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80章 第八十章 大事

第80章 第八十章 大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乾圣帝做主将汉王留在暂命名为安西府的新开拓的疆域那里镇守,虽然是为了堵上想要移藩的宁王的嘴,但是,也让汉王有了竞争安西府的实力。

    虽然安西府现在范围还比较小,但是一旦朝廷转变政策,真的让宗藩出镇,由其自由拼杀,那么安西府有很可能升格为州郡大小甚至堪比东胡汗国的国家。

    做成这一切需要人马班底,大周的藩王并不缺,尤其是汉王,作为天子二皇子的他,朝中支持他的文官不多,但是并不代表武将不愿意在他手下混出个名堂。

    虽然是出镇他处,但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原本土。

    东胡汗国林立,但是这些汗国之间,也并未将彼此的亲缘关系看得多重,合纵连横,各有想法。

    “你不要觉得朕偏心,你才是朕的继承人,汉王有的东西,你也会有的。”

    天子又向祁元询强调了一次。

    祁元询看着天子脚下的地图。

    他的一只脚踏在安西府,另一只脚在大周的国土上。

    祁元询是皇太子,未来的天子,自然广有四海,说什么汉王有的他自然会有,那实在是太谦虚了。

    在天子驾崩后,他马上就能拥有的东西,汉王说不定要花上半辈子,才能让自己在更广阔的地方称孤道寡。

    可是……

    皇太子微微低头,有些东西,他本来就会拥有,听天子这话的意思,可不仅仅是重申会让他接班啊。

    乾圣帝藩王出身,以武起家,或许对文臣来说,他像早年的宣武帝,远不如懿文太子和如今的皇太子一样宽和,但是对于武将勋贵们乃至于寻常军户来说,他都是个大方的皇帝。

    既然对外人都那么大方了,对自己的儿子,天子就更不用说了。

    天子就三个儿子,镇守安西,还是自己的儿子更能信得过,不是汉王也会是梁王,这一点,祁元询是看得很透的。

    “你的皇叔们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正好,也让他们留下来一起庆祝。”

    乾圣帝话里的暗示意味很浓,但祁元询也不好胡猜。

    反正他爹不会亏待他,叫他来,除了之后要诸王一起商量的那件事,主要还是安抚他,让他不要因为汉王留守安西就生出不安来。

    祁元询默默微笑。

    自从他爹回来,汉王却没有一起跟随大军来到京师后,朝堂之中就一直有所物议,可是这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爹不是高皇帝,高皇帝在开国登基之日便于同日册封太子,等到太子长成后,甚至放手让太子理事,天子虽在,监国理政的却已经是太子了,对于高皇帝来说,太子越强、在朝中的威望声名越高,他自然越开心。

    可是乾圣帝就不一样了,祁元询虽然也是他看好的继承人,出征之时,他也放心地让祁元询掌管朝中事务,但是信任度还是没有达到宣武帝宠爱懿文太子那样的地步。

    祁元询已经是太子了,他不需要去争,而且,他也不能去争。

    这些流言,他根本不需要去理会,乾圣帝自然会为他做主。

    诸王陆续到京,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皇家要发生大事的信号。

    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

    但是,大家都只想着这件大事,会和宗室诸王有关,没人想到,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天子要册封皇长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大周此前也就出过废太孙和当今太子两位而已。

    废太孙的地位在光幕出现之前确实是稳固,但,那是宣武帝杀死了不知多少的元从功勋,才为他打定的基础。

    至于祁元询为什么能够成为太孙,也和宣武末年波谲云诡的局势有关。

    当今天子乾圣帝受封太子,是有光幕相助,可是从正统性上来说,朝臣们并不是个个都甘心臣服于他的。

    废太孙因削藩过激被废。

    确实,看了光幕上建文帝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一众叔叔的,以及各类光幕记载中,朝廷官军对上叛乱的诸王军的神奇表现——其实朝廷的军队都是碾压诸王的,诸王能统帅的也不是地方上的所有军队,而是只属于他们的万把人的护军,和朝廷比起来简直是蚍蜉撼大树。光幕上悍然起兵的赵王,甚至在此之前还将自己的所有儿子都送到京城去为质,若不是没有丝毫和解的希望,他也不会走上起兵的道路——让有政治修养的人都知道,建文帝对亲叔叔都如此刻薄寡恩,这是惹了众怒,让许多朝臣都寒心了,大家其实都没有尽心去剿灭“叛逆”。

    可是废太孙被废后,赵王受封皇太子,对拥立正统的文臣们来说,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是以才有了祁元询这位皇太孙。

    皇太孙是皇太子的保障不假,两位公布天下的皇储相加,东宫的地位自然更加稳固。

    可是皇太孙的册立,也代表着皇太子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固,要么对皇太子的威胁来自于外界,要么,对皇太子的威胁来自于天子。

    如果威胁来自于天子,就意味着天子对皇太子并不是特别满意,又在皇太子的子嗣中培养了孙辈的继承人,又要帮助这个继承人地位稳固,才会册立皇太孙。

    如果天子特别宠爱皇太子,那保障皇太子

    的地位也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另外强调皇太孙这位第三天子的地位。

    司马家的晋朝,那位惠帝智商低下到一定的程度,能保住太子之位,除了皇帝对元妻的怀念、对自己这一支正统的强调——若是立傻太子之弟,也就是智商正常的皇子的话,那就会隐隐牵涉到晋武帝与其弟的嗣位之争——还因为他那出色的儿子司马遹。

    饶是晋武帝对孙子寄予厚望,也没有将其立为皇太孙。

    皇孙,即便是嫡长孙,再怎么受宠,受封皇太孙,也一定是不寻常的。

    祁元询在宣武年间受封皇太孙,这两部分的原因都有一些,东宫在拥护正统的文臣中的好感,需要他去争取——毕竟他是自幼长在京师的,得到宣武帝的培养更多一些。

    而现在,乾圣帝要封皇太孙,这个原因更多的就属于第一种,天子要帮助东宫立威,让朝臣们看看,东宫依旧是最无可争议的继承人,谁都不可能去挑衅他们。

    乾圣帝和皇后爱护皇长孙这件事是众所周知的,只不过,一直到乾圣十年,皇长孙都未曾受封太孙,甚至于稍微有点风声,就被平息了。

    这就意味着,祁元询这个皇太子在他父皇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重的。

    册立皇太孙,若是在之前,可能还会有人老调重弹,看从前光幕上显示的平行时空的内容,就认为当今天子对自己的嫡长子还是有所不满的。

    可是现在,汉王前脚刚受命镇守安西,连到底会不会让诸王镇守外疆,甚至允不允许诸王移藩、让谁移藩都还没说呢,皇长孙都要受封皇太孙了。

    说天子不喜爱太子,那就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东宫之内,自然是喜气洋洋。

    祁元询犯不着去嫉妒自己儿子这一个小孩儿,更何况,儿子这次受封皇太孙还是父皇给他做脸。

    皇长孙自不用说,皇太子有许多儿子,在此之前,他虽然是最受祖父祖母喜爱的孙子,还是嫡长孙,也架不住亲爹未来太能活啊,看光幕的记载就知道,未来是会变的。

    可是这回皇长孙受封皇太孙,东宫之内,就再无任何人能和他竞争了。

    诸王到京以后,除了这回要办的正事,还得准备给即将受封的皇太孙贺喜。

    同样随军出征,只不过没有被安排镇守而是回归京师的梁王,想到了回京前看到的那个露出讨厌的炫耀表情的二哥,嘿然一笑。

    出镇过交趾省,也随军出征过,他理解宁王叔的提议,甚至隐隐赞同,相信他的二哥汉王也是这么想的。

    若真的移藩,现在的安西府指不定就是二哥的藩国了,毕竟这地方是天子率军打下来了,他会支持弟弟还是支持儿子,这还用说吗?

    这确实是件够汉王得意的事了。

    可是想不到啊,前脚他只是受命镇守,连移藩都还没移呢,皇长孙都要受封皇太孙了?

    梁王都快忍不住自己对二哥的嘲讽了,嘿,让他炫耀,这一回消息传到安西那边去,就够汉王难受一阵子了。

    按理说梁王和汉王两个人都是藩王,和皇太子比,两个人相处的时间更久,更加兄弟情深,他应该对皇太子一系更加愤恨才是。

    可是,实在是汉王不大会做人。

    来了京师以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天子和皇后是纠正过他,可是那时候太上皇尚在,梁王也不清楚,自己这位二哥到底是为什么会认为太上皇偏颇于太子,父皇母后原本只是受太上皇影响、后来有了皇长孙这个小崽子,就更偏心了。

    反正,汉王是越来越偏激,怼天怼地对世界,看不上皇太子也就算了,连皇太子照顾弟弟们的行为,也说成是他假仁假义,还将梁王也视成是叛徒。

    又因为他们的受封几乎都是同时的,梁王是小儿子,又乖,和汉王的赏赐对半分,或者价值差不多的时候,汉王总觉得天子和皇后又偏心于他,连带着越看梁王越不顺眼。

    梁王和二哥的关系从此也急转直下,愈发的糟糕。

    每个人看同一个消息,角度总是不同的。

    梁王借此嘲笑二哥,那边厢,宁王却是又欢喜又恼怒。

    宁王知晓消息的时候,正在看一份详细的西域地理图书,天子的态度,让他看到了曙光,十有,他的提议将会得到通过。

    只不过,移藩安西的请求,就未必能通过了。

    天子让汉王留守安西,其实已经隐隐说明了态度了。

    兄弟和儿子,分量能一样吗?

    就算是他的亲爹太&祖高皇帝,建立大周后分封诸王,让老祁家的血脉都能称孤道寡过上好日子,可是,对待曾经收为养子教养的侄子靖江王一脉,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嗣一脉,态度不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吗?

    只不过乾圣帝对自己的一众兄弟也都很好,很有长兄如父的风范,即便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宁王也还是想要试一试。

    可是这一回,皇太孙要受封了,他知道,移藩安西,是不可能让他如愿了。

    天子要封皇长孙为太孙,可以看成是为太子、为东宫一脉撑腰,可要是汉王没机会得到安西这一块封藩,他又何必要刻意抬举东宫一脉呢?:,,请牢记收藏

    :,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