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12章 第十二章 策议(上)

第12章 第十二章 策议(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祁元询在京中生活了数年,对宫城是极熟悉的。诸王世子、郡王入京后,一开始都是养在宫中的,这样他们一起读书、进学也方便。

    只不过懿文太子薨逝,诸王入京之后,各藩世子、郡王就暂且返居王府了。

    后头又遇上光幕显异象,他们干脆就没有回宫,而是留居在了王府。

    但是不管怎么说,祁元询到底是在皇宫住了不短的日子,对京师皇宫的印象,可能会比北地赵藩的王府还要深刻。

    考校之日,一众皇子、皇孙入宫后,齐入文华殿,文华殿顶上的琉璃瓦仍泛着绿意。

    宫城的殿宇等建筑,上头多铺琉璃瓦,其色各异。

    宫中之制,天子常御之处,顶覆黄色琉璃瓦,花园等处为紫、蓝等各色琉璃瓦,而皇子住处则为绿色琉璃瓦,尤其是太子所居之处,绿色最正。

    五行之中,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生生不息,天子属意子孙健康成长,是以东宫并诸皇子、皇孙住处,皆为绿色琉璃瓦。

    自太子视事后,文华殿便由天子常殿改为了太子出阁听学、视政之所,顶部的黄色琉璃瓦便改作绿色。

    懿文太子薨后,太孙继储位,此处琉璃瓦的色泽便仍未改。

    如今太孙被废,天子启用文华殿考校诸皇子、皇孙,其意不言自明。

    祁元询低眉顺眼地跟在父王身后,该向皇伯、皇叔问安的时候,便恭恭敬敬地问好。

    天子还没驾临,对诸皇子皇孙的考校是在早朝之后的,约莫还有半个时辰才会开始。

    只不过诸王们都不约而同地早早带上子嗣,度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太殷勤了不行,太不重视也不行。

    虽然说是让诸皇子、诸皇孙都参加考校,但是实际上,天子还是比较属意年长的皇子的。

    毕竟年少的皇子有些是没成婚的,有些是就藩、成婚后还尚未有子嗣的,这些皇子的排序本就靠后,与年长的兄长们相比,无论是能力还是治国的手腕,都有所不足。

    只不过,天子有小心思没错,但是他没明说,既然都说了是考校诸皇子皇孙,那指不定谁的能力特别出众,就雀屏中选了呢?

    在一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天子那里,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高,但是,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作为光幕预言的胜利者一系,赵王和祁元询受到了极大的瞩目。

    只不过天子是让皇子皇孙一起参选,有赵王顶着,祁元询受到的来自诸王的压力还不大,只是和同辈人交际的时候更多的在客套罢了。

    晋王世子祁元谆和太孙、祁元询年龄相近,是一起长大的,太孙祁元詝被废,此番自然也没出来碍诸王的眼,只不过,懿文太子系还是有皇孙参与。

    懿文太子元妃所出的嫡子、天子如今最为正统的嫡孙祁元訢,赫然也在文华殿中。

    祁元訢与祁元询同岁,只是比祁元询晚了几个月出生,在皇孙中的排序第五,正好与祁元询这位皇第四孙相邻。

    真论起来,他们比天子排序靠后的皇子出生得还要早,在年龄方面还是颇有优势的。

    祁元询没去接触祁元訢,也不像他一样孤身一人站着,而是远离了诸位皇伯和父王所在的那块地方,与堂兄晋王世子祁元谆站在一起闲聊。

    “二哥、四哥。”有人唤了祁元谆和祁元询一声。

    祁元询抬眼看去,原来是秦王世子祁元训带着他的弟弟祁元谏过来了。

    一般来说,年长的皇子生下的皇孙排序自然更高,可是也不知是秦王家后宅太乱还是如何,秦王长子的排序都已经是皇第九孙了。

    而秦王次子就更不用说,足足在皇孙中排到了第十七。

    皇子排序和皇孙排序不高的,在这次的考校中,自然会在某些方面扣分的——除非提出的策论特别好,特别出彩。

    大概是因为秦王家后宅实在不靠谱,秦王世子和秦王次子都是很早就被接来京师,在宫中长大成人的。

    他们几个本就一起长大,又因为秦王世子年幼,一贯照顾他。

    秦王世子祁元训笑眯眯地过来,神情很放松,祁元询一看就知道他没把考校放在心上。

    不过看看秦王二伯的状态,祁元询也能理解。

    秦王可是被光幕早早预言了死期的藩王,秦王世子继承王位也是有明确记载的。

    秦王一系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他们和别人比策论,言辞是否精妙的问题,而是秦王能不能活过宣武二十八年这个坎儿的问题!

    若是最后大家的策论都做得差不多,秦王可能会凭借自己如今皇子中最长的优势得到一部分加分。

    但是,如果秦王被册立为太子……宣武二十八年之后还要再重做一回立太子还是立太孙的选择题吗?

    所以秦王系在这方面选择放弃,也就可以理解了。

    晋王世子同样是自幼被宣武帝养在宫中,他们这一批世子统一受到的教育偏向于为贤王,所以晋王世子同样佛系。

    相比之下,同样被预言了死期的晋王,就很有上进心,颇有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雄心壮志。

    祁元询看得出来,二堂哥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但是没有

    关系,不管他们怎么纠结,最后胜利者一定会是他。

    不仅是因为有光幕加分,还因为,他已经参考前世经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前世的人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放在古代,获取难度可能会很高。

    能够参考的古代资料,在这个皇朝初立的时期,也并不充足。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和祁元询记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赵宋之后,其发展却有了改变。

    赵宋亡于金,只不过,康王赵构没能南渡建立南宋,以至于许多汉土为金人所据。

    但也正是因为没有赵构屈膝求和,金人很难完成实际上对广大汉土的稳固统治,以至于天下再度出现了诸侯林立的状况,即便是金人在北地占有一定优势,也没能完全统治中原大地。

    赵宋之后,再一次大一统的王朝其名为夏。

    大夏创立之初,如本朝一般,驱除金人北去草原,光复河山。

    只是金人亦有雄主,仍不忘中原大好河山,常有扣边之举。

    夏朝末年,朝纲败坏,而金人之北,却也兴起另一股势力。

    那新兴的胡人势力,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金人,也攻破了夏朝防线,入主中原。

    这势力便是被大周驱离的前朝,其在中原之时的国号为“原”,盖“追溯”祖先,为东胡分支,又可远溯匈奴。

    匈奴,据载,为夏末暴君桀之子携夏桀妻妾远逃北蛮荒漠之地,繁衍而成。

    太史公有言: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前朝号“原”,盖有自诩本为一家、拉拢中原子民之意。

    然而原朝毕竟是骤兴的草原势力,掠夺方为其本性,对中原正统文化,也多加禁止。

    为了防止金人灭宋后,中原有志之士光复山河之壮举的重演,他们在各方面对华夏子民进行限制。

    禁绝武器、十户人共享一把菜刀等制度,皆是原朝的既定政策,甚至是不允许更改的国策。

    中原历代的诸多典籍,也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损毁。

    原朝享国未满百年,中原却已遍地腥膻,当今天子与当时中原的一干豪杰,终于揭竿而起。

    群雄逐鹿后,宣武帝终于定鼎,立国号为周,可是许多典籍已经在前朝的时候付之一炬,即使本朝大量收纳,在这个国朝初立的时期,也没有多少的东西。

    祁元询忆起的前世,流通的知识或许出现的时间并不比现在早,但是完整程度,是比这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要高的。

    再加上前世的时代各种信息是经过筛选、总结的,在搜索特定知识的时候,要方便不少。

    祁元询相信,即使大家都有一部分的参考资料,他那结合了数个朝代宗室政策的策论,一定会是策论里头最出彩的!

    半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

    天子驾临文华殿,诸皇子皇孙按序进程策论,并等待天子问询。

    作者有话要说:本来想直接写各朝宗室政策的,然鹅……资料没查完,下半部分没到主角,就干脆分章了orz:,,,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