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快穿,我和我的咸鱼宿主 > 第132章 年代文里摆烂5

第132章 年代文里摆烂5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傻丫头,因为割麦子时镰刀很容易钝口,为节约抢收时间,一个人都要准备好几把镰刀。”

    “那大队长最近总在地里转悠,是因为就这几天要收了吗?”

    “是啊!只要西南风一吹,麦子瞬间便会熟透。大队长掌握开镰收割时间,所以时刻要在麦田里看着点。”

    “哦原来如此!”

    苏颖沫力气虽然没有王婶子大,但也就多磨几分钟,等磨了两把的时候,王婶子怎么都不让她再磨了。

    “你看看,手都红了,不能在动了哈!”

    “好,我去给您倒杯水。”

    王婶子心里妥帖的紧,因为快收麦子了,一部分人不用去上工,在家做准备工作。

    翌日中午,大队长扯着嗓门大喊,村民们立刻往地里跑,大队长说收哪里,他们就去到那块地里去割麦。

    看着眼前的场景,苏颖沫想起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诗里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割麦子十分累人,也基本上都是女性的活。这时候,由于化肥还没普及,地里施的都还是农家肥。

    麦子大多都是八九十公分高,这样,割麦子时,腰就要时刻弯着,左手要拢着麦子,右手的镰刀使劲后拉,把麦子割掉。

    之后放成堆,方便男的装车运到打麦场上。

    熟透了的麦子,麦芒如针,十分扎手,经验不丰富的,一趟麦子割下来,除了腰弯得酸麻胀痛外,左手还会被麦芒扎得红肿起来。

    同时,拿镰刀的右手,还不能把镰刀攥得太紧,太紧了,右手会很快就磨出水泡。

    所以干农活的人手上,会结出了厚厚的老茧。

    看着碗里的白菜炒肉,虽然肉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强。

    李小雪激动的吃着白面馒头,自从来到这里,还是第一次吃,她抬头问向一边的婶子:“以后都可以吃白面馒头了吗?”

    那婶子笑道:“想啥好事呢,麦子收完就没有了,这都是为了大家能精力充沛地挺过这段收麦子。”

    李小雪瞬间像个霜打的茄子,苏颖沫在一旁安慰:“等休息了,我们去县城吃。”

    “嗯,说好了!”

    正是盛夏大热天,骄阳似火。

    苏颖沫别说割麦子了,就是站在麦子地里,都会汗流不止。

    由于麦芒扎人,割麦子时还要穿上长袖衣服,这样用不了多大会儿,衣服就会被汗水湿透。

    为尽快把麦子割完,大家起早贪黑地去割,实在累得受不了时,才会柱着镰刀站起来一下,缓解一下腰的麻胀感。

    运麦子,打场,扬场这些,就是男性的活了。

    苏颖沫看着张叔指挥着牛车,竟然有三头牛拉着,看着车突然卡住不动了,原来是陷进土里了,还挺深。

    苏颖沫跑去找了一块木板,放在轮子侧面,沈宴带着几个壮汉过来,才将车推出来。

    沈宴看着小脸被晒红的小姑娘,将草帽拿下来戴在她头上,随后又害怕小姑娘嫌弃,想拿回来。

    岂料小姑娘抬起头笑盈盈道:“谢谢你!”

    这笑容,温暖了沈宴整个冰冷的心。

    沈宴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被骂臭老九,现在在另一个村子里劳动改造,沈宴的外婆和外公是张里村人。

    当时假期,沈宴正好在张里村,最后得到消息,学校停课,父母就让他待在这里。

    外公身体不好,得知父母过的很不好,连窑洞都没有,都是住在猪圈,一夜就白了头。

    沈宴中途偷偷跑去看过父母几次,他们连黑窝窝头都吃不上,还被村里人欺负。

    他一直在想法,想将他们接到外婆家,去求过村长,可村长也无能为力。

    父亲有学生在有关部门,当时那些学生有多讨好,多谄媚,现在就有多刻薄,多绝情。

    不到一年,这个20岁的有志青年,就尝尽了世态炎凉,从此将自己封锁起来。

    这个年代的人们实在太苦了,苏颖沫想做点什么,将帽子还给沈宴:“一会儿见”。

    就跑的不见人了

    苏颖沫先回宿舍,拿出母亲装的那一大袋白糖,原本还想着自己用不上,现在有着落了。

    找到村长,和村长说了自己的想法,村长看着那么多白糖,小姑娘都把这么多白糖捐献出来了,自己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用大喇叭喊着,用白面换绿豆。

    很快就有村民来换了,苏颖沫和两个婶子将换来的绿豆拿走,就开始熬起绿豆汤。

    中午下了工,大家看到有绿豆汤,都开心的不行,一喝,竟然还是甜的,喝的更欢了。

    一个婶子喊道:“一人一碗,明天还有,喝完的排队打饭。”

    大家一听,一上午的劳累都一扫而空了。

    下午装车时,男的用木衩,把堆成堆的麦子挑到大车上。

    大车“晃悠”到打麦场上后,他们还要把麦子一木衩一木衩地挑下来,平摊在打麦场上暴晒。

    晒一上午后,便套上黄牛,拉着圆柱形的石磙和半月牙形的硓石,在麦子上转圈碾压,这样的碾压要进行好多遍。

    让麦粒和麦秸充分脱离,村民们管这叫“打场”。

    之后,再把麦秸挑到场边,麦粒儿堆成堆。

    苏颖沫根据村长提供的时间,将绿豆分成几份,每天都熬一些。

    大伙干的更起劲了,李小雪给了苏颖沫一些解暑的草药,苏颖沫也每天都会单独熬制,上工前,大家都喝一碗。

    遇有风时,男的会戴上草帽,把打下来的麦粒,用劲抛向空中,让风吹走麦糠。

    落下的麦粒儿砸到草帽上,再从草帽上滚落到场上,这一过程父辈们管它叫“扬场”,扬后的麦粒儿再略作晒干,就可以收储了。

    因为有绿豆汤和解暑汤,今年没有一个中暑的,村长和大队长好好感谢了苏颖沫和李小雪一番。

    “村长言重了,李婶子和王婶子最辛苦,都是他们熬的。”

    李婶子谦让道:“要不是有苏知青,我们都喝不到甜的绿豆汤,真是太破费了。”

    “不破费,还是李知青心细,摘了好多解暑的草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