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成了九千岁的遗孤 > 第八十五章 损东林而救朝廷?我东林党决计不干!【新书求订阅】

第八十五章 损东林而救朝廷?我东林党决计不干!【新书求订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八十五章损东林而救朝廷?我东林党决计不干!【新书求订阅】

    天子问计,迫在眉睫。

    兖州府大旱,救灾救民刻不容缓。

    但是救灾救民,那就要拿出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粮食,绝不是嘴上说救就能救的。

    倘若换作大明王朝的鼎盛时期,那想要抽调钱粮用来赈济灾民,可谓是轻而易举。

    甚至别说鼎盛时期,即便几十年前,大明王朝也拥有游刃有余的实力。

    但问题现在大明王朝是个啥样,文武百官心里还会没数吗?

    近些年来天灾简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这次是山东兖州府,之前还有陕西,河南,山西。

    这些地方就像是约好了一样,轮着来。

    这一连几个闷棍,早就已经把在走下坡路的明王朝,给打的越发晕头转向,有些不能自理。

    朝廷设置在各地的粮仓,已经被掏空的七七八八了。

    就目前而言,能够救援山东的,恐怕只有物产丰饶,几乎从未受过灾的江南地区。

    可是……

    江南是东林党的地盘啊!

    东林党不开口,谁能从他们口袋里掏出粮食和钱,这不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吗?

    所有人都沉默了。

    即便是东林党自己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乱说话。

    毕竟上面的大佬究竟是什么意思,下面的人又怎能揣摩得出呢?

    一时之间,朝会大殿中有些僵住了,安静的氛围下显得越发压抑。

    ……

    一盏茶的时间过去了。

    龙椅上的天启皇帝,脸色是越来越难看,整个人是越来越阴沉。

    大殿中集体沉默的原因他当然懂。

    无非是大家伙摸不清东林党的态度,所以干脆都不说话。

    朱由校算是看透了这些东林党人,甚至可以说是看厌了。

    搞权力斗争、敛财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厉害,那上奏的奏折都能像雪片一样把桌子给淹没。

    结果到了让他们做实事的时候,就集体变成了哑巴,都说不出半个字了。

    朝堂党争不是什么新鲜事,也并非本朝的专属。

    但是自从东林党出现之后,就把党争演变到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地步。

    往上数几位皇帝,那党争都是一边争一边办事儿,不会误了朝廷。

    结果轮到东林党,就成了只搞斗争不办事,似乎朝廷死活全然和他们没关系。

    虚伪君子,败絮其中,令人生厌!

    在满朝大臣中环顾一圈之后,天启皇帝看到了站在偏中后位置的魏宁。

    脸上的阴沉和愤怒,总算是稍稍消解了一点。

    还好!

    朝堂之上,尚且还有贤才。

    魏宁忠君爱国,对大明王朝,对朱家皇室一片赤诚。

    这倒也算聊以慰藉了。

    只不过今天这场事,魏宁不说话是对的。

    毕竟打击东林党背后的理学派,让大明帝王术得以重新树立,还得依靠魏宁在东林党内部的潜伏。

    越是忠诚于大明王朝,心向着自己的人,他朱由校就越要保护起来。

    所以在思考了半晌之后,天启皇帝把目光转向了东林党中的那几个人。

    “左光斗,你来说说,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

    作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即便突然被天子点到名,左光斗也是丝毫不虚。

    他三两步走出队列,先是朝着天启皇帝行了个礼,然后朗声回答道。

    “回禀陛下,依臣之所见,当务之急是责令山东其他各府州县,募集粮食赈济兖州府。”

    “毕竟此次旱灾波及最为广泛的只有兖州一带,山东其他各地尚且还有粮食存余。”

    “只要运转得当,或许以山东一省之力,便足矣抚平此次兖州旱灾。”

    左光斗的话听的朱由校直想冷笑。

    如此冠冕堂皇,充满了无耻味道的话语,左光斗是究竟怎么说出口的?

    即便是用脚趾头想也想的到,兖州府遭遇特大旱灾,难道山东其他各地就能风调雨顺?

    无非是情况没那么严重而已,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拿出粮食来救济兖州府啊。

    ……

    还没等天启皇帝再度开口,阉党的头号大将,御史崔呈秀就同样站了出来。

    “左大人此言差矣!”

    “我大明近几年来天灾不断,北方各省更是此起彼伏,以往山东已经支援过不少地方。”

    “々` 据我所知,朝廷设置在山东的几座粮仓,早就已经空了十之,又何以赈济兖州府。”

    说到这儿,崔呈秀稍微顿了顿,然后眼神往最上方的魏忠贤那对了一下。

    在得到了魏公公隐晦的点头示意之后,崔呈秀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个笑容。

    然后对天子拱了拱手,接着继续说道。

    “其实依臣所见,与其让北方各地想方设法凑粮食,耗费人力物力,而成效又不佳。”

    “还不如选择从两淮一带和江南地区调集粮食。”

    “一来两淮地区距离山东并不远,尤其兖州府位于山东南部,在粮食运送上更加方便。”

    “二来,南方各地近些年来并没有遭受到天灾的影响,每年粮食产量都不少。”

    “物阜民丰,百姓安定!”

    (好好赵)

    “从两淮和江南地区抽调一批钱财和粮食,用以赈济支援山东,想必能解燃眉之急。”

    ……

    崔呈秀的话语,无疑在朝堂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波。

    因为他提到了江南。

    毫不遮掩,目标直指。

    而崔呈秀的话语,一般都代表了魏公公的意思机。

    所以这是魏公公他老人家出招了。

    那东林党会如何化解?

    是干脆放点血出来救济山东,息事宁人,还是准备顶着天子的压力,和魏公公硬扛到底?

    就在众人心中各种揣测时,文臣首位的内阁大学士杨涟,二话不说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崔御史所言,臣不同意!”

    刹那之间,满堂哗然。

    全场上下一片震撼!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