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84章 第八十四章 昏迷

第84章 第八十四章 昏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代王进京之后,被圈在王府之中,不得随意进出王府。

    这还只是第一步,天子再怎么气不过,也要给自己的弟弟留一点面子,是以代王享受到的待遇是圈禁王府而非打入诏狱。

    当然,一般而言,对宗室的处理方法,最严苛的关押地点是在凤阳高墙之中,享受永久圈禁的待遇。

    当然,和夺爵废为庶人相比,倒不知这两种处置方法哪一种更好了。

    代王还保留着藩王的体面,至于他的宠妾,就没那么好运了。

    徐氏被下旨关押在诏狱之中,以待遇来说,此女已经堪比国朝大员了。

    京师的牢房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刑部大牢,另一种则是诏狱。

    天牢、地牢是牢房位置的区别,天牢在地面上,只是不见天日,地牢就是在地底下,环境比较恶劣。

    而诏狱对于朝官们来说,则是另类的身份区别。

    身份不够,没资格让天子记住的人,根本不可能让天子下诏将他关进诏狱。

    换句话说,诏狱其实是朝中大员的专属。

    代王在府中宠妾灭妻,在这个时代,其实仍然是他的家务事,只不过,代王妃在王府中所受的虐待,远远超过了正常人所能接受的底线,才会导致如今的物议沸腾。

    锦衣卫查明消息后,尽数上报给了天子,虽然不想让天家的颜面太难看,因为代王一人而连累了整个祁氏皇族,因此隐瞒了部分消息,但是,就算是代王传出去的那些行径,也可以称作是人所共愤了。

    对代王到底要做何处置,是天子和太子要去管的事,宫中的太子妃,来给皇后问安后,便留在了坤宁宫中,等着和皇后一道见代王妃。

    毕竟代王妃过得太苦,皇后见了妹妹,说到动情之处,太过伤怀,她也好在一边看顾着些。

    太子妃平日里和婆母闲话,也算是妙语连珠,从不会让场面冷场,不过今日要见代王妃,皇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太子妃也很识趣地没多说什么。

    等了一阵子,终于有宫人通传代王妃请见,皇后自然是忙不迭地让妹妹进门来。

    代王妃一露面,太子妃便吃了一惊。

    她脸色蜡黄,一看就是久病之人,未曾得到好的保养,光看外表,分明是皇后的妹妹,年纪比皇后小了许多,却生生地比皇后还要老了十几岁。

    满头的头发,稀疏得不成样子,有着很明显的剪除痕迹,还有些没剪掉的头发,蜷曲干枯,整体发色枯黄。

    这哪里是王妃?

    说她是刚被人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女囚怕是都有人信!

    代王妃的身体情况很差,路上虽然将养了许久,却还是不好,到了京师之后,她与代王别院而居,天子派去的御医干脆隔三差五便要开一副方子。

    王府中,代王住的地方被封住了,代王世子跟着王妃在的这一边住,王府中伺候的人都是宫中派去的。

    王妃进宫,特许抬轿,到现在,王妃身后还跟着几个伺候的婢女。

    皇后原本是要去看望妹妹的,毕竟代王妃这样的身子骨,怎么能随意地挪动。

    却是代王妃自己主动提出要进宫见皇后,免得皇后的玉足踏上代王府的地界。

    她是厌恶代王府至极了。

    代王妃住在代王府,一应开销还得从代王的府库里出,宫中的内库供给代王妃各类药材,虽然有个由头,但也麻烦。

    代王妃这回除了进宫与皇后见面,皇后也已经和天子打过招呼,要将妹妹留在宫中住一段时间。

    宫中的珍品多,伺候的人也够,代王妃留在皇后的眼皮子底下,也更能让她放心。

    代王妃行走坐卧都很困难,毕竟身上留下来的伤痕实在太多了。

    为此,代王妃身上面见皇后所穿的衣裳,也并不是纯然符合规制的王妃服饰,而是简化到了极点的版本,极为素淡。

    皇家服饰,以精致华美为要,代王妃身上衣物,都是特制的,用的都是好材料,可是各种纹饰全部都没了,就是为了不让这些衣上的纹饰摩擦到她身上的伤口。

    代王妃的惨状将皇后激得是热泪盈眶。

    太子妃下去搀着她坐到皇后身边,一声“妹妹”之后,皇后执着代王妃的手,已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太子妃回东宫之后,祁元询和她说起代王妃的事,两人也是相顾无言。

    虽然皇后的库房里也有很多珍贵药材,太子妃还是请示了祁元询,从东宫的府库里拿出一些药材补品来。

    代王妃如何调养,是后宫要关心的事,现在困扰着祁元询的,还是对代王的处理问题。

    国朝的宗王,没有到罪大恶极的时候,是没有处死的先例的。

    宣武年间,行事过甚、激起民愤的亲王们,最多也只是被夺爵,甚至在几年之后就又恢复了爵位。

    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亲亲之道。

    代王在代地役使国人过甚、有僭越之行、无爱民之心,凡此种种罪名,已经达到了夺爵的标准。

    至于虐待发妻,在舆论上自然是要被谴责到死,可是在论罪的时候,这还真的只能作为其他大罪的附属罪名来看。

    夺爵之后,同样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废为庶人,并圈禁于凤阳高墙之内;另一种则是流放。

    代王也是一位上马能战、于领兵一道颇有建树的藩王,将他圈禁,就是彻底地将这个人废掉了。

    各地藩王迟早不能在中原之地耀武扬威,就这么硬生生废掉一个藩王,似乎有些可惜了。

    代王世子也不是个成器的,代王被废掉,这就意味着国朝宗藩又有一个算是废了。

    可是将代王流放国外,让他能拼则拼,不能拼就去死,又有种送着一群无辜之人和代王一起去死的感觉,实在让人不爽。

    代王被圈于王府,王妃入宫治疗,凡此种种,都让人揣测,代王府到底有何出路,代王是否已经到了末路。

    宫中还没个声响,光幕便将代王的结局揭示出来了:

    “代王桂……赐敕列其三十二罪,召入朝,不至。再召……以罪废为庶人……帝降诏……以忧惧薨……

    世子元訉,继其位,以桂为庶人,不复王爵,降为怀仁郡伯。”——《黑白录》

    知晓内情的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代藩这到底是怎么得罪天子了?

    光幕记载是会变,大家都知道,但是前头那个版本还有简王谥号、世子、世孙也都照样受封的代王系,一下子就从亲王爵降到了郡伯,下一层就是将军爵了啊!

    而且降爵承袭的还是嫡长子,这也就意味着,代府的其他王子,运道好,受封将军,运道不好,这才第二代呢,就要被移出宗室了?

    这么一出,说代王没有得罪天子都没人信啊!

    更要命的是,这份《黑白录》中记载的代王结局是“以忧惧薨”。

    这种结局放在谁身上,都不应该放到代王身上。

    这人胆子这么大,凌虐嫡妻与世子,宠妾灭妻、偷龙转凤,肆无忌惮地上街伤人、私收赋税,什么事做不出来?

    这就不是个会以“忧惧”薨的没心没肺的混人!

    所以说,这份光幕的史料记载是很让人回味的。

    到底是代王以忧惧薨呢,还是天子对代王做了什么?

    自从光幕放出这个消息后,短短两三日,京中的流言便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京城。

    作为嫡长子的代王世子理所当然受到了波及,这且不提,只说代王,他也不甘心就那么被圈禁在王府之中,已经激烈反抗好几回了。

    宫中的代王妃虽然为代王的下场感到快意,可是为了代王世子,也是涕泪涟涟,旁敲侧击地想让皇后帮忙说几句话,最起码保住代王世子他原本应该降爵承袭的郡王之位。

    谁都猜测是宫中会对代王下黑手。

    可是,只有祁元询这个直面过暴怒的天子的皇太子才知道,天子真的没有这个想法。

    祁元询对自己的叔伯兄弟们,不乏感情深厚的,但是都是宗王里品行比较好的,像代王这样的混不吝,他是真的和他没什么感情。

    处理代王处理得轻了,他自己其实都嫌不满意。

    真当皇亲国戚就不用受惩罚了?

    投胎技术好,在这个古代,日常生活里有特权那也就罢了,可是这样横行无忌,那就实在太过分了。

    真当不会逼得别人揭竿而起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什么龙子凤孙,真的把别人逼反了,还不是烂命一条!

    可是,在这个讲究宗族一体的时代,寻常家族对待族人都会包庇,更何况天家。

    对藩王,用什么手段处理,真的要有个名堂。

    对自家人手段太狠,藩王们不仅会视朝廷如寇仇,甚至真的会动用各种手段对付朝廷。

    所以天子乾圣帝对宗藩,向来是怀柔手段。

    就算看某些宗藩不顺眼,现在也只是等着他们自己响应朝廷号召打出去,到中原之外的土地上封王裂土,要说符合他性格的雷霆手段,还真没有。

    平日里都这么讲究吃相了,光幕上天子都已经将代王夺爵了,又何必非要斩尽杀绝呢?

    这不仅是不讲兄弟情谊,还会让其他藩王寒心。

    天子想不通,同样的道理,皇太子也想不通。

    这光幕的记载一向挺靠谱的啊,这回怎么记载了个这么违和他们行事常理的记录?

    史家传承到现在,史官已经不一定能做到秉笔直言了,偶尔的为尊者讳,或者增删、隐瞒一些事实,这都是常有的事。

    史书尚且如此,更何况《黑白录》、《圣朝野获编》这种一看就不是正经史官写出来的私人笔记记载呢?

    但是,从前的记载,都很靠谱啊!

    没办法,天子只好以别人告代王在封国行事残暴、并且肆意增加赋税疑有不臣之心为由头,命锦衣卫与刑部快速地查办好此案。

    早点按流程将结果给出来,就不用担心别人会以此做文章了。

    只不过这些流程没多少和代王宠妾灭妻、凌虐发妻扯上关系的,代王的宠妾徐氏还是被关押在诏狱中。

    诏狱里负责看管囚犯的都是锦衣卫,天子没有发话,但态度很明显,锦衣卫的指挥使又想着此人毕竟是代王宠妾,指不定知道什么内幕消息,所以徐妾在诏狱中很是吃了一番苦头,也供出来一些证词。

    但是这都是

    和后宅争风吃醋有关的小事,除了证明徐妾和代王是一丘之貉外,没有什么有用的。

    哦不对,指不定还是有用的,比如徐妾供出来的,王妃从前身边得用的两个丫鬟,她和代王想要除去这两个人,便以代王想在王妃院中看上了这两人、“王妃”吃醋为由,将这二人以粪污面,生生害死。

    这件事被徐妾供出来后,代王妃的形象自然得到了很大反转,也让代王在民间的风评近一步恶化。

    说这徐妾精明,看她供出来的内容,便知道,不是什么聪明人,可是说她聪明,这也确实是个明白人,愣是没有供出什么代王的其他罪证。

    从徐妾这里撬不出什么东西来,代王本人又是个油盐不进的,偏生又是宗亲之尊,不能用刑,实在让人头痛。

    被这件事闹得,皇太孙六月初三的生日——恰好夹在事发和诏人开始查询代王之事的时间中间——朝鲜等国的使节倒是乖觉地来祝太孙千秋,宫中操持太孙的生日,却简陋许多。

    这就很让人气闷了。

    且这段时间的天气本就燥热,偏生又遇上这么一件事,祁元询和天子的心情都不好,就连宫中的用冰量都大了很多。

    到七月份,事情才堪堪要尘埃落定。

    七月初五,快要到七夕乞巧,虽然代王和徐妾这对男女是京师最近风头正盛的新闻主角,任谁知晓了都要骂两句狗男女,又有代王妃这位下场凄惨的正妻在,让人差一点要对成婚产生恐惧,但是美好的爱情依旧让人向往。

    和往年一样,举国上下,在七夕前两天便要开始做准备,宫外,京师城中,有许多的小玩意儿会打折降价售卖,各类吃的喝的五花八门的新奇玩意儿,在街面上都能买到。

    就算是宫里,也都有乞巧大会——这是前朝皇廷便有的旧俗,本朝沿用,又增添了一些民间常有的活动——白日的时候,天子还会带着皇后一道去郊游赏景。

    这日上朝,要办理的并没有赈灾之类的大事,只是督促了一番某地水道修治事宜,下朝算是早的。

    下朝后,天子也没让祁元询去他那儿听训,而是放祁元询回去先吃饭。

    早朝开始的时间太早,宫中的惯例一向是早朝后再用饭的。

    由于时间限制,用饭时间,大家都差不多,大臣们也是上完早朝后才去吃的。

    各衙门也都有部门食堂,可以回家吃,也可以在衙门吃完后就开工。

    有时候天子要和祁元询谈事情,就会让他跟去一起用膳。

    今天没有留他,那祁元询就只能回东宫吃了。

    皇太子的膳食,自然由东宫六局负责,只不过东宫现在还负责皇太孙的用膳——皇长孙原本的份例和皇太孙的规格比还是略逊一筹的——在皇太子加皇太孙的规制下,食材规格是上升了的。

    一天当中,吃饭的时间,是最惬意的,其他时间也就罢了,早膳没几个人会和他一起用,祁元询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最享受这个时间了。

    他的习惯,东宫里的人是都知道的。

    他这才刚刚夹了个小馒头,正美滋滋地吃着呢,便听见范弘着急忙慌地来报什么“不好了,太子爷,不好了”,差点没被咽到一半的馒头给噎死。

    “什么不好了!说话没头没尾的,差点就让我真的不好了!”

    范弘却一点不似平日里机敏,仍是惴惴地道:“太子爷,皇后娘娘,不好了!”

    祁元询猛的一惊:“你说什么?”

    “不单是皇后娘娘,太子妃也不好了!”

    “不要吞吞吐吐的,你给我好好说明白了!”

    范弘这才喘着气,却又用稍快的语速,将事情大略地说了一遍:“太子妃照旧去坤宁宫问安,与平日无异。不知怎的,皇后娘娘便倒下去了,太子妃原还扶着皇后娘娘,又叫人赶紧去唤御医、赶紧上来伺候皇后躺下,谁成想,太子妃也突然倒下去了!”

    事关皇后、太子妃,祁元询自然是紧急往坤宁宫赶去。

    乾清宫是在宫城里头,比他的东宫离坤宁宫更近,祁元询到的时候,天子已经在现场了。:,,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