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七十年代之穷哈哈 > 第6章 投稿

第6章 投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她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想写什么散文作什么诗,那是不能够的。

    但写篇白话叙述文还是没问题的,正好这会正进行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她打算写点辟谣小故事,也不用多高的写作水平,越朴实越好,只要能讲清楚事情,让普通人能看得懂就行。

    越想她越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办法,多写几篇,到时候多投几个报社,广撒网总能捞起一条的吧。

    于是,接下来几天,她在家专心创作,分别写了“神婆烧蛋”“巫师驱鬼”“烧符转胎”“鬼火降临”,她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事件套进去,再反转澄清,这种方式不会通篇大道理,让人乏味,反而增加了趣味性,让人在一个个惊奇荒诞的故事中学到知识。

    只不过她自己也只懂得很片面,太高深太专业的知识她也不知道,所以也就是起个寓教于乐的作用。

    这种辟谣小故事她不知道大报社能不能看得上,所以她决定,给省城“布省生活日报”和“布省人民日报”分别投一篇,至于报社地址,她在自家的墙上看来的,虽然是五年前的旧报纸,但地址应该没变吧,试一下,大不了被退回来。

    剩下的她决定看投稿情况,下乡之后再决定投去哪。

    2个信封加省内邮票花了一毛八分,这要没录取可就白花了。哦,她还不知道自己下乡的具体地方,就先写大姑纺织厂的地址,到时候大姑再寄给她。

    这件事暂时可以放下了,明天她要再去趟黑市,和人约了换全国粮票的日子到了。

    这几天,她空间10平米地每天能收获60斤红薯,是土豆的两倍,现在她空间里,一共有180红薯。前天她还种了5平米水稻,剩下5平米分别种了大白菜、辣椒、茄子,最后收获了7斤稻谷,3棵大白菜15斤,2斤青椒,10斤茄子。

    至于她是怎么这么清楚的,全凭手感,再看任务,变成了304/10000估算出来的。

    今天晚上她就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再做个无油版的炕辣椒茄子。

    这几天她吃得饱睡得好,虽然从她干瘦的身材,以及黄黑的皮肤上还看不出来太多,但她自己知道,身体每天都在改善,特别是力气。

    今天她收了稻谷后兴冲冲的拿到后院去磨壳,一个激动之下,居然把石磨抬动了。

    虽然那是个小石磨,但只是和乡下那种靠牲畜拉动的石碾比,事实上,这个石磨上盘和下盘加在一块,得有将近100斤,比自己的体重还重,她用了点力就抬起来了。

    上辈子她连给饮水机换水都要人帮忙,这辈子居然变成大力士了?不过,她在原主记忆里好好查看过,好像原主从小力气就大,父亲去世母亲卧病在床后,家里的重活累活都是原主在干,干得还算轻松,就是一直吃不饱,日渐消瘦,力气也就不明显了。

    她一个下乡知青,搭配上比普通男性还大的力气,这是要她好好种地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她虽然不是懒癌晚期,但她好享受啊。

    下地还是要下的,不然就要被人举报了,但她可不想小小年纪就下大力气干活,伤了身体可不划算,她力气再大,身体摆在这,就这副鬼样子,谁见了都不敢让她干太多活,她可不会上赶着,还是好好养着吧,毕竟她是有金手指的人。

    其实就算没有空间,方岚下乡后也会再想办法,让自己过得轻松一点,这年代,靠种地养活自己已经很勉强了,要是还想养弟弟妹妹,那她得累死,所以,赚钱还得靠脑子。

    力气大了的好处还是很多的,7斤稻谷她半个小时就磨好了,磨出来5斤大米,剩下的谷壳倒进灶膛,做饭时再烧掉。

    “砰砰砰,有人在家吗?”

    方岚赶紧藏好大米,她发现只要身体触碰到物品就能在心里默念收进去,但拿出来就必须身体进去再拿。

    她拍干净头发和身上的稻灰,打开大门,见是一位年轻女人“这位姐姐,你找谁?”

    年轻女人微笑着说“你是方岚吗?我是街道办的,你叫我陈姐就行了。”

    “陈姐你好,快进来”她连忙让开请人进来“不好意思,家里乱。”

    陈姐只走进院子就停住了,她对方岚说“不用客气,我就是来通知你,知青下乡的具体时间,5月1日上午10点在火车站集合,你可要准时到达千万别忘了。”

    “谢谢陈姐,我记住了,肯定不会忘的。”

    “那行,我还要去通知其他人,就先走了。”

    “诶,好的,陈姐慢走。”

    送走街道办的陈姐后,她琢磨着,今天是4月21号,她还有9天准备时间,嗯,明天收了红薯之后就去看老太太,换点布把衣服做上,她不会,还得找大姑做。

    ……

    新米煮的粥清香扑鼻,还结了一层厚厚的米油,她早上喝了一大碗,再把最后一块鸡蛋糕吃了,就去了黑市。

    十张一斤的全国粮票,男人收了她8块钱,是普通粮票的两倍,主要是她纯靠钱买,别人一般是用普通粮票,或者别的票换,出的钱要少很多。

    她顺利和男人做完交易后,决定再和他做一笔。

    “除了票,别的你收不收?”她压低声音问道。

    “别的什么?只要卖的上价钱,我都收。”男人用手挡住嘴,假装摸了摸回答。

    “粮食,没脱壳的大米。”

    男人眼前一亮,好东西啊“收收收,你有多少?多少我都收。”

    “不多,就一百来斤,你出什么价我不要票。”

    听到只有一百来斤,男人有点失望“我和你说实话,现在黑市脱壳的大米根本买不着,偶尔出现几斤能卖到一块五,就这还得看运气。但是一斤稻谷只能出7两左右大米,我出八毛一斤行不行。”

    “太少了,你也说了黑市根本买不着大米,你到时候完全可以卖到一块八、两块,你要是不诚心出价我就去找别人了。”

    “哎呦,你想啥呢,还两块,你信不信我要敢卖两块,不出一天就会有人找我麻烦,咱赚钱也不能太离谱,这样,我亏点,八毛五,你就这么点量,我也赚不了多少。”

    方岚才不相信男人的话,她满打满算能卖他120斤稻谷,脱壳之后剩下84斤大米。就像他说的,就这么点量,别人还没反应过来她就卖完,又不是千儿八百,还轮不到他被找麻烦。

    两块钱一斤能卖168块,她八毛五一斤给他太亏了。

    “一口价九毛五,你要是出不起就别浪费我的时间。”

    “不是,供销社大米才七毛一斤,你这还是没脱壳的稻谷。”

    见男人还在讨价还价,她转身就往外走,又不是只能卖给他一个人,她只不过是在他那买了两回票,懒得再另外找人罢了。

    男人赶紧跟上着急说道“别走啊,买卖不就是有来有回的还价嘛,你要不满意我们再商量一下。”

    “不要跟着我,我已经出过价了。”她眼含警告。

    “行行行,那就这个价,什么时候交易?”男人见方岚要被惹恼了,赶紧面露痛色说道“我简直亏大发了。”

    其实这个价格他还是有得赚的,两块他不敢,一块八还是能卖上,这一前一后倒下手,就能赚三十几块,抵得上他平时干两个月了。

    方岚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谁说这个年代的人都淳朴老实的,这不就有一个满肚子心眼的吗?

    “不急,你准备好钱,过几天可以了我再通知你,哦,对了,你到时候自己准备东西装。”

    “怎么还要过几天?赚钱这事你得抓紧。”见方岚瞪着他不说话“好好好,我不说了,脾气还挺大,我这几天都在这等你啊,说好的事可千万别黄。”

    “行了,你赶紧蹲回去,我要走了。”

    应付完男人方岚就打算回去了,她一路慢条斯文,不时注意身后有没有人跟着,然后又特意绕了一圈,从另一个方向回到家。

    午饭后,把今天的红薯收了,空间里这几天一个收了240红薯,她留下10斤备用,和准备给大姑的30斤,剩下的等会去老太太那换东西。接着从今天开始,先种一阵稻谷,好在下乡前换点钱带在身上。

    正好,订的带盖背篓和竹筐都编好了,郑爷爷的儿子中午送过来的,交付了事先答应的4斤红薯。

    新背篓特意订做的大的,200斤红薯,刚好装满一筐,把盖子盖上,背篓编得密不透风,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里面装的啥。

    她背着家里的旧背篓做样子,快步走了一个小时到老太太家住的巷子,看了看周围,没见到人,走到一个转弯的地方,那里有一颗粗壮的大树,而且两边没住人家,赶紧在树后进去,换了装好红薯的背篓再出来。

    今天老太太家门关着,她试探着敲了敲门“咚咚咚,大娘在家吗?春华来看您了。”

    “哎,在家,来了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门从里面打开了“春华,你可来了,我都惦记你好几天了,快进来。”

    “这不是地里忙嘛,刚得了空就赶紧来看您了。”

    老太太领着她在堂屋坐下,倒了一碗水给她“辛苦了,走累了吧,我给你冲了糖水,快喝喝看。”

    她喝一口糖水,确实有一丝甜味“谢谢大娘,真甜。”

    老太太看着背篓迫不及待“春华,这一篓是?”

    “大娘,是红薯,我找了好几家凑的,一共200斤。”

    “哎呦,那可真是太好了,你等着”老太太立刻起身去了里间,一分钟不到就拿着个小布包出来“你说想换工业票,我儿子和儿媳特意找人换了3张,你看看,还有一个多月才到期。”

    “谢谢您儿子儿媳,我正需要呢,您看怎么个换法。”

    “不急,你先说说这红薯什么价?”

    “我们几家商量过了,一毛六,大娘,您要多少?”

    “我要100斤,能再少点吗,工业票我们八毛换回来的,不多赚你的,剩下的红薯我帮你找人来得了,你放心,我已经和人说好了,拿瑕疵布换。”

    “这样吧,大娘,您这100斤,我做主收您一毛五,也就是十五块,差价我回家再补贴给另外几家。”

    “哎,行行行,那大娘就谢谢你了。”老太太的工业票其实是她拿家里几张用不上的票,和女儿家换的,这里外里赚了省了两块四,可不少了,她看方岚越发慈祥“我再付给你十二块六毛和3张工业票,对吗?”

    “对,大娘,您算数可比年轻人都厉害。”她朝大娘竖着大拇指称赞“上次我就发现了,这城里到处都是聪明人。”

    “嗐,我都一把年纪了,还聪明啥。”一边嘴上否认一边开心的笑着,老太太称了100斤红薯放在一边“你坐会,我去叫人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