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三十四章 遣使(上)

第三十四章 遣使(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嗖!

    伴随着利箭破空的啸响,羽箭直直没入草靶之中。

    马康平垂下持弓的手,退至一旁。

    练武场范围极广,他们现在站的这个区域,箭靶立在足有百米远的地方。

    如此箭术,称之为神射也不为过。

    祁元询颔首道:“马伴伴好射术。若是宫中有射柳,我想伴伴定能拔得头彩了。”

    马康平忙道:“殿下厚爱,奴婢这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哪能入得了殿下的眼呢。”

    祁元询觉得自己和马伴伴还磨合得不太好。

    他才夸了一句,对方的套话张口就来。

    祁元询觉得对话的套话没意思,还没有对方的射术来得妙,便走到马康平让出来的空位上,张弓搭箭,不再对话。

    箭在呼啸声中正中目标,祁元询却不甚满意。

    “伴伴,你去令人移动箭靶。”

    马康平应了一声,马上去挑人了。

    马康平原是赵王府的旧人,来到京中以后,也一直是在太子身边伺候的。

    只不过上次挑人,祁元询选中了他,又因为天子未曾应允,计划没能开始实施,太子也就没将马康平要回身边,而是顺势让他在祁元询身边伺候了。

    太孙欲使中官参与出使别国,这么大的事,若是有一点风声透露出去,那便很了不得了。

    三日前,光幕上显示原世界的发展中,太宗好用“中贵”后,朝中的便有些反对的声音出现。

    由于今上宣武帝的极力压制,朝中文官一向没将内侍放在眼里。

    前朝出现过内侍祸乱天下的例子,当时朝中百官,投效那个宦官的人数足占朝官人数的十分之九。

    有鉴于前朝与史册上的宦官之乱,天子一再表现出对内侍的防范。

    史书上没说太宗当政时出现过宦官之乱,甚至于,符合太子如今一贯英明神武的表现,他所用的宦官,还创下了青史留芳的功绩。

    可是,这样的口子一开,给了宦官干政的机会,后续的发展是怎样的,谁也想不到。

    这三日,关于天子的意思,没有半点风声传出来。

    祁元询也就安分了下来,只是让马康平教他骑射。

    宫中是有专门的老师教导皇子皇孙的,只是祁元询从小就喜欢文学,弓马并不娴熟。

    而且他现在是皇太孙,身份不同,突然大张旗鼓地要学武,免不了让人多想。

    只让跟在身边伺候的马康平教他就不同了,知道的人少,消息轻易不会传出去。

    若是有谁敢拿这件事让他不痛快,窥伺皇太孙行踪,这个罪名,也是不小的。

    至不济,身为外臣,却对宫中消息那么灵通,这样的罪名也不轻。

    当时太子在宦官中选人的时候,初选的入选标准是为人机敏、精明能干、还得能体察上意,没有明说但存在的隐藏标准是最好勤于武事——毕竟宦官、内侍们又认不了字,武事方面的特长就成了他们与别人比较的时候——最终的入选人员马康平不仅符合条件,甚至尤有超出。

    祁元询说自己夸他的时候,这人在说套话,自然是有原因的。

    马康平作为战俘,原本是京师应天府的小宦者,只不过他受宫刑、被征云南大军带回京师后,因军事调动,次年,大军很快转道北地,目的地是赵王封地,马康平与其他一干内侍也同时前往。

    在京师分给赵王的一众内侍里,马康平很快凭借着他机敏精干脱颖而出,深得赵王看重。

    这样的人要不会说话,那就实在是见鬼了。

    放到后世,每个得宠的内侍都能出一本《说话之道》。

    因为常跟在赵王身边伺候,马康平的文学水平祁元询不知道——毕竟没有哪个宦官敢展示自己这个方面的特长——但是武学方面水平非常高。

    百步穿杨不算什么,毕竟目标是固定的,人也是固定的,马康平的水平,百步穿杨只是基础,其人在射柳比赛中常有佳绩,军中常以此称之。

    所谓“射柳”,便是骑在飞驰的骏马上,以插在地上的柳枝为靶,飞箭射之,此法虽是传统习俗,但是不作玩闹,而是考校的话,难度值便是非同一般的高了。

    马康平跟随赵王这么些年,能让赵王如此看重,其人的本事,自然不用言说。

    祁元询自己,射箭之时能次次射中靶心,经过训练之后是能做到的,但是这也是他的最高水平了。

    所以他想要再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从移动靶开始练起。

    提出建议的主要是他,太子只不过顺势同意了而已,这几天承受压力的都是太子,祁元询自己虽然将兴趣爱好转移到了射箭上,借此再深入地考察马康平,但是一直让太子承受外界物议,祁元询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不如说,他连最爱看的书都不看了,宝钞的置换计划都放到一边,而是转而习射,就能看出他这几天心情多么不平静了。

    有些事啊,就是经不起念叨。

    祁元询习射的时间没有太长,毕竟他都多少年没有剧烈运动过了,就算平时锻炼身体,也是练的那种养生功。

    弓本身的重量就不轻了,再加上拉拔弓弦的动作,其实很容

    易会造成肌肉疲劳。

    反正祁元询在现代的时候,打过羽毛球后,第二天手臂都会很痛。

    羽毛球尚且如此,更别说是骑射了。

    中午祁元询回住处,还特意去东宫主殿向母亲太子妃问了安。

    皇宫里的男女作息时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祁元询一般都是中午或者晚上的时候去问安,太早了容易打扰到母妃休息。

    祁元询的长子明哥儿现在就养在太子妃这里,孩子已经渐渐长开了,看着就是一副玉雪可爱的模样。

    太子妃也是很乐意儿子能跟孙子有亲子互动的——祁元询怀疑是不是世子入京抚养这个条例给亲妈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虽然母子二人分别久,相处起来仍不及太子妃自幼长在身边的二子亲昵,但太子妃并不是那种心都偏到胳肢窝里的人,恰恰相反,她一碗水端平,还很注意维护祁元询这个嫡长子的面子与利益——太孙妃请安的时间和祁元询的不一样,殿内只有一家三口。

    虽然只有一家三口,气氛却是其乐融融。

    这个时候,有人进殿通传,道是外头有人传话,天子有召,请太孙到乾清宫。

    祁元询有点摸不着头脑。

    最近的火力全集中到亲爹身上去了,明明是他提的建议,也是他去找的皇爷爷,结果天子见了光幕之后,将火力全转向了太子。

    当时都没有叫他,这个时候叫他去做什么?

    祁元询虽然是这么想的,速度却一点也不慢。

    到乾清宫的时候,今日侍疾的皇子、宫妃都已经退下了,也没有内侍宫女在里边伺候,殿内只有腰后垫了数个软枕,半坐在龙床上的天子。

    祁元询进殿后本欲行礼,天子却招着手让他向前。

    被天子示意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祁元询挺直背,等待天子的质询。

    然而天子只是很平静地问:“询儿,遣使用内监这个主意,是你想的,还是太子提的?”

    这点没什么不好承认的,祁元询回道:“回皇爷爷,这都是孙儿的主意,爹只是应允了孙儿的想法而已。”

    “那现在呢?你还是这么想的么?”

    祁元询坚定地答道:“是。”

    答得坚定,但祁元询还是一直注意着天子的反应的。

    老爷子还在病中,最忌讳的就是情绪大起大落,若是刺激到了,那就不妙了。

    “你自幼长在京师”,老爷子似乎不相信祁元询真的是这么想的,“自小就不爱用内侍,连淘换东西都是你自己亲力亲为,怎么会主动想起来起用这些人呢!”

    “是,孙儿一贯是这个脾气,皇爷爷前阵子令孙儿管宝钞,孙儿也是自己去找人的,其余的事情,也多吩咐的是侍卫去办。”

    天子看着祁元询的目光带着疑问,既然如此,为何在太子没有提起的情况下,孙儿你主动想要起用宦官?

    “皇爷爷事事亲力亲为,孙儿虽然不及,自然也是想要效仿您的,寻常政事,若让宦官插手,怕是会留下后患,”祁元询知道天子想听什么,先给他吃了颗定心丸,然后才道,“只是朝中大臣毕竟要理政,孙儿又长居宫内,轻易不得离京,有些事,便无法交办下去。”

    “那也不是起用内宦的理由!这个口子开了,便堵不住了!”

    “国内诸事,自然也是要朝中大臣去办才能放心。只是那些番邦小国,国中知晓其国情的大臣也没几个,派谁不是派呢?且孙儿此番欲使人往日本,除了扬我□□国威外,也欲插手其国之政。

    孙儿受命主管宝钞后,想让宝钞的价值稳定下来,便想效前朝之例,开通银子与宝钞的兑换。只是这样做,国朝的金银量少,难以支持长久兑换。

    孙儿想起日本自赵宋时便多产金银,欲使其恢复通商,又想起天上光幕所言其国内乱,欲要插手,才会推动遣使之事。这般行事,自然不好让文臣们去,只好让内宦做这个恶人了。”

    面对亲爷爷,祁元询看得很开,天子掌朝堂这么多年,雷霆手段又不是没使过,抱有各种心思的人他都见过,他与其想要隐瞒,倒不如诚实一点,对天子和盘托出。

    宣武帝心情很复杂。

    纯良的孙儿好像学坏了?

    但是如果真的能做成,倒不失为一件好事。

    好处朝廷拿,骂名中官背,倒也不是不能实行。

    太子已经长成,思想他已经干涉不了了。

    原本天子以为孙儿是受了其父的影响,还能纠过来,若是教育好了孙儿,也能毕竟自己驾崩后,太子就起用各中官的显现。

    不能让宦官干政啊!

    可是现在,孙儿还是想用宦官,这一点怕是轻易改不了了,但是,孙儿的想法,他又不能说是错的。

    作者有话要说:果然,这一段剧情卡了orz

    明天的更新,0:00还是来不及了,我尽量在晚上之前更好,要不然的话,后面的更新时间都要受影响了嘤嘤嘤:,,,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