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人类,星启计划 > 第32章 放屁继续

第32章 放屁继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一章 通论 第一节 观人通论 一、观人术源流考略 (一)古老的&34;六戚&34;观人法 (二)成熟的&34;六征&34;观人法 (三)周公、孔子的观人法 (四)传统观人术的演变 二、观人术要法简介 (一)传统观人方法概要 (二)现代观人方法概要 三、观人述的功能与作用 (一)概述 (二)择官 (三)辨奸 (四)交友 (五)自鉴 第二节 识人通论 一、识人杂议 (一)识人杂谈 (二)识人杂评 (三)识人箴言 (四)识人警示 二、认人的原则和方法 (一)识人的基本原则 (二)识人的主要方法 (三)识人的基本技巧 三、识人原典辑要 (一)识人的重要性 (二)识人的方法 (三)人才的识别 第三节 用人通论 一、用人杂谈 (一)自用与用人 (二)用人的依据 (三)用人的抉择 (四)用人的策略 (五)用人的诀窍 (六)用人的禁忌 二、用人的原则 (一)用人的战略原则 (二)用人的策略原则 (三)用人的一般原则 三、用人的经验和教训 (一)用人的经验 (二)用人的教训 四、用人原典辑要 (一)用人的基本原则 (二)用人的重要方法 (三)用人警语

    第三章 《刚柔篇》全解 第一节 总论刚柔 一、由刚柔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刚柔识人 (一)有刚有柔的贤相 (二)双重性格的名臣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思贤若渴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二节 论外刚柔 一、由外刚柔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外刚柔识人 (一)屡建奇功的李勤 (二)奉上忘身的房玄龄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以礼相待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三节 论内刚柔 一、由内刚柔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内刚柔识人 (一)曾国藩与&34;曾门四子&34; (二)英难本不相同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德才兼备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二章 《神骨篇》全解 第一节 总论神骨 一、由神骨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神骨识人 曾国藩识江忠源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察吏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二节 论神之辨 一、辨神观人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观人学》原文及译文 二、辨神识人 (一)杨昱论识人 (二)辨神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识用刘蓉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有人夜话 第三节 论神之见 一、由神态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观神识人 (一)曾国藩与李瀚章 (二)观神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遍选人才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四节 论骨之形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骨形识人 (一)生有奇骨的开国皇帝 (二)骨相特别的将相 (三)生就反相的吴王刘濞 三、用人大观 (一)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五节 论骨之色、质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骨色骨质识人 (一)志意廓达的朱元璋 (二)崇尚节俭的李珏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知人善任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四章 《容貌篇》全解 第一节 总论容貌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容貌识人 (一)由容貌识人的诠解 (二)由容貌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二节 论容之整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一、由容貌识人 (一)曾国藩宽容用人 (二)观容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三节 论貌之别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容貌识人 (一)杨昱论由貌识人 (二)由貌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四节 论面之状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面状识人 (一)由眼睛识人的传统方法 (二)由面状识人的诠解 (三)由面状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五章 《情态篇》全解 第一节 总论情态 一、由情态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情态识人 (一)由情态识人的传统方法 (二)由情态识人的现代方法 (三)、由情态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多多益善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二节 论情之恒态 一、由恒态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恒态识人 (一)曾国藩识人如神 (二)由恒态识人例证 (三) 识人故事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必育人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三节 论情之时态 一、由情态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时态识人 (一)曾国藩独识左宗棠 (二)由时态识人的传统方法 (三)《人物志》时态识人的诠释 (四)由时态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尽才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七章《声音篇》全解 第一节 总论声音 一、由声音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声音识人 (一)由声音识人例证 (二)听言观行故事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惜才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二节 论声之辨 一、辨声观人 《冰鉴》原文及注解 二、辨声识人 (一)辨声识人的传统方法 (二)辨声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育人用人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三节 论音之别 一、别音观人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别音观人的现代诠释 二、别音识人 (一)曾国藩聆音识才 (二)听音识人的诠释 (三)别音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幕府中的科学家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六章 《须眉篇》全解 第一节 总论须眉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须眉识人 (一)曾国藩任用陈士杰 (二)由须眉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量才用人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二节 论眉之形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眉形识人 (一)曾国藩与赵烈文 (二)由眉形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亲疏不避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三节 论须之状 一、《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须状态识人 (一)曾国藩识用王t (二)由须状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用人励人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三)用人夜话

    第八章 《气色篇》全解 第一节 总论气色 一、由气色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气色识人 (一)由气色识人的传统方法 (二)曾国藩只用彭玉麟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论用人重德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二节 论气色之类别 一、由气色类别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气色类别识人 (一)曾国藩识用李元度 (二)由气色类别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三节 论气色之正 一、由正色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正色识人 (一)曾国藩识用罗泽南 (二)由正色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第四节 论气色之忌 一、由气色之忌观人 《冰鉴》原文及译解 二、由气色之忌识人 (一)曾国藩识用李鸿章 (二)名家识人心诀一瞥 (三)、由气色之忌识人例证 三、用人大观 (一)曾国藩因才用人 (二)名家的用人思想 (二)用人夜话 附录一:实用观人术补遗 附录二:古今观人述误鉴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如果世间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美的东西,不是好事;都以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的东西,也不是好事。这些都是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冲突!有和无相对比而生,难和易相对比而成。长和短相对比才形成,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也都是因对比才形成这些概念。

    所以圣人就是顺天之道而为,以身作则。效法道化育万物,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从不推辞;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心中没有任何傲慢;做了许多积功累德之事,却从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积累的功德就不会消失,受益的众生会永远铭记在心。如果有自夸居功之心,其功德就会很快地抵消掉。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刻意推崇贤者,使百姓不去争邀功名;不特意抬高稀有贵重物品价值,使百姓不起盗贼之心夺利;不常呈现那些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使百姓虚心学习常怀感恩之心,让百姓温饱安居乐业;减弱百姓争名夺利的志向,增强老百姓的体质。要常引领百姓返璞归真,不要学那些世智辩聪、喜好耍心机的人,没有欺诈之心,没有争名夺利的贪欲;使那些所谓的那些“智”者不敢胡作非为。用道法自然、循道而为,那么没有不能治理的事情!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虚而不满,里面所蕴涵的内容和运用的领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博大渊深,看起来好像是万物万有的总源头。

    通过不断打磨锋锐突出部分,解读分析意见分歧部分;融合各方光辉闪亮部分,就会形成共同观点,与万物同踪迹。

    多么清澈呀,似乎存在一样。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生出道、演化出道,不知道如何传下来的,只知道它出现在天帝之前。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不讲仁慈不仁慈,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扎的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讲仁慈不仁慈,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草扎成的狗一样,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它空虚飘渺但不枯竭,越鼓风量会越大,生生不息。话语太多,常常会离道远说不清楚,不如一切按照各自的规律生存进化发展着。

    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称为玄妙的母体。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这称为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永存而看不见,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地是永世长存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因为它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自身。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善之人好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有益于万物,不与万物争利,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因为有功劳而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担忧。

    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拿盆子加水,多了就溢出来,不如适时停止。把刀磨得很锋利,一碰到硬东西就会卷刃,无法长久保存和使用。赚钱赚得满屋子都是金玉,没有人能守住带到另一个世界。富贵后骄横看不起人,自己给自己带来灾难。功成名就后人生开始退弱,这是规律。

    第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译文:

    身体和灵魂合为一体,能够做到不相分离吗

    专注呼吸达到柔和温顺,能像婴儿那样恬然无欲吗

    清洗去除心中明镜上的灰尘,反观自己,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够像遵行自然界的规律,不运用心智就能治理好吗

    在与大自然的无穷变化接触之中,能够像母体一样生养万物吗

    明白四通八达,能做到不违反天道而成功吗

    大自然生养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帮助了它们却不居功自傲,成就了它们却不去支配它们。这称为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的空间,才有了车的价值;抟揉黏土制造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有了器皿的价值;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正是因为有了房屋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价值。所以说器物给人带来了便利,而器物的价值却是产生于拥有空间。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都看花了;

    美妙的音乐,使人的听觉都失聪了;

    丰美的食物,使人的口味都伤损了;

    驰马打猎,使人的精神极度放纵;

    珍贵物品,使人有欲行不轨之心。

    所以圣人只求温饱安宁,而不贪求纵情声色之娱。所以摒弃了贪求物欲的诱惑,就能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一般人若突然得到宠爱或受辱,都会慌恐。经常患得患失,好象重病缠身一样。

    什么叫做受到宠辱好像受到惊吓呢

    因为人们把受宠看得很尊贵,把受辱看得很卑贱。所以得到这些好像受到惊吓,失去这些也大都感到惊恐,都使人心神不定,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好象重病缠身一样”呢

    我之所以有灾难、祸患、疾病,正是因为我过分重视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不把得失当回事,把得失从心内拿去,哪有什么病痛灾患呢

    所以,把为天下服务作为重要志向,你才能被被寄以天下重任;

    用仁爱之心为天下服务,你才能治理好天下。

    第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又看不见,这叫做无形;听它又听不到,这叫做无声;摸它又摸不着,这叫做无体。这三种特性都是无法进一步追究考察的,它们混合于一体。它的上面显不出明亮,它的下面也显不出阴暗,他无形无影难以捕捉,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物体。这可以把它叫做没有形状的形态、没有形体的形象。它可以说是迷离恍惚、无法说透的,面对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前头,尾随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面。掌握了亘古已有的规律,就可以凭借它来驾驭、把握现在的一切事物,就能够了解远古时代的情形。以上所讲的就是关于规律的主要情况。

    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代那些懂得循道而行的人,其思想细致入微、深邃博大,深刻得难以形容。正因为他们难以被形容,所以只能这样牵强地对其进行描述:他们办事反复斟酌,就像寒冬要赤足过河;谨小慎微,就像在意四邻的窥视;它们举止庄重,就像一位作客之人;达理而不执迷,就像将要融化的冰块;朴实诚恳,就像未经雕琢的原木;胸襟开阔,就像那深山的旷谷;随和宽容,就像那容纳浊流的河水。谁能够使自己像容纳浊流的河水那样呢世人总是要让浊水平静下来使之慢慢变得清澈;谁又能够永远处于安定清净的状态呢世人又总是要搅乱清净,使得各种急功近利的欲望得以产生。奉行道的人,办事总会避免过度。正因为能够适可而止,所以能够有所宽容,而不去强求无法达到的成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