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四十七章 对答<!>

第四十七章 对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天子接见朝鲜使节,因是问罪的,态度便很不好。

    殿中还站着天子简拔的几位做助手的翰林官——因其多入文渊阁参预政事,时人以“阁臣”呼之,然而其本职仍在翰林院——朝鲜能入殿的又只有正使,这样的人数对比下来,更显阵仗大了。

    特使契长寿进来便先请罪,态度十分谦恭:“下国小邦,僻居海外,所学粗浅,得罪上邦,实在该死。然而事大之心甚诚,还望圣上明察!”

    朝鲜国一道歉便是这么一副调调,祁元询都快能背下来了。

    尤其这契某人,朝鲜国内朝天的熟面孔了,更是熟谙这样的套路。

    宣武年间,上皇因其行事、行文措辞等诸事,屡有责问,朝鲜无论是派人告罪还是行文阐明原委,首要的一条,便要推到他们是偏僻小国,不识王化,纵然心向往之,仍有所疏忽这样的事情上去。

    “你们可学儒?”

    “回圣上,臣等心向上国,勤学圣人之训,不敢懈怠。”

    “你也莫说什么小国粗鄙。你们国君身边之人再怎么学问浅薄,立嫡立长,总是该知晓的吧?你等常说事大,对我朝甚恭,只是我看,你们却是言不由衷得很!

    从前来朝贡,只让父皇册封李旦,从不言自家境况。如今让你们遣人来申辩,也不说到实处,只在那里推脱。

    我只问你,李旦立幼子,受到申斥以后,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这,我王心意如何,臣下不知,这到底是王家私事,只不过我王一心敬上,不敢怠慢,朝野内外,有目共睹。”

    “你这人倒是个不背主的忠臣,也怪不得李旦发你来。”乾圣帝这么说着,却不肯放过,“然而这般含糊其辞,实在是不该!你只管说来,那李旦作何有废长立幼之行?”

    祁元询就在一边看着,想不到他爹还骤然拉了他下水。

    “皇太子乃朕嫡长子,上皇于诸孙中最是爱重,受封皇太孙,乃国朝储君的不二人选。朕即位之初,念恩泽未施,便未封太子。此后朝中文武屡有劝朕立长子为皇太子之奏疏,如此忠心,方可称真读书人。

    你国言必称仰慕上国,以小事大,却不慕王化。李旦如此行事,着实不该,身边亲近人却无人劝谏。

    你回去告诉李旦,他左右所用,皆是轻薄小人,不能以德助王,反倒令他犯下大错!这等奸佞,不可再叙用!”

    祁元询能说什么呢?

    当然是安静地当背景板,等他爹让他说话的时候再开口啊!

    正在被诘问呢,契长寿不敢直视大周皇太子,但是祁元询能感受到他看了自己一眼。

    说实话,这个话茬不好接,是个典型的送命题。

    更何况,乾圣帝能用自己的皇太子举例告诫对方,朝鲜使臣敢将本国的王世子与上国皇太子相比吗?

    怕不是开口以后,就要被治个不敬之罪了。

    契长寿之后的奏对便显得含糊起来,不过言语又甚恭,语言艺术的精髓掌握得很好。

    天子是不耐烦说套话的,便将任务交给了祁元询:“前回你国遣使来朝,便是皇太子办的差事。太子对李芳远很赞赏,说他能力很出众,看着为人也好。太子,李旦行事,你不是有疑惑么?便问问这使臣吧。”

    开演半小时,祁元询身份陡然从观众转变成了主演。

    和他爹相比,其实祁元询的身份是有一个好处的。

    他是乾圣帝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上皇亲立的皇太孙,如果说乾圣帝这位因为光幕提前被封为太子的天子说“立嫡立长”,在他目前仅存的一个活着的兄长晋王没了之前,还有些黑色幽默的话,那么祁元询来问,就再没有这个担忧了。

    从礼法上来说,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储君啊!

    原先祁元询站得还比较远,契长寿又常弯着身子,时不时请个罪,等对方站得近了,他才看到,此人生就了一副立朝好相貌,加上眼睛,更是显得精明强干。

    也就是说,想要光通过语言攻势,在常规的路子上打转,迟早会被对方绕到沟里去。

    这毕竟是个出使专业户,并且还很受李旦信任,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

    “常言道‘母凭子贵’,殊不知,子亦凭母贵。你王立幼子为世子,定是极宠爱世子之母了?”

    契长寿只道:“世子之母显妃娘娘伴我王上多年,夫妻情分,自当非比寻常。”

    “显妃?莫非你王宠爱者,乃是庶妃么?”

    契长寿自然又作了一番解释。

    李旦长久谋求受大周册封,国内的一些称呼,也做了限制。

    按照旧例,其正妃可称“王后”,不过称“王妃”也是可以的。

    不过按照惯例,大家默认,封王后的正妃自然是比封王妃的正妃地位要高的。

    这或许也是受了前朝原朝可以有数位皇后的习俗的影响。

    中原称呼到了他们那里之后,还发展出了本土化的版本,王妃是正妃不加,但她们名号前头还会像中原除正妻外的寻常妃嫔一样加徽号。

    显妃者,便是李王李成桂的继妻。

    他的元配,也就是李芳远等人的生母,在高丽时期就去世了,李成桂登王位后,追封其

    为节妃。

    祁元询听完契长寿的解释就笑了。

    发妻韩氏被追封为王妃而不是王后,立为世子的是现任王妃康氏的幼子,而不是已经做出一番功业的年长诸子,要说李成桂不偏心,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了,这个操作也不是没有人做过。

    皇家是天下最不讲道理的家族,任何道理放到皇家,都要被削弱几分。

    既然有他家皇爷爷这种过分强调嫡长继承制度的皇帝,那自然也有李成桂这种偏爱娇妻幼子的国君。

    削弱元配嫡妻与她所生的嫡子们地位,这个操作,祁元询很熟。

    李成桂本人登基后改名为李旦,与唐睿宗的姓名相同,很明显,他模仿唐朝的还不只名字。

    登基后不封原本的嫡妻为后的操作,唐宪宗就有先例。

    只不过唐宪宗是一生都坚决不立后,然而元配嫡妻还是有地位的,李成桂嘛,就是想要趁机削弱元配的地位,扶自己最爱的娇妻幼子上位了。

    “李王还真是好计谋啊!其元配嫡妻康氏乃忠贞守节之女,为李王诞育诸多子女,更是功劳不小。如今人走茶凉,即便追封,也不见情谊,实在凉薄。也难怪会立幼子了。”

    祁元询这番话其实有插手人家家务之嫌,但是他原本的打算就是抓着朝鲜的继承人问题做文章,因此倒也不算什么。

    更何况,他们是上国,对小邦可是有极大威慑的。

    他皇爷爷那时候,因为朝鲜送上的表笺文书有文字犯忌讳,就下旨申斥、扣押使臣,再出格的事情也做过了,他不过是品评一下李成桂的品行罢了,又不是直接插手他国国事,又有什么不对?

    上国皇太子如此品评,契长寿也只能为李成桂磕磕绊绊地辩驳一番。

    说到后面,他自己也都词穷了。

    契长寿来到大周的目的就是向上国解释李王为何立幼子为储君,如今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完成任务。

    但这其实也不能怪他。

    毕竟大周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让朝鲜能像现在一样发展,而是让华文华语更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土地上,将之同化。

    既然如此,借着一个由头,借由外力插手,让他们内部自动自发地进行发展,岂不妙哉?

    这片土地上的人长久地接受了骨品制或者与之相似的继承规则,想要从这个国家的底层发动自下而上的变革,难度值是史诗级别的。

    参考一下祁元询前世的某次大陆的神奇国度就知道了,外人恨铁不成钢有什么用,他们自己有一套成体系的逻辑系统。

    契长寿此番过来,可以说是无功而返,不过他没像自己的诸多同行一样被扣留在大周,已经算是幸运了。

    说实话,祁元询觉得李芳远有点不上道。

    既然都已经被光幕揭露了自己未来的行为,那就趁着这个机会做个狠一点的决断啊!

    再拖拖拉拉地,怕不是坟头都要长草了。

    好脾气的开国之君难得一遇,而李成桂这么一个喜新厌旧的父亲,对李芳远来说,显然不是一个慈父。

    李成桂是老虎,李芳远在光幕记载中能摸他的虎须,不代表现在还能成功。

    说到底,他的成功太有偶然性了。

    失去了出其不备的先机,这位劳苦功高、为他叫屈的人不少的靖安大君,如今在朝鲜国内到底是个什么处境,实在是很难说。

    当然,若是李芳远拥有为国家的和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伟大情操,那就当祁元询什么话都没说。

    契长寿黯然离京,随他而去的,还有大周对李旦发出的愈发严厉的申斥。

    祁元询则恢复了日常的听政、读书生活,渐渐的,还品出了其中的乐趣来。

    作为一个储君,他的生活其实本就应该像这样朴实到枯燥的地步。

    可是偏偏就有人上赶着当他枯燥生活里的调味剂。

    就在契长寿回去后一个月,朝鲜第二批使团已经入周,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就是在边境那边等消息。

    李旦言自己仰慕上国王化,奏请送世子入周。

    祁元询一挑眉,这“世子”,到成行的时候,会是谁呢?

    看来朝鲜国内的斗争很激烈嘛。

    而这李成桂也不愧是老姜,老而弥辣啊!

    作者有话要说:文里说到李成桂的神奇操作,有很多有迹可循,他对唐朝一定爱得深沉,毕竟很多操作都有相似。

    唐宪宗号称是李唐明君,治国方面无可指摘,后宫方面,和他们家祖传的一样,乱啊。

    他的嫡妻就是醉打金枝的男女主(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唐代宗女儿升平公主)的女儿,从唐代宗论的话,郭氏是唐代宗的外孙女,而唐宪宗是唐代宗的曾孙(咳,夫妻差辈儿了)。

    宪宗登基前,这个老婆为他加分不少,但是登基后,他就找各种借口不立皇后,元配嫡妻封作贵妃,操作很清奇,当然,也是有各种原因的。

    唐宪宗大家可能不熟,宫心计、刘三好大家应该熟一点【喂!】,里头那位装傻的宣宗就是他的儿子,角色很反派的郭太后,就是他的元配郭氏啦,从晚年来看,郭太后也是晚景凄凉了。:,,,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

    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