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 > 第十一章:见刘姨

第十一章:见刘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而且他们的车厢是知青专属,相对来说还比较安静。

    就算有一些社会上的闲人进来以后非常的显眼,反正韩立一眼就能看出来。

    他们一个是年纪偏大,因为现在已经是73年了,不是刚开始下乡那会。

    这会下乡的百分之九十都是跟他差不多的孩子,剩下的百分之十是犯错误的人。

    他们的精气神在上车之前就已经散了,就跟一开始候振兴差不多的样子。

    另外一个就是他们的眼神没有学生们清澈,充满了混迹社会的狡诈和无奈。

    不过现在马上就要到站了,迎接他们的将是未知的生活。

    韩立拎着自己的大包小袋艰难的从火车上挤了下来,呼吸到外面空气就像重生一样。

    杨秀英跟郝红敏紧紧的跟在他身后,她们同样拎着、背着一大堆行李。

    韩立自己的就把双手占满了,所以就不能做帮助女生的绅士了。

    由于这里是黑省的省会,根本不是他们要下乡的那个地区。

    还需要在倒一到两次车才行,好在知青办对这些没出过门的孩子比较照顾。

    早就在火车站外面安排好了一排排的大货车,按照指引各自登上要去的车斗就行。

    公交车?不好意思没有。

    韩立一看这个架势,连忙招呼杨秀英跟郝红敏快跑。

    他们要抢先登上大货车的车斗,这样才能占据前面的位置。

    车斗的前排一会赶路的时候尘土最少,还不会被颠的那么厉害。

    尽管韩立有先见之明,但是他还是低估了现在的路况。

    这一路他们就跟坐在簸箕里面一样,不停的被抛起来、或者左右前后摇摆。

    韩立经常练拳的地盘比较稳、平衡能力非常强,他受到颠簸的影响最小。

    这也造成了他的两条胳膊被杨秀英、郝红敏当成了支撑点给紧紧抓在手里。

    变相享受了一把左拥右抱,在来回晃动的同时还能感受她们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

    这时候不要说什么男女之防,大家没有被颠成一团已经相当好了。

    他们这个车上一共27个人,其中还有四个受不了颠簸当场就吐了。

    大家应付这种情况已经身心疲惫了,所有人都没心情抱怨,更没心情聊天。

    一路颠簸到xx地区,刚一下车就增加了几个呕吐的对象。

    其中有一个人差点把苦胆给吐出来了,脸色蜡黄、蜡黄的。

    但是他们的行程还没完。从xx地区到aa县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不过这次到是换成公交了,而且是xx地区到aa县的唯一一趟公交。

    以后他们想要来市里的话就需要坐这辆车,每天只有一班车,错过就要等到第二天。

    这个公交车里面的油味很重,道路同样很不平整,所以大家第二次苦难来临了。

    关键还不是人人有座,很多人都需要站着。

    不过这时候大部分人都顾不上干净了,也不说车厢的地上有油没油、有泥没泥。

    所有能坐的地方都被快速占领,只求能让自己舒服一点就好。

    韩立的体力非常好,这时候他要还有耐心的数了一下车厢被的人数。

    往aa县的男生有29位,女生竟然有36位,这悬殊的男女差距让韩立楞了一下。

    不过随即想到这个年代生不出儿子就使劲生,所以女多男少就不算奇怪了。

    坐着公交车颠簸到了aa县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的松了一口气。

    毕竟曙光就在前面,他们只需要在这里知青办报名,然后就可以到乡下休息一下了。

    大家拎着各自的行李,集体跟在一位大妈的身后朝着当地的知青办走去。

    知青办这里已经有人在等着了,他们这些人的户口全要在这里落实登记。

    要不然很多手续没办法走,就算到村里也分不到口粮。

    韩立在大家排队的时候,找上了旁边一位女同志悄悄的递过去两块大白兔。

    “同志,我想问一下咱们知青办的刘翠花刘主任在哪?”

    “你是谁?为什么要找刘主任?”

    “我是从四九城来的知青,刘主任她是我姨。”

    “四九城来到,你叫韩立对吧?”

    “对,您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

    “我前几天就听刘主任念叨你来着,走我这就带你过去。”

    韩立拎着一个小包,跟着这位女同志来到后院的一个房间里面。

    见到了有些面善的刘翠花、刘姨,这都是从原身的记忆中得知的。

    自己小时候跟这韩妈上班的时候经常被这位刘姨逗,现在猛一见到印象还有。就是有点熟悉的陌生感。

    “刘主任,你前两天说的那个韩立到了,这孩子正在打听你呢,我就给你带过来了。”

    “小祁,谢谢你带我外甥过来。”

    “刘主任那你们聊,我去前面帮韩知青把手续办一下。”

    “刘姨。”

    “小立都长这么大了,不过还是跟小时候一样好看,谈对象了吗?”

    韩立。

    刘姨还是跟记忆中的一样,性格里面充满了东北妇女的爽朗。

    “我还小不着急谈对象,对了刘姨,我妈让我带了些您喜欢吃的东西。”

    韩立从包里面拿出来从四九城带来的一匣子红螺果脯,还有一罐六必居的酱菜。

    红螺果脯历史悠久,这个名字据说来自鞭子朝的康麻子所赐。

    这里面装的是杏脯、桃脯、海棠脯等,十几样果脯合在一起。

    南方叫做“什锦果脯”,四九城称这个叫“高杂拌儿”或“细杂拌儿”。

    55年的时候四九城所有果脯老字号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四九城果脯厂。

    由于在这个时代果脯供不应求,一年后就在怀柔建立了分厂。

    果脯在这个时候属于妥妥的奢侈品,属于那种一上架就会被卖光的种类。

    韩二姐给单位的同事提前打了招呼,这才让她买到一匣子。

    至于六必居就更不用说了,72年的时候恢复了招牌,产品就一直供不应求。

    刘姨:“哎呀,这都是我那会爱吃的东西,你妈到现在还记得呢。”

    “不过这些东西可不好买,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吧。”

    韩立:“还行,我二姐在供销社上班,比别人稍微省点事。”

    刘姨:“这孩子瞎说啥实话,你妈送来的东西我就收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