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四十三章 读书<!>

第四十三章 读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乾圣元年二月,诸王归京、天家团圆共度佳节也过了许久,到了他们归藩的时候了。

    诸王离开了,但同来的诸王世子与年满十岁的诸子却都没走。

    天子亲自下诏挽留,要让这些侄子在京中尽孝——毕竟太上皇最喜欢看到的就是儿孙绕膝的景象了,儿子嘛,尽有几个没离京受封的在了,倒是孙子,可以多留些,也好培养彼此之间的兄弟情谊——一如宣武旧制,诸王自然是只能应了。

    宫中的百孙院再度迎来了新主人。

    人多了,宫中自然就热闹了起来,太上皇常会见到来请安的儿孙,老怀大慰,身体进一步好转。

    他老人家住在乾清宫,儿孙常来看他自然没有不方便的。

    可是太上皇作为开国之君,对国朝未来的规划向来是一丝不苟的。

    上皇常居乾清宫这一天子之宫,皇帝、皇后居于小小的东宫之所,这成何体统?

    如今又有诸皇孙居于百孙院,上皇后妃也未移宫,明明这座紫禁城已在名义上属于天子乾圣帝,可是在宫中,似乎还停留在宣武时代。

    轮到祁元询侍疾的那一天,上皇就将想法写与他看了:“询儿,你与皇帝说,让他在宫中辟两间宫室,朕居一处,朕的那些妃子们居另一处,下个月前,就给皇帝、皇后将宫室腾出来。”

    上皇的这个考虑,真的实施的话,自然是帮天子解决了一个麻烦。

    上皇未曾立后,天子所居的乾清宫被他占着,但皇后的居所坤宁宫可是空着的。

    皇后之所以未曾搬离东宫,一是因为和天子的夫妻感情甚好,另一点则是因为,乾清宫里居住的还是太上皇,皇后搬进坤宁宫,这成个什么样子?

    饶是太上皇的提议有好处,祁元询还是要表一表孝心的。

    “爷爷,您在乾清宫住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起这事了?”

    “皇帝都登基几个月了?现在还住在东宫。你还住在东宫后头,连个单独的宫殿都没有。你们住得这么寒碜,天家颜面怎么好看得起来!”

    祁元询期期艾艾地道:“那也不至于搬得那么急呀。下个月就迁宫,宫中哪有现成的宫室给您啊。另起新宫的时间也不短呢。”

    太上皇却是不在意这些虚礼:“紫禁城那么大,连个宫室都腾不出来?让皇帝还一直住在钟祥宫,给外人看见,成什么样子!”

    太上皇告诉祁元询,也不是让他帮忙拿个主意,只是让他传话而已。

    决定既然已经下了,那么他是不会更改的。

    “你说就是了!”

    甚至于他命令祁元询向皇帝说迁宫之事的时候,不是写出来,而是说出来的。

    太上皇的决心已定了。

    至于为什么是让祁元询转告天子,而不是太上皇自己向天子说,那就是他对祁元询这个孙儿的爱护了。

    太上皇封了祁元询做太孙,祁元询又有天子如今独一个的嫡长孙,无论是身份、宠爱、子嗣哪个方面,都很有竞争力。

    可是天子偏偏就没立皇太子。

    太子登基成为天子,太孙则转封皇太子,这明明是顺理成章的事。

    要说天子是因为各种事情忙忘了,现在终于告一段落,那也不尽然。

    朝中请天子早立太子,以固国本的大臣挨个数,一时半会儿都数不完,这样的风声,连太上皇都有所耳闻了。

    祁元询知晓皇爷爷是在为他的地位着想,心中感动,自然不再劝谏与推辞。

    说完迁都,太上皇又和祁元询说到皇后在为两个嫡出女儿选婿的事。

    上皇对子嗣都是疼惜的,只是皇子明显比皇女受宠,太上皇除了对天真可爱、心地纯善的小女儿宝庆公主另眼相看,皇女之中,也就只有发妻孝慈皇后所出的两个嫡女宁国公主、安庆公主让他最为挂念,旁的女儿,虽也疼爱,却也没到时常挂在心上的地步。

    皇孙一辈,这样的表现就更明显了。

    宣武年间,皇孙们受命上京学习,太上皇还能见到这些个孙子,而皇孙女们,就算站到上皇面前,他怕是也没几个能认出来的,或者说,她们的名字太上皇是否知晓都是个问题。

    能让太上皇在迁宫这样的大事后面提到她们的名字,祁元询觉得自己的两个姐妹足以感到欣慰了。

    皇孙女都要婚嫁了,太上皇才发觉,自己还有几个女儿也差不多要到嫁人的年纪了。

    反正现在天子登基,无论是天子的姐妹还是天子的女儿,婚事都托付给天子和皇后吧。

    之所以提起婚嫁之事,还是因为太上皇想起了因为他的病重、天子接班,而中断的为皇子、皇孙选妃工作。

    大周不兴什么三年大选这一套,为皇子皇孙们遴选皇妃,一贯是看他们年纪的。

    要不是这一批的皇子皇孙年纪都差不多,郑王的皇太孙之位当时还没被废,之前的遴选范围也不会那么大。

    没看年长的几位皇子选正妃的时候,都是太上皇跟自己属意的大臣沟通一下,婚事就定下了么!

    几位公主也到了嫁人的年纪,目前正在相看,既然如此,为年少的皇子、皇孙赐婚的工作也可以继续进行。

    只不过之前的赐婚都是太上皇

    他乾纲独断,现在嘛,赐婚工作同样落到了天子身上。

    和孙子说这件事,显然是上皇想要侧面提醒天子,对弟弟妹妹与侄子们上点心。

    祁元询为不知道还要同时做多少份工作的皇帝爹默哀了三秒。

    不过再怎么样,天子还是快乐的。

    太上皇迁宫对他来说是件喜事,而赐婚嘛,在诸多政务中,已经是很纯粹的喜事了。

    三月份的时候,太上皇就已经迁到了新宫,并为之题名曰“兴庆”,是为兴庆宫。

    京师的宫城占地面积颇广,只不过因着是国朝初年,宫殿建筑不多罢了。

    太上皇、太妃们颐养天年之处,在宫中找一找,还是能找出地方来的。

    再在一个月内加急整修部分地方也就完工了。

    但是这毕竟是临时赶工出来的,皇帝住进了乾清宫,就不能把这件事给忘了。

    于是乎,在大内东北部,皇帝圈了一块地方出来,准备仿紫禁城再为太上皇精心修建一处住处。

    祁元询好悬才没忍住自己吐槽的心。

    该说幸好他这个未来太子准候选人还在么?否则的话,是不是要把东宫所在的地方也给囊括进那个宫殿群里啊!

    不过如今的宫殿制度是太子居东,在东北方向修宫殿,就算是地方比较空,也要考虑一下啊!

    只不过太上皇制止了天子,让他找个地方慢慢修未来太后、太妃们居住的宫殿就行了,总不能国朝每代都有天子退位当太上皇吧?

    太上皇不住,那么全仿宫城的宫殿群,就太过靡费了。

    乾圣帝是听劝的,太上皇说不修就不修了。

    至于太妃们,全住在几个寥落的宫殿里,确实是太挤了,可是太上皇都不愿意再修新宫了,太妃们就算是一肚子委屈,也不能说出来。

    祁元询深深地为皇爷爷的政治智慧感到了佩服。

    太妃们在宫里住得不舒心,可偏偏这又不是天子的错,这时候,就是自家老爹名正言顺地提出奉养太妃之策的时机了。

    提议迁宫之前,太上皇一定是想到过这件事的。

    祁元询的人生前十几年,在光幕出现之前,天子给他们这批皇孙的统一规划是做一个好宗室,宗室典范嘛,某些方面就不必和天子、太子争锋了。

    这也就意味着,祁元询需要进行系统的政治素养教育,而不是他凭借着自己前世的记忆、光幕的剧透和父祖令他旁听朝政积累下来的那浅薄的政治修养。

    简而言之呢,就是他需要老师了。

    皇爷爷和他爹当初有让他旁听过朝政,也在下朝后教导他怎么从奏章中看出上疏人的意图来,甚至他自己还亲自批过不少的奏章。

    但是,皇爷爷现在精力不济,他爹忙于政务,能解答他疑惑的时间不多,他现在连太子都没封,表现出一副热心政务、仿佛上杆子要接班的样子,简直就是往他爹的肺管子上戳。

    祁元询觉得,自己还是需要正规合格有能力的老师来教导的。

    对于祁元询的这个学习需求,国朝有一个非常书面化的名字——“出阁读书”。

    这里的出阁读书并不单单指的是到了上学读书的年纪而已,这就意味着,天子要为出阁读书的皇子配备若干德高望重的儒臣与几个战功卓著的武将,来作为皇子文武方面的讲官。

    鉴于这样的配置太高端,是以这样的“出阁读书”,一向是储君的专属,废太孙郑王这个例子且先不提,毕竟情况特殊,懿文太子的东宫讲官配置,才叫豪华。

    当时朝中的高级文臣武将,没在太子东宫有个兼职,那都不能算作是得到天子信重的证明!

    此前祁元询虽然是皇太孙,但是正经的皇太子到底是他爹,皇太孙作为第二皇储,是没有资格配置属官的,所以直到现在,认真论起来,祁元询有接受教导的,也只有诸皇孙、年少皇子共同接受授课的那几年。

    已经得到听政权力,还处理过国朝事务的祁元询,现在却希望他爹把他压一压,能让他回去读书。:,,,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