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盘点十大副业皇帝,老朱人麻了 > 第62章 建文硬汉方孝孺,十族都硬!(求首订,求首订!!)

第62章 建文硬汉方孝孺,十族都硬!(求首订,求首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明时空,朱元璋声色俱厉,全身气势绽放,好似下一秒就要把朱棣给砍了。

    但是朱棣却再也没有当初的惊慌,更没有丝毫的退缩。

    之前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去造反,自然是心中满是愧疚,觉得因为自己的野心,骨肉相残,对不起老爹,更对不起自己大哥。

    但是如今,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朱棣心中也有了底气,这一切的根源不在于他,而在于那个朱允炆。

    现在老爹问自己,会不会杀了朱允炆?

    这个问题,朱棣只是犹豫了片刻,就掷地有声的说道:

    “老爹,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你问我杀不杀朱允炆,那你怎么不问问因为他的愚蠢,惨死的大明百姓?”

    “你怎么不问问,被逼自焚,刚烈而死的老十二?”

    “朱允炆不配当皇帝,这大明的江山交给他,总有一天会毁于一旦!”

    “他,该死!!”

    朱棣当着所有人的面,将自己的心里话一字一句的说出。

    即便是面对着自己的大哥朱标,朱棣仍旧宣判了朱允炆的死刑,若朱允炆真的落在他的手中,必死无疑!

    朱元璋闻听此言,青筋暴起,想要张口斥责,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最终,沉吟良久,朱元璋轻叹一声,“老四,允炆是个好孩子,他从来没有想过害你性命。”

    “看在咱的面子,也看在你大哥的面子,饶他一命,让他安稳做一个藩王,度过余生吧。”

    朱棣望了望朱元璋,同时又看了看朱标,虽然两人都是面带期盼,但是朱棣仍旧坚定的摇了摇头: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朱棣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朱允炆心急如焚,徘徊殿间,拿不定主意。】

    【此时此刻,朝中百官纷纷向朱允炆谏言,有人建议尽快撤出应天,逃亡南方,以图兴复。】

    【黄子澄和齐泰二人正在南方募兵,若是圣驾南移,与黄子澄等人会合,或许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自己的第三位辅政大臣,方孝孺。】

    【但是方孝孺却是坚决反对南迁,呵斥众人,国君岂能弃国而逃。】

    【再说城中尚有二十万守军,应当坚守待援。】

    【即便真的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

    【朱允炆被方孝孺的谏言所鼓舞,当即决定死守应天,他一面派人与朱棣和谈,表示可以割地讲和。】

    【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派人召集天下兵马前来勤王。】

    【朱棣识破朱允炆的缓兵之计,果断拒绝和谈,他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

    【六月十三日,和谈彻底破裂,朱棣率军从龙潭拔营,准备攻打应天。】

    【朱允炆本以为凭借着应天城高壑深,再加上二十万大军守卫,可以将朱棣的进攻打退。】

    【之后待朱棣兵败撤退之时,再利用勤王之兵,追击朱棣,也许局势就能彻底反转,甚至可能彻底剿灭朱棣!】

    【只是朱允炆终究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人心,当朱棣打到应天城下的时候,应天城内的人心已经悄然转变。】

    【但朱棣刚刚率军抵达应天金川门下之时,甚至还没开始攻城,守城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在看到朱棣麾盖后,立刻开门迎降,视为金川门之变。】

    【金川门之变后,朱棣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应天城,燕军顺势进入应天,朱棣派人寻找朱允炆。】

    【只是大军还未抵达皇宫,朱允炆已经在皇宫之内放起大火,奉天殿被烧为灰烬,朱允炆本人亦死于大火之中。】

    【听闻皇宫起火,朱棣大急,立即派人灭火,并且在大火中,找到数具尸体,太监指认其中就有朱允炆的尸体。】

    【朱棣闻言,拉起尸体的手掌,放声大哭,傻小子,何苦如此?四叔只是来帮你,铲除奸臣!】

    【随后,朱棣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

    【朱棣进入应天之后,文武百官跪迎于道旁,高呼万岁,只有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一句话点醒朱棣。】

    【次日,诸王以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朱棣不允。】

    【数日之后,朱棣谒孝陵,并于当日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太宗,重建奉天殿,刻玉玺。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为皇后。】

    【四年靖难,最终以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承皇帝之位所告终,自此大明迎来朱棣的时代。】

    大明。

    朱元璋走马观花般,看遍了朱棣从进军应天,到登基称帝的过程,整个人都麻了。

    “朱棣,你真敢骨肉相残,杀了你的侄子?”

    尤其是在看到朱允炆身死,朱棣拜谒孝陵,登基称帝的场景之后,朱元璋再也忍耐不住,放声咆哮:

    “那是你大哥的血脉,你如此做,难道日后不怕报应吗?”

    朱棣在看到自己身穿龙袍,满脸威仪的自己之后,高兴的合不拢嘴。

    听到朱元璋的怒吼,朱棣掏了掏耳朵,随意的说道:

    “老爹,你看清楚,朱允炆不是我杀的,是他自己自焚而死。”

    “再说了,朱允炆很可能没有死,那只不过是他的欲盖弥彰,现在说不定在哪里逍遥呢?”

    “他的确不适合当皇帝,大明没有了他,只会变得更好。”

    “如果不是你逼他,他会自焚吗?什么不知所踪?咱的允炆如此刚烈,怎么可能会逃走?”

    朱元璋坚信,自己的大孙子的确是死了,而这一切都是朱棣给逼的。

    徐达见到自己的大女儿被封为皇后,心里乐开了花,见到朱元璋一直在责怪朱棣,也是忍不住为朱棣开口辩解道:

    “上位,这的确不能怨朱棣。”

    “你说老四都已经兵临城下了,朱允炆还没有一个守城的方略,居然还要让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这个草包去守城。”

    “李景隆不说,就说谷王朱橞,朱允炆都要削藩了,谷王身为藩王,自然是与朱棣同气连枝。”

    “这种人怎么放到金川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

    “老四进城,见到朱允炆尸体之后放声大哭,就说明老四没有杀朱允炆之心,这一切还得怪朱允炆。”

    徐达话音刚落,朱标却是开口反驳:

    “老四进城,不过区区数日,就直接即皇帝位,根本就是早有预谋,要不然怎么可能短短时间,就完成登基前的一切。”

    “在他进城的那一刻,就注定允炆的结局,不是不知所踪,就必然为老四所害。”

    “只不过允炆的死,的确跟老四没多大关系,这一切都是允炆自己造的孽。”

    “如果是我当皇帝,老四没有一点机会,允炆犯下的错太多,有今日之果,也是他咎由自取。”

    “父皇,儿臣想求您一件事。”

    朱标对于朱允炆的死盖棺定论,虽然朱允炆不知所踪,让朱标有些伤感,但是那毕竟是未来才发生的事情,朱允炆现在还好好的活在东宫之中。

    只不过有件事,朱标却是希望朱元璋能答应自己。

    朱元璋见朱标如此郑重,当即开口说道:

    “标儿你说,只要你说的,咱都答应你。”

    朱棣在一旁嘴角直抽抽,这就是大哥和自己的区别,他甚至怀疑自己根本就不是亲生的。

    “若是日后,儿臣真的不幸早逝,请父皇不要让允炆继承皇位。”

    朱标一字一句,极其庄重的说道:

    “他不适合做皇帝,让他做一辈子闲散王爷,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朱元璋神情愕然,他没想到朱标居然会提出这么一个请求,那可是至高无上的皇位。

    自己为了保证长子一脉继承皇位,甚至将整座朝堂清理大半,就是为了给允炆铺路,结果朱标却希望自己不要传位给朱允炆。

    一时之间,朱元璋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不传位朱允炆,难道要传位给老四??

    这个反贼,如果传位给他,咱老朱家的宗族礼法,岂不成了笑话?

    嫡长子不继承皇位,那以后老朱家的子孙,岂不会陷入内斗之中?

    “标儿,咱不传位给允炆,那你说传给谁?”

    朱元璋无比纠结,朱标却是颇为洒脱,轻声说道:

    “传给谁都可以,就是别传给允炆。”

    “德不配位,最终受苦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咱们大明的百姓。”

    “四年靖难,死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洪武年间的心血毁于一旦,这对于百姓太不公平了。”

    朱元璋呼吸一窒,自己勤俭节约营造的洪武盛世,就这样被打的山河破碎,日月无光。

    瞥了一眼朱棣,朱元璋思绪翻滚,传位给朱棣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还要看看朱棣是不是当皇帝的料。

    打仗再厉害,不能治国平天下,终究是不配大明的皇位。

    “且先看看再说吧,标儿,你才是咱心中的大明好皇帝!”

    大唐,大明宫。

    李治见朱棣如此轻易就拿下应天城,不禁有些郁闷,说道:

    “父皇,儿臣觉得这个朱棣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吧?”

    “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有人来帮他?”

    “说他能征善战,是不是太过抬举他了?即便是他最终登上了皇位,但是这其中有太多的巧合,根本不是靠他自己的真本事得到的!”

    李世民摇了摇头,“人必自救,而后天助之。”

    “朱棣从一地藩王,最终夺得天下,一路走来虽然好运连连,但是如果没有他的艰苦奋战,即便运气再好,他也早就死在了战场之上。”

    “以一隅之地抗击天下之兵,朱棣的成就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必即便是放在后世,朱棣也算是第一个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成功的。”

    “如此人物,他的成功不能仅仅归咎于运气,更多的是他自己视死如归的勇气,还有坚持不懈的韧性。”

    “易位相处,即便是朕处在他那个位置上,能不能比他做的更好,也未可知。”

    同为后世的太宗皇帝,李世民跟朱棣可谓是惺惺相惜,两人的命运相似,都是皇族次子。

    两人的经历也是无比相似,通过兵变最终夺得皇位。

    李世民在看光影的时候,就好似在看一面镜子,自己的人生在朱棣身上重演。

    其实现在李世民更想知道的是,天道对于朱棣的评价。

    朱棣弑杀亲侄子,虽然朱允炆是自焚,但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朱棣跟朱允炆的死脱不开关系。

    骨肉相残,最终夺得皇位,到底在天道眼中,评价几何?

    之所以关注这个,因为他李世民也是利用这种手段上位,只不过他杀的是自己的兄弟。

    这些年他勤政爱民,努力治理国家,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认可。

    如今天道盘点降临,如果天道认可朱棣,那对于他李世民也必然是认可的,若真是如此,他李世民哪怕是死,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大秦,咸阳宫。

    “胡亥,分封制就是自找死路,在咱们大秦,决不允许其他的王出现,哪怕是宗室子弟,也不得称王,听到了吗?”

    嬴政如今已经是彻底熄灭了长生不老的念头,开始认真的教导帝王心术。

    这第一条,自然就是吸取教训,坚决不搞分封制,如今大秦刚刚扫平诸王,只要日后大秦的皇帝不封王,就不会有那么多造反的事情出现。

    胡亥感受到嬴政的决心,当即躬身应诺。

    嬴政的眼神瞥向胡亥,饱含期望的说道:

    “胡亥,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朕希望咱们祖宗的基业,可以在你手中发扬光大。”

    “从今日起,你就搬到东宫,随同朕一起处理奏折吧。”

    “唯!”

    胡亥的内心被巨大的喜悦所充斥,嬴政的这句话,已经表明立他胡亥为太子。

    等了这么长时间,如今终于是梦想成真,日后他就是大秦至高无上的皇帝。

    胡亥简直感觉自己就要高兴的昏过去,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日后要戒骄戒躁,用心政务,不可耽误了朝政。”

    朱允炆的愚蠢,给了嬴政巨大的震撼,让嬴政对于儒家的好感彻底将至冰点。

    而在他看来,立嫡立长的约束,导致了朱允炆的上位。

    为此,嬴政甚至决定不再坚持立嫡立长,要不然扶苏上位,很有可能会在大秦造成同样的惨剧。

    虽然胡亥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嬴政还是觉得自己可以教导好胡亥,让他守好大秦的万里江山。

    【朱棣登基之后,不承认建文年号,继续延续洪武年号,次年改为永乐元年,代表自己的帝位是从朱元璋手中接过。】

    【凡是建文年间贬谪的官员,一律官复原职,凡是建文年间施行的政策,一律恢复原样。】

    【随后,朱棣开始清算朝臣,建文年间的忠臣,全都遭到了朱棣的清算。】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在南方募兵的齐泰黄子澄等人,返回应天陪同建文帝朱允炆一同赴死。】

    【朱棣登基大典之上,下令让方孝孺为自己写登基诏书,方孝孺言辞拒绝,还骂朱棣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反贼。】

    【朱棣怒斥,方孝孺,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怡然不惧,你诛我十族又如何?】

    【暴怒的朱棣,随即满足了方孝孺的愿望,判方孝孺腰斩之刑,诛灭方孝孺十族。】

    【遍观华夏二十一史,都只诛灭九族,唯有大明朝可以诛灭十族,朱棣可谓是开创了历史先河。】

    【方孝孺身为天下读书人种子,刚烈不屈,即便是被腰斩,仍旧大骂朱棣不止,上半身分离之后,在地上写了十二个篡字而亡。】

    【朱棣清算建文旧臣,杀的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受方孝孺牵连者873人,受黄子澄牵连者345人,还有其他如练子宁,铁铉等人,尽皆被杀。】

    【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在清算完建文旧臣之后,朱棣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副业】

    分割线

    新书上架,求主动订阅,首订定生死,

    今天还有爆更,订阅,打赏越多,爆更越多,求订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