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为悍匪 > 第174章 李燕儿的诞生!

第174章 李燕儿的诞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次日清晨,霍青早早起身,开始准备出发前往雍州的事宜。

    因为队伍中有两名女子加入,为了方便照顾,霍青特地准备了一辆宽大的马车。

    桑标则暂时当起了车夫的职责,为阮小妹和赵玉春二人赶马。

    霍青与老六五大三粗,习惯了自己骑马。

    客栈门前。

    屠倾城等人前来相送,相继道:“一路小心,若有姜燕儿的消息,当回来与我们商量营救事宜,切记不可急躁行事。众人计长,一人计短,这道理你不会不知。”

    霍青翻身上马,点头笑道:“多谢七姑娘关心,霍青有分寸。我不在这段时间,灵州之事就劳烦你和我老同了。务必加快行事,我此去快则一月即返,慢则数月,回来之后希望能看到我们的武器已经制造好。”

    屠倾城浅笑,“我会尽力。”

    霍青则多说了一句:“本来七姑娘应该留在凤阳镇守,但却执意要跟我来灵州,想必私下也有别的目的?趁着这段时间,你便处理这些私事吧。我回来后,将有大动作!”

    如此一言,顿时让屠倾城微愕,脸色恍然不对,但倒也并未多说。

    随后,几人离开客栈,朝灵州西门而去。

    通过薛芝给的手令,几人出城并未遇到任何阻滞。

    但刚出城门不久,就被一辆横在路中间的豪华马车给拦住了去路。

    骑马走在最前面的霍青微微皱眉,刚想说话。

    面前的马车上,忽然走下一名锦衣女子,对着他拱手道:“霍先生,我家公子有请。”

    霍青闻言,皱起了眉头,不免疑惑起来。

    他初来灵州还没几天,莫说有熟人朋友,除了薛芝、郑清霞姐妹之外,连认识的人都不多。

    此番,哪里来的一个公子要见他?

    而且对方还知道他的名字,颇有了解他背景的意思。

    “你家公子是谁?”

    霍青狐疑着问道。

    那锦衣女子还未及回话,马车的车窗帘就已被撩起,露出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是我,你来不来?”

    霍青抬眼望去,一眼就认出了来人,但却极为意外。

    车内之人,居然是换上了便装的薛芝。

    “是你?你怎么来了?”

    说着话,他示意桑标暂停行进,翻身下马走了过去。

    进入车厢后,直言问道:“大帅怎么来了?找我有事?”

    薛芝倚着柔软的坐垫靠背,微笑道:“无事!本帅也想去雍州,正好顺路就等你一起啊。”

    霍青眉头更深,“你也要去雍州?明面上,大帅现在是重伤之身,本该留在府内暗中坐镇,要去雍州作甚?霍某的事自己处理即可。还有,你忘了我们的约定?军械厂要生产的那两件武器,需要有人盯着。”

    薛芝却不以为然,“正因为本帅现在假装重伤,哪里都去不了,也不能公然在人前出现。留在府中,也做不了什么。还不如与你一道去雍州,恰好我也有事要见见雍王。至于军械厂之事,自有阿绫督办,你不必担心。况且,你的人不也在吗?”

    “大帅找雍王有事?”

    “嗯!”

    “那怎么不多带点随从?而且应该独立前往,你当也知道雍州有人要杀我。你跟着我,怕是会连累你啊。”

    薛芝淡淡一笑,“雍州人要杀的是你,你都不怕,本帅怕什么?再说了,你对雍州人生地不熟的,怎么找人?本帅趁此机会,倒是能为你指指路,你还不乐意了?”

    霍青讶然一笑,“如此自然是最好,就怕劳烦到大帅!那我们边走边说吧,刚才听你提到雍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着,他撩开车帘示意不远处的桑标继续起程。

    两辆马车先后行驶在通往雍州边境的官道上,薛芝开口道:“大周四大铁帽子王之一,你竟然不知?看来你还真是个井底之蛙啊。”

    霍青并未否认这个事实,他灵魂穿越过来,继承到前身的记忆都是局限于山中和各大山寨之间,最远也只是去过曲阳县,却是对大周朝堂之事知之甚少。

    “惭愧!那就请大帅说说看?”

    “雍王之位,乃由先文帝立下,传到今时今日,已有三代。初代雍王,乃是先文帝的亲弟,一母同胞的那种。现在继承他位置的,名叫李贤。”

    “雍王李贤?我听说之前灵州与雍州的关系并不好,可是正因为这个李贤?此人是何秉性?”

    “可以说是,但也可以说不是。”

    薛芝却给出了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继而将关于雍州王府之事缓缓道出。

    大周的帝位已传承上千年,本是一个无比强大的帝国,版图为大陆之最,号称雄兵数百万,震慑周边四国,乃是当之无愧的天朝上邦。

    但历史车轮遵循物极必反的法则,传到先文帝手中时,这个庞大的帝国渐显垂暮,隐隐间已现衰落的迹象。

    先文帝也算是个明君,感叹祖宗基业山河日下,便想改革求变。

    而改革始变于皇室,正所谓天子镇社稷,诸王守国门。

    先文帝励精图治,大力整顿朝廷风气之余,设下了四大铁帽子王,并配以重兵,分镇四方边境,震慑四国。

    与梁王李志不同,雍王的地位可世袭罔替,爵位不变,待遇不变。

    像梁王李志这样被册于国土腹地的亲王,只要一死,其子继承,便必须得降下一个等级成为郡王。

    雍州的王爵,却没有这个限制,永远都是亲王爵,平替继承,且属地最高可私募藩兵五十万,以镇国门。

    雍州再往西边,便是蛮荒之地的大武王朝,雍州五十万兵马便镇守于此,时刻警惕着外邦的觊觎。

    先文帝改革未半,而中道崩殂,且众皇子早夭,无以为继。

    兄终弟及之后,新帝并未能有效贯彻先文帝的国策,颇见昏庸无道,致使大周国立急转直下。

    如今传到神都少帝手中时,已然被奸臣把持朝政,朝廷失去对地方的约束力,各藩镇纷纷自立,形成军阀。

    首先举旗的便是冀州的梁王李志,而第二位好巧不巧,就正是现如今的第三代雍王李贤。

    灵州老帅,也就是薛芝的父亲,本是一个忠心耿耿之辈,受命朝廷,官居上将军之位。

    本是朝廷为了钳制冀州与雍州两位亲王,而设下的“利剑”。

    灵州本驻军二十万,既负责钳制雍州军,也做战时策应之用。

    若雍州军固守国门被破,灵州二十万兵马便是第二道防线。

    若是后代雍王拥兵自重,不受朝廷管制,这二十万兵马也可转为平叛的利剑。

    奈何后来的皇帝昏庸,数次削减灵州的兵马,将文帝留下的这支奇兵给削没了。

    如今的灵州军编制,只有区区八万。

    冀州与雍州却逐渐壮大,梁王佣兵数十万率先割据,扬言要清君侧,勤王辅政,日后要打到神都的。

    雍王李贤偏安一隅,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比之冀州有过之而无不及。

    冀州之盛,盛在富裕。

    雍州之盛,却盛在兵强。

    雍州大军本就是镇守国门的虎狼之师,时常与帝国作战在一线,勇无匹敌。

    其战力本就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俨然并非朝内那些靠演习、剿匪打出来的军团可比。

    众人只知冀州铁卫战力无双,灵州铁骑无往不利,殊不知真正的喋血军团一直奋战于国门边境,虽名声不扬,但战时乃以一杀十的恐怖存在。

    冀州与雍州先后宣布自治之后,夹在中间的灵州便显得极为尴尬。

    大周皇帝昏庸,数次削减灵州兵马之后,令灵州军失去了平叛制衡的作用,上不可诛灭梁王之乱,下不可收归雍王的兵权。

    何为虎威上将军?

    严格来说,上将军代天子持节,仅说军权犹在梁王和雍王之上。

    虽只是个区区二品的武侯,但战时,可不等天子圣谕,直取两藩军权,代君执法。

    当年先文帝设立灵州上将军府,便是为了危急关头,钳制这两藩手中的兵权。

    哪曾想,数度削兵之后,灵州帅府势弱,已形同虚设,毫无牵制力。

    冀、雍二州割据之后,梁王动作频频,四处招兵买马,购买铁器屯兵黩武,其心路人皆知。

    反观雍王却出乎预料的沉寂,除了那一面自治大旗之外,倒也相安无事。

    灵州老帅手持上将军令,数度要求接管雍州兵权,调兵直取冀州,先灭梁王这只出头鸟。

    想着杀鸡儆猴,只要剿灭了梁王后,其他割据的藩镇自会恐惧,转而接受招安。

    而有实力出兵冀州,且极具胜算的,便只有雍王手下这支身经百战的雍州军团。

    殊不知,雍王丝毫不给灵州老帅面子,连雍州边境都不给他过,派重兵挡住了帅令,拒绝接受派遣。

    灵州老帅也是个悍不惧死之辈,见雍王忤逆,倒也切断了外界对雍州的粮草运送,试图孤立雍州,迫使雍王妥协。

    并将六万灵州军摆在了雍州地界边境,大有一言不合,就要鱼死网破的意思。

    雍王不为所动,只发出了一道将令:灵州军不越界,雍州便按兵不动。

    一越界,便等同外敌挑衅,杀无赦!

    气得当时的灵州老帅怒不可遏,但也无可奈何。

    灵州军编制只剩下八万,且仍要防范冀州梁王,能将六万兵马齐聚雍州边境已是冒险,又怎敢真的对雍王动手?

    只不过做做样子,期望雍王还能对朝廷有所忌惮而妥协。

    雍王只守而不攻,亦是给他最大的面子,以雍州的实力倒是完全可以先灭了灵州,再与冀州梁王双双对峙。

    灵州老帅退而求次,在无法得到朝廷支援的情况下,便只能自己寻求破局之法。

    也正是在当年那种情况下,灵州老帅想起了与他一样同被视为“忠臣”的韩国公郑煜。

    郑煜的辖地本就富饶,梅州十三镇素来都是承启中原和西北的通商要道,民富兵多。

    要想钳制冀州和雍州这两位亲王自治,灵州老帅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和梅州联手平叛。

    郑煜在朝中颇有忠君之名,如今未宣布自治,实际也等同割据,但好歹人家没有举旗,就还算是朝廷一边的人。

    灵州老帅见无法迫使雍州出兵,就转头去找郑煜结盟,郑煜倒是爽快答应,而且为了表示两家友好盟约,还建言让家中长女嫁到灵州,成两家美事。

    这也才有了后来薛芝与郑如媚那“不可能”的婚姻。

    但灵州老帅不得而知的是,郑煜的忠心只是徒有其表,实际上其野心并不比冀州和雍州弱上半分。

    与灵州结盟不过是为了要取而代之,以软实力屯兵灵州所部。

    后来,在薛芝与郑如媚结婚当天,灵州老帅在雍州边境还没来得及赶回参加婚宴时,便离奇暴毙。

    令薛芝从帅府六百里奔袭而来,临危接过帅令,并与雍州军打了几场小规模的战斗,各打三十大板,不分输赢,最后顾及老帅刚死,不宜多生血光,便暂且偃旗息鼓。

    灵州老帅之死,也被算到了雍王的头上。

    至此,奠定了灵州与雍州之间的对立。

    但背后毒杀灵州老帅的凶手,却是他辛辛苦苦找来的“盟友”,可谓引狼入室。

    薛芝接替帅位后,潜伏于军中两年有余,一来是要躲避郑如媚要与她生子的窘境,二来也是要防范雍州,企图寻找机会为父报仇。

    只是,她这一离开,反倒让郑如媚有机可乘,趁机夺走了鼎丰商会。

    几年来,通过鼎丰商会,郑如媚疯狂吸收灵州的钱财送往梅州,梅州越来越富,灵州反倒是连边军的军饷都没有现金发放,导致了乱兵的出现。

    幸运的是,转机在数月前来了。

    雍王李贤忽然现身雍州边境,只带了三四名随从求见薛芝。

    那时候薛芝已将雍王视作杀父仇人,本不想见,却在雍王以告知真正杀害灵州老帅的凶手为由之后,薛芝冒险前往。

    那天,二人在阵前的一顶军帐中密谈了几个时辰,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

    但事后,雍州军退后数十里,并开始为薛芝运来物资和银两,作为免去对峙的诚意。

    作为交换,薛芝只需帮雍王从冀州边境将一伙人安全送回雍州。

    而这伙人,就正是绑架了姜燕儿的玄影暗卫。

    霍青知悉后,沉声道:“哦?雍王主动表示善意,甚至愿意援助你,只为让你确保那几个人能安全返回?”

    薛芝点头,“是!”

    “那雍州人说你父帅当年死于暗蛊,而能操控暗蛊之人,除了雍王手下的鬼医之外,就只有梅州一春堂的赵玉春,此事你信了?”

    “信,但也不全信。不过,有一点雍王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是雍王试图杀死吾父,当年吾父试图夺取兵权时就可以动手,为何要等待我们与梅州结盟之后?而且,吾父死后,雍州依然按兵不动,那他们为何要杀死吾父?”

    霍青浅浅一笑道:“嗯!再反观梅州郑煜这边,你一离开帅府,郑如媚就夺走了鼎丰商会,疯狂吸取灵州的血液。说起来,还真是梅州人的嫌疑要大一点。但若真是梅州人下的手,为何不将你一并除去?”

    对此,薛芝微叹道:“这个问题之前我也一直想不通,也是因此才不愿完全相信是郑家人毒杀了吾父。但郑如媚死后,本帅倒是有所顿悟。”

    “哦?是什么原因?”

    “本帅一死,灵州军必定溃散,而郑煜想要的不仅是灵州的钱财,他还要我这八万铁骑!”

    “不可能吧?你一死,郑如媚这个将军夫人难道不能掌军?”

    “不能!灵州骑兵是吾父一手带出来的,只侍奉我薛家之人。我一死,薛家便是绝后,灵州军必散。而我若有子嗣留下,灵州军便会认幼主。”

    “明白了。所以这些年来,郑如媚一直催你回府,就是想和你有个子嗣,以继承灵州军。她一旦怀有身孕,便也就是你的死期,对吧?”

    薛芝只能点头。

    霍青微笑道:“但郑如媚做梦都想不到,你也是女子,根本无法和她生下子嗣。”

    “没错!”

    “那我倒是能猜到你此去雍州,要找雍王是谈什么事了。但我多问一句,你曾与之密谈,对他的第一印象如何?”

    霍青缓缓道。

    薛芝却略显凝重,“深不可测!比之郑煜要深邃得多,也比梁王更加难对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