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直播:老祖宗们别看了,你们墓都没了 > 第314章

第314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比如,在《吴中田妇叹》中,苏轼全篇采用一位农妇的视角和口吻,诉说了江浙一带农民百姓生活的艰辛。mchuangshige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天灾人祸下,农妇只能买牛来缴税,拆了屋顶来当柴烧,结尾更是发出‘不如却作河伯妇’的呐喊!

    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会叫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再就是借景抒情,苏轼生活的政治政治开明程度还是不够高的,所以创作的时候难免会有所收敛。

    但苏轼好几次还是栽在自己的诗词上,实在是敌人过于咬文嚼字,逻辑感人,叫人防不胜防。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当过官,之前说的苏堤更是名声不小,现在的苏杭那也是旅游胜地,一提到西湖,谁能不想起苏轼的这首诗呢?】

    【苏轼的作品太多,我之后给大家出个合集吧,像是什么政论和史论、人物传记、小品文、山水游记,应有尽有。

    但最值得说道的,还是他和苏辙之间的兄弟情。】

    “……”

    无话可说,如此多的作品,许多人心里真就是一片酸溜溜,出名的这么多,怎么就不能算上他一个呢?

    还专门搞个作品集出来,是要羡慕死谁啊?

    哪个文人墨客能挡住这种诱惑?

    【前边我们说的那些帝王家,大家看到的都是那啥骨肉相残啊,残还是好的,稍不如意就得死翘翘,还得把朝廷官员和百姓牵连进去。

    但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的感情放在哪里,都是好得能用腻歪来形容。

    按照一般狗血的套路啊,面对苏轼这个兄长仙人般的天赋和耀眼,作为弟弟的苏辙生活在兄长的光环下肯定得心生嫉妒。

    等到苏轼被贬官,而苏辙步步高升时,反转肯定得开始炫耀。

    但能被记载的兄弟情哪里会如此俗套,作为兄长的苏轼毫不掩饰的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亲情,而作为弟弟的苏辙同样默默的维护兄长,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叫他的兄长能够尽量的做个仙人。】

    背负着玄武门之变&君臣相宜,就是没有兄弟情的李世民:“……”

    昨天刚被说完造反抢了大侄子皇位的朱棣:“……”

    还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打压兄弟记载的名人们:“……”

    你们两个这样显得我们很呆啊。

    苏轼:就要给弟弟写信,就要对弟弟说爱,就要炫弟弟。

    赶往汴京的苏辙:微笑不语。

    【苏轼一生中那么多的诗词统计下来,出现最高的就是子由,也就是他弟弟的名字,有将近两百多次。

    看到了好的风景赶紧写给弟弟分享,还得说一句“无人自献酬”。

    当然,苏辙也是个事事有回应的好弟弟,立马又回了一篇给他哥哥,“弟兄真欲尔,朋好定谁俦。”

    不得不说,挺腻歪的。

    和咱们二凤写给李治的忆奴欲死差不多一个水平,只不过人家兄弟俩显然不是那种大白话,都是长篇诗言。】

    猝不及防的李世民:怎么突然来这么一出啊?

    李治倒是接受良好,反而很享受他爹偏爱他被所有人知道的感觉。

    其他人:怎么着现在都流行走黏乎路线?

    还有你们后人考察的是不是太过分了,怎么连人家父子兄弟的私人信件都不放过啊?

    【苏轼和苏辙虽然聚少离多,几十年里都是匆匆相处,可俩人从来都没有生疏过,不说别的书信,光是苏轼作品中题目包含子由二字都有100多首。

    苏辙同样不会叫他哥的热情掉在地上,种菜了都要写首诗给他哥哥看。

    苏轼这里,不管是中秋还是过年,都少不了写给弟弟的诗。

    贬官时看到当地新鲜的美食做法,都要写信给弟弟有福同享,相隔千里,在他们这种絮絮叨叨中好似就在比邻。】

    这话听得许多人都沉默羡慕了,他们很多兄弟是竞争关系。

    哪怕是同母兄弟,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有所偏颇,再加上大多人都很是内敛,根本没有和兄弟如此黏乎乎相处的时刻。

    朱棣都听着羡慕,他家儿子现在可是怎么都拉不回来,他就怕他哪天一走,大儿子还能忍耐宽仁二儿子,但他孙子就没有这么好的耐心对他二叔了。

    【有福同享自然也有难同当。

    苏轼那桩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苏辙受到牵连,他没有任何的不满,反而上书宋神宗愿意效仿‘缇萦救父’,免除一切官职,最后还是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

    看看这个职务就晓得苏辙其实当的官都是权力比较大的。

    苏轼在牢狱里面觉得自己肯定得交待在这,还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可把苏辙心疼的啊,他谪仙般的兄长怎么能一直待在牢里呢?

    在历史中记载的苏辙,一生都和他兄长共进退。

    “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轼在一个地方任期满了,就上书请求离他弟弟做官的地方近一点。

    苏辙做官做到尚书右丞,可苏轼被排挤外任,他立马上书请求外任,还连上了四封。

    俩人风风雨雨,被贬官也成为对方的精神支柱。

    无论是谁,都需要有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只要有一个就行,苏辙与苏轼于彼此就是如此的存在。

    只是可惜,兄弟二人后半辈子都没有怎么见面,苏轼先一步离去,苏辙后来去世叮嘱后辈将他埋在苏轼的旁边。

    后来苏洵的衣冠冢也到了此地,二苏坟变成三苏墓。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前边都能不在意,可听到自己弟弟却忍不住伤心,他和子由后半辈子如此无缘吗?

    始皇帝想到他那修驰道的儿子,想到现在宫内一个个都生疏的儿子,心里难得有些感触。

    李世民更是眼热,要是他家承乾和青雀能如此,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啊?

    反正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