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直播:老祖宗们别看了,你们墓都没了 > 第334章

第334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对于剿匪这件事,前期的准备王阳明做得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了,但福建汀漳前线还是出了问题,指挥和县丞战死,王阳明决定亲自去前线。fangzexs

    安排好后方王阳明到了福建汀漳,询问战事情况,下面人说是战事失利和广东救援不及时有关。

    王阳明没听他们的,反而询问,“兵法有言:十倍于敌,可以围歼;五倍于敌,可以进攻。目前兵力有两万,本官还带了两千兵,区区五千土匪,还需要请士兵吗?”

    显然,之前无非是兵不堪用,或是战术有误。

    当然,王阳明也表明到了上杭,他会听取广东那边的意见,调查清楚再划分此次责任。】

    “果然还是得懂军事的人来,要是换个人先听了那边的话,咱们广东怕是得费尽办法解释。”

    什么事情嘛,都怕一个先入为主。

    【现在剿匪受挫,王阳明决定调整战略。

    他指出,战争初期锐气饱满,可以趁着敌方不备一鼓作气。

    可现在显然己方已经有了疲军之态,土匪也是采取龟缩、占据险要的防守战略,那就需要改变改变战略了。

    有机会进攻就采取三国邓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智取策略,缺少进攻机会,就采用汉代老将军赵充国围困西羌的战法。

    详细的方法还得叫他勘察勘察地利再说,总不能一拍脑袋就想出来个方法,那是对军兵的不负责,也是对朝廷不负责。

    哦对了,这里又有个他的弟子,老师都来了肯定自然得来拜访拜访顺带说说自己这段时间的心得啊。】

    这阳明先生弟子还真挺多的啊,这都能遇到。

    这是许多人心里的一个想法,虽然有些人教书育人,但很多自己就是夫子,再说天底下那么大,到哪都要遇见弟子的概率更是小。

    不过,许多人更多的是羡慕。

    想要遇到一个好师父的想法那都是共通的,尤其是还能带着你一块进步的,古代的师生关系可没那么平等,人家李东阳的劝学就是最好的真实写照。

    【第二天王阳明就把两省召集起来开大会了,先是对之前的失败进行总结,也没藏着掖着,直接指出来就是两省的人心不齐,没有在一块使。

    王阳明当然也不是为了开批评大会,最主要的还是商量如何剿匪。

    显然盗匪占据着天险,又龟缩在那不动,只不过王阳明觉得既然盗匪能上去,那么他们也能上去,关键在于如何寻找,或者是主动创造盗匪的打盹时间,攻上天险。

    第一是散布撤军的言论迷惑盗匪,时间点也不突兀,马上就是春播农忙时节。

    当然自己这方就要五品以上的官员知道实情,做戏做全套,撤掉几路不重要的兵马,还大肆犒劳士兵。

    第二嘛,主动露出包围漏洞,将土匪探子放回去,再派上好手跟上去。

    第三便是夜间突袭,稳准狠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得不说,咱们王大人那些年的兵法没白读,武学没白去蹭课啊。】

    朱元璋都不得不说这王阳明确实和一般的文人不一样,但要说武人也算不上,一听就明白和他的那群老兄弟不一样。

    朱棣则是羡慕啊,他就需要这种能文能武的人才啊。

    其他皇帝:谁不需要啊?难道我们像是人才很充足的模样吗?

    朱厚照往嘴里塞了快水果,正正好好的大小还带着一丝冰冰凉凉,笑得可开心了。

    越听他越觉得这王阳明很合他的心意,尤其是打仗。

    哪怕是英国公不劝说,他也准备向人家主动请教,这可比他和一群人在那摇头晃脑的读书有趣多了。

    【正月开始前往前线制定战略,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

    七月进兵大庚,十月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

    王阳明就带着他手底下的书生弟子还有偏裨,将周边持续了数十年的匪患彻底剿除。

    我都不知道该夸他,还是为前面的那些人羞愧啊。

    匪患剿除后自然便是治理,再地方王阳明恢复了保兵制度,建立基层的武装队伍,同时兴办学校,提高教师待遇。

    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之前那些逞凶好斗的风气也跟着在改变。

    瞧瞧人家的教化,还得是大枣加大棒一块来啊,儒家在教化这方面确实是其他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先保证下自己的安全啊。

    有朝一日去了稍微偏远或是民风好斗的地方,比起张开嘴说教,还是先拿着棍子比较安全。】

    儒家:难得你说句我们的好话。

    不过只要不是死犟着的人听得进去,毕竟前面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

    而且,天幕说的安全问题也是实打实。

    君不见多少人死在外派和流放的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板很重要啊。

    秦汉的儒家:什么鬼?他们忍了很久了,后世这群一个个都是什么身板?为什么天幕老是强调身体?到底是有多弱啊?

    【王阳明在教弟子上面真的很有他一手,当时不是多了很多书院嘛,他还联合这些书院举办一些大会。

    差不多把剿匪的事情做完,王阳明又开始提起之前想了很久的事情——辞官。

    他对当官的兴趣没有传播心学大,但朝廷也是难得找到个能用的人,还是驳回了,顺带又把之前的赏赐加高。

    很明显,继续干活,不要老想着辞官辞官辞官。

    有些人一把年纪还在朝廷死不挪位子,就你五十不到的年纪想着回家,干什么呢?

    当官不必别的行业想走就走,朝廷不放人,王阳明自然得接着干活。】

    朝廷上一把年纪的大臣:有点过分了啊?我们那是重权欲吗?小年轻能有我们的经验吗?

    林书:朝廷上想要找小年轻还是有点困难的,三十岁都稀奇。

    按照大多数人对于当官的热情,没有办法太能理解王阳明的想法,。

    反倒是许多人羡慕啊,他们考不上,别人不乐意,这就是任何人的差距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