西北角的光华门出城, 快马疾驰二三里地,即入了禁苑。

    长安地势低平无险可守,自李唐定都以来, 便将城北土地尽数划进禁苑, 用于驻扎北衙六军,以拱卫京城。

    这块地方可谓占尽风水之利。

    北枕渭水, 东临灞河,西依皂河, 南怀长安, 自隋朝已封山育林, 数十年积累, 古木参天,山林寂寂, 珍禽猛兽繁衍生息, 已成巨大规模。

    平日除圣人偶有驾幸之外,宗室之中,只有郯王李琮、忠王李玙与永王李璘喜爱来此演练骑射,驯养良驹。

    李隆基的爱好, 早已从争权夺利蜕变为音乐艺术。

    所以傍着禁苑外围的地方, 设置了柳园、桃园、葡萄园等,既培育果木供应酿酒, 偶尔也充作赏花之所。

    其中单有一处梨园, 南北一里,东西与太极宫宫墙平齐, 内中殿宇四五处,又有冰镜台、玉堂观等景致,遍植梨树、棠棣、樱花等, 景致最佳。

    近年来,数万太常音声人迁入梨园居住,早春时节粉白花瓣齐飞几有飘雪之感,更兼丝竹乱耳,曲韵悠扬,恍若人间仙境。

    可是自从惠妃故去以后,梨园便陷入寂静,鼓乐歌唱一概停顿,再无生气。

    冬夜萧索,墨蓝幽暗的天幕上零散撒了几粒星子。

    风掠过高大的梨树,树梢枯干,稍折即断,不时发出刮擦声。夜枭蹲在枝头,瞪着铜铃似的大眼一动不动。

    李隆基盘腿面树而坐,膝上架着七弦琴,几要隐没夜色深处。

    他右手起势绰约低昂,翩翩欲举,抹挑之间,琴音如出谷春莺一飞冲天。

    一时云过,黄澄澄的月亮悬在中天,光线亮了几分,才看清他孔雀蓝底的袍子上,团窠宝象花绣的太过密集,布料僵硬扎楞着,亮出了底下墨黑的长裤。

    五儿抱着鹤羽大氅守在几步开外,竖着耳朵也捕捉不到琴音,索性放弃。

    时近午夜,困意涌上来,他生怕出差错,狠狠捏了一把自己,便听圣人低徊哀伤的叹息。

    “欲将心事付瑶琴……”

    末尾几个字愈加低沉几不可闻。

    五儿忙道,“圣人莫急,奴婢这就传了李龟年来伺候。”

    一阵静谧。

    李隆基摁住琴弦,半晌未发一言。

    五儿试探着问。

    “如今晚了些,张野狐住在城里,奴婢叫人唤他来,也要半盏茶的功夫,劳圣人等等。”

    “不必了。”

    李隆基忽然两手齐出弹指,连续拨弦发声,动作干脆迅猛,犹如饥乌啄雪。

    纵然不懂音律曲词,因久在身边伺候,五儿也听得出,他想要一片静默漆黑的舞台,一朵小小的追光笼住琴音,容他静静追思。

    五儿不敢再出声,默默退远几步,才要打瞌睡,忽然听见窸窸窣窣之声。

    他扭头看,便见高力士领着一个白衣老者匆匆走来。

    圣人跟前近身奏对的大臣至少四品以上,只服朱紫两色,偶尔见个浅绯服色的郎官都稀奇,更何况白身。

    那老者却是毫无畏缩羞惭之意,直至极近处才停住脚步,昂首吟哦出声,腔调顿挫竟恰好与琴音相合。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李隆基听了这句,琴音略微凝滞,忽然转进清切一路。

    其时风冷山寂,隐隐有孤狼望月嚎叫,枯藤卷草涂满清辉,满眼皆是萧瑟景致,只听李隆基低吟道,

    “明月千里兮寄相思,美人千里兮在咫尺,相亲有期兮何时尽,吾独坐兮泪迟迟。”

    歇了一回,听得又吟道,“山迢迢兮水长长,落叶红兮云飘扬,相亲有期兮何时尽,吾犹在兮尔已亡。”

    又歇了一歇,张九龄摇着头叹息。

    “忧思无用,徒然伤身而已。”

    李隆基不答话,默默又调了一回弦,片刻音调愈高愈短,几有裂帛之决绝。

    “逝者如斯兮时光远,徒然无功兮何所念。”

    后两句许久不出,张九龄正欲劝解,忽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忙道,“今日便如此吧。”

    李隆基依言将琴搬开,起身时竟脚下发软,略晃了两下。

    五儿忙抖开大氅裹在他身上,触手处衣料上已结了一层细霜。

    李隆基摇摇肩膀,仙鹤羽毛缝制的大氅又轻又厚又暖,长尾曳地,一层层顺下来,似水鸟理顺了尾羽。五儿将白狐皮搭在他肩上,蓬松毛绒绒的狐尾刚好垂在前襟,李隆基探手握了握,冰凉的指尖感到些许暖意。

    “子寿是朕的知音人啊。”

    “节哀。”

    张九龄拱手随意作了个揖,仿佛老友相见,全未见外。

    李隆基也不多言,背对三人仰脸吹了会儿冷风,背上洁白的羽毛微微颤抖,他似一只夜渡寒塘的仙鹤,独立水边翩然欲飞。

    过了许久,他才侧过头看向张九龄。

    “力士请子寿回来的?”

    张九龄道,“是。圣人。臣刚行至荆州地界,惠妃陷害废太子又遭冤魂索命而死的消息已经先行到达。迎接臣的酒宴上,就连八九品的官员都跃跃欲试想要问臣个究竟。谣言已经传遍朝野,此时如不作为,未来再立新储君,恐难服众。”

    李隆基寒声问,“惠妃以皇后礼仪下葬,还堵不住悠悠之口吗?”

    “圣人爱重惠妃二十年,即便惠妃大错特错,仍然会得到圣人的宽纵偏袒。故而仅以皇后之礼下葬,不足以平息谣言。”

    李隆基怒道,“子寿还要如何?”

    “帝王家事,千疮百孔,盘根错节,爱恨交织。然而天下人要看的帝王,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影子,一个塑像。他喜欢什么,务必尊崇。他厌弃什么,也要厌弃到底。百姓要朝拜,要仰望,要跪伏,无需知道帝王疼爱儿子,怜惜妻子,只要他强大无敌。”

    李隆基嗤笑出声。

    “所以呢?”

    “所以,废太子既为国之仇敌,必须斩草除根。”

    张九龄的声音清越稳当,胸有成竹,仿佛两人说的是阵前军法,或是财税收支政策,光明磊落的很。

    站在左近的高力士几乎发起抖来了。

    相爷这是活腻味了吗?

    虽然他开元九年才升迁至圣人身边,没经历过‘杀神’当年的嗜血滥杀。可听总是听过的吧?韦家、裴家、武家、杨家,长安这几个高门大姓,谁家没有儿女无辜断送过性命?谁家没欠着几道血债未偿?

    这么明目张胆地逆龙鳞,他是打算给太子陪葬吗?

    果不其然,李隆基眉头一凛,向来矜持自傲的面孔陡然变得阴鸷可怕,语调比前番被张九龄当面指斥时更加阴沉。

    “你竟敢?!”

    张九龄毫不怯懦,优雅地遥向东南长安城方向作揖。

    “李林甫嘴甜心苦,胜过老臣良多,往后还望能替圣人多担些骂名。”

    恰一阵风过,树叶在头顶沙沙作响,李隆基被这话分了神,喃喃低语。

    “是吗?”

    斩草除根?

    张九龄说的理所应当,仿佛他是天底下最公正无私的人,五儿却是大出意料之外,怔怔看了他半天。

    从前为保住太子的储位,相爷不惜屡屡忤逆圣人,落得个晚节不保被贬出京的下场。真没想到太子前脚刚被杀,后脚他就改换门庭。

    这种残酷忤逆的话相爷也说得出来?

    且不说太子的子孙即是圣人的子孙,他这是让圣人亲手斩断自己的血脉。即便太子叛国当诛,他膝下那根独苗不过区区三岁孩童,能有什么过错?

    五儿又是惊讶又是鄙夷,虽然极力效仿高力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沉稳,心底的惊涛骇浪还是越翻越高,不由自主把眉头拧成了一团。

    静谧的冬夜,四个人站在极近处面面相觑,高力士与张九龄都垂着眼睛不动声色。李隆基的神情微微扭曲,不知沉浸在怎样的思绪里。

    天光渐渐亮起来,夹着半边蒙蒙灰蓝,远处一团火似明艳的朝霞,映出梨树上密密麻麻刚探头的细嫩绿芽,池边栽得两丛山茶叫风吹得摇摇晃晃,舒展开拇指大的粉红花苞。

    李隆基仰脸站着,良久方才淡淡开口。

    “阿瑛、阿瑶、阿琚皆是因朕而死,这个名声朕自己背。来呀,礼送相爷南下,莫要引来注意。”

    张九龄慢慢合上眼,用力压住就快漫出来的眼泪。

    这是他最后一次御前奏对了,一旦圣人下定决心断绝太子一系,在万民看来,贴着‘太子党’标签的张九龄就绝不可能再回到中枢。

    否则,便是翻案。

    他虔诚地屈膝下跪,双手加额叩拜,闻见冰凉潮湿的地面夹着血腥气,那是太子与鄂王、光王,因蒙冤而声嘶力竭的呐喊!

    这凄厉孤绝的声音,一定会久久回荡在圣人耳边吧?不分昼夜,无论晨昏,只要他醒着,就忘不了。

    储位之争,君相之争,至此,张九龄已是输的一败涂地,可是他脸上没有半点亲手断绝仕途的沮丧,照样得体大方,风度翩翩。

    长安的风,留恋地拂弄他的白发,舍不得送走大唐最后一任名垂千古的贤相。

    “臣愿圣人万安,愿我大唐万安。”

    作者有话要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李隆基爱好诗词曲乐,欣赏和创作水平都不错,所以玄宗朝高官重臣,多有文采斐然能留下千古名句的大诗人。这是个艺术上群星荟萃的时代,希望有机会再写一本青年李隆基主角的故事。

    作者原本想写的是曹操和曹丕父子,然而做完服饰和器物考据之后发现,汉末三国实在太穷,衣服没啥可穿的,不能接受女主没法换造型,所以挪到盛唐。

    窃以为这两对父子的关系有相似之处,以及,两位渣爹的人格魅力和吐血点也有相似之处,只是感情上,曹操似乎比较不解风情。

    曹操的诗,曹丕留下的大量点评,都非常非常精彩,向各位亲爱的读者推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