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网游代练:npc的自我攻略 > 第113章 113

第113章 113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古代印度戏剧

    印度古典戏剧有两个主要题材来源:

    1、 史诗和传说故事《沙恭达罗》

    2、 现实生活《小泥车》

    迦梨陀娑 《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的最高艺术水平。

    戏剧理论《舞论》

    明显地存在一个核心,就是具体的演剧实践。

    1、《舞论》全书是以戏剧存在于世的合理性问题开头,将戏剧归结为大梵天的旨意,戏剧不偏袒任何一方,戏剧的本质是模仿,所以他应该无偏袒地表现大千世界。除此之外,《舞论》还提出戏剧地两个特征——“编排故事”和“表演”。

    2、味与情 《舞论》在论述戏剧内容的体现过程时十分突出地提出了“味”和“情”两个特殊的美学概念。【此处待补全】【此处有偶然与必然、形式与内容的论证】

    3、舞台表演程式 不同的味由特定的情演出。《舞论》要求让“别情”“随情”紧紧地围绕规范化地基本情调,这种“围绕”,包括根据基本情调来塑造自身的意思。基本情调的规范化最终落实为表演技巧的程式化,这种程式犹如一种符号,值得肯定之处在于他们毕竟是情调的直接反映,表演方式和所表演内容的连接线比较明晰。但缺点是规定得太死、太具体,把活生生得表演艺术创造看成了一堆表情、动作的符号堆砌。

    日本古典戏剧

    日本古典戏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四个剧种:十四世纪末成熟的能乐和狂言,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熟的净琉璃和歌舞伎。能乐和狂言的戏剧家最重要的是观阿弥和世阿弥父子,净琉璃和歌舞伎的剧作家最重要的是近松门左卫门。

    ·日本戏剧与欧洲戏剧的差异:

    1、“传统的肉体性”,指欧洲戏剧以文学剧本作为代传的主线,同一个剧本再后代可以有不同的演出方式,而日本戏剧连演出方式也代代相传,而且是通过亲裔的人体代代相传,所以叫“传统的肉体性”。

    2、欧洲戏剧只有在遥远的古代才与祭祀、宗教性相连,而日本戏剧却保持了这种联系

    3、欧洲戏剧较早地从歌舞中游离出来形成话剧,而日本戏剧一直与歌舞融合在一起。【戏曲与歌剧的区别】

    4、日本戏剧比欧洲戏剧更重视听觉、视觉的观赏效果,因此舞台方式更放松自由,即具有所谓“巴洛克的戏剧性”

    5、日本戏剧重叙述式,不像欧洲戏剧那样追求矛盾冲突,因此也更便于抒情。

    ·能乐与狂言

    都发源自猿乐,能乐以适合封建武士的艺术口味为目的,多采历史故事,表现了被推翻的皇室时代的贵族艺术与新掌权的武士利益的结合;而狂言充分保持了民间的气息,是一种以幽默、淳朴为基调的喜剧型科白剧,是庶民艺术。两种形式分别代表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狂言始终保持着嘲讽、揶揄、针砭、讥诮的健康生命力。能乐严肃正统,文辞典雅考究,狂言不避俗语,追求喜剧效果,戏剧性强烈。

    代表人物是观阿弥和世阿弥父子。

    ·净琉璃与歌舞伎

    十六世纪中期,说唱文学发展,有一些说书的琵琶法师在民间传说净琉璃姬的故事中汲取材料,又从琉球传入的三弦琴伴奏的演唱中汲取演唱方式,还从兵库县西宫的木偶艺人那里汲取木偶戏的表现方式,几经沿革而成木偶净琉璃剧,受到了广泛欢迎;与净琉璃发展几乎同步的歌舞伎,初期以表现嫖妓为主要内容,以色相诱人,一度曾遭禁止,解禁后统治者对演员扮相、表演内容提出了一些限制,只许男演员登台,并要求演员把前顶头发剃光,从外相上剥夺了演员浅露的吸引力,也激发了歌舞伎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迈步,结束了以舞蹈因素为主的状态,发展成故事性较强的话剧。

    代表人物是近松门左卫门。

    ·观世派

    在“能乐”领域里,观阿弥、世阿弥一派称为“观世派”,也叫“观世流”

    理论著作《花传书》,也译作《风姿花传》

    《花传书》主要内容:

    1、 相应 戏剧艺术必须多方面顾及,缺一不可。【探讨编剧和演员的关系】

    世阿弥肯定编剧的根本作用,强调剧本内容对舞台动作的统制作用,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同时也指出,戏剧要想取得最终的成功,还有赖于表演,同时演出环境也会影响演出的好坏。

    2、 艺术风格统领戏剧各元素的交错

    观阿弥将艺术风格比喻为“花”,代指有着巨大吸引魅力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观阿弥指出,艺术风格不是随便可以得到,对戏剧而言,首先是“状物”,把客观事物摹仿地惟妙惟肖,然后才能谈论风格。若不以惟妙惟肖为基础,硬求风格特色,则会堕入矫饰。惟妙惟肖是一杆标尺。当满足了“状物”的根基后,“花”的产生又是对“状物”阶段的一种解脱——当摹写到达极致,就不再有似或不似的感觉,而是研究如何增加风趣的问题。观阿弥最为欣赏的风格称为“幽玄”,唯美而柔和之风姿,乃为“幽玄”。这不单是观阿弥戏剧学的独特建树,而是他与日本中世纪普遍美学观念的一个连接点。

    【关于如何表演的几种学说比较

    贺拉斯:停留在共性的阶段

    印度的《舞论》:与贺拉斯大同小异,只是更加的具体和制式化

    观阿弥:突破之处在于,将表演出共性视为创造的起点而非坟墓,要在共性之上加入创造者独特的理解,产生出个性来,这才叫风格】

    3、 新鲜感

    观阿弥认为,戏剧的风格特色,主要依靠新鲜感在观众席中产生效果,创新是保持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关于如何保持新鲜感,他提到:

    首先是寻找表现对象的对立面,使其更丰满、更深刻

    其次是向观众适当的保密,紧张悬置,使观众意想不到

    最后是揣摩和迎合观众心理,除了迎合,还要带动。

    4、 对演员的要求

    观阿弥对演员也提出了要求:

    各种剧目都能演

    各种角色大体都能演

    每一种年龄段的表演风格都能同时体现

    演出的各种内外因素都应懂得

    观阿弥十分醒目地告诫演员,要“懂得”能,意思就是要掌握剧目,演出的时间、地点、观众的心理、新鲜感、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情趣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