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直播:老祖宗们别看了,你们墓都没了 > 第360章

第360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们国家气候土地多样性,自然能够提供足够的生长机会,可以说是海纳百川、品类繁富。zhaikangpei

    古代粮食有百谷和五谷的称呼,只不过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所得,逐步淘汰产量较低的作物,优胜劣汰,从百谷到五谷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五谷也并不是固定的说法,但基本上就是在黍、稷、稻、麦、菽、麻六种作物里面进行排列,缺了啥不过是因为地区和时期的差异,咱们种地说到底还是看天吃饭。】

    说起这个百姓就来兴趣了,他们能折腾种在地里的玩意其实并不多,老老实实种那么两三样都是好的。

    试错风险太大,没有成本去尝试。

    本来种点东西就填不饱肚子,哪有时间去捣腾新玩意啊。

    【粟黍和水稻可以说是咱们国家粮食中的元老,也是最为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

    两者的命运也不相同,粟黍始盛终衰,水稻则步步高升。

    粟黍经常被种植在同一片区域,听说粟的野生祖先是狗尾草,也被叫做莠(you),黍的野生祖先就是野黍,被称为稂(láng),都广泛的分布在黄河流域。

    唉,还真别说,野生祖先这个词……怪有趣的。】

    听的人无语,他们并不觉得这个词有趣,反而叫人容易想歪。

    而且,他们同样疑惑,为什么叫做野生祖先啊?难道查不到祖先?

    那不叫也没啥啊,不过是作物,没必要追根求源到野生祖先上面。

    就像是人,要是追溯不到久远的族谱,那就随机应变一点嘛,没必要给自己安个野生祖宗出来。

    【粟黍的共同特性便是抗旱、生长期短、耐高温,对黄河流域的自然黄静有着天然的适应性。

    人家能够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可不是偶然,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再加上人工选择。

    黍俗称黄米,它的耐旱性更强,可以和杂草竞争,所以很适合作为开垦荒地的先锋作物,同时又是酿酒的好原料。

    所以哪怕它的口感和粟相比较差,产量也不如,但还是占据着很大的种植比例。

    粟则被称为谷子或小米,它的外壳坚硬,天然就能防虫防潮,储存时间自然更长,粮窖成为粟作文化的特征之一。

    咱们考古的时候,就属粟被发现的最多。

    很长时间内,粟的种植地位都不容动摇,一直到中唐,小麦、水稻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魅力,高粱、玉米也逐渐推广,咱们老将粟降级为次要作物。

    不过并不是不种了啊,一直到现在,粟都是北方重要杂粮。】

    “杂粮?以后的主粮除了水稻还有什么啊?”水稻他们知晓,可那玩意按照天幕的介绍下,显然是喜欢有水的环境,他们北方不太适合啊。

    “你着急什么啊?肯定有适合我们这种的粮食啊,天幕肯定会说的,南方有水稻,咱们也不会差的。”

    百姓说得倒是很自信,不过也是,都是要吃饭的,肯定不会叫差距太大。

    【水稻大家也都知道了,前面就提到过,适合在南方种植,只不过很长时间内中原的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南方开垦力度不大,水稻很长时间内都属于蒙尘状态。

    水稻地位的提升依赖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大片沼泽滩涂被辟为稻田,陂塘建设和梯田兴修,许多丘陵山区也种上水稻。

    宋朝太湖地区水稻每亩产米记载为二石五斗,算下来450斤左右,比唐代南方水稻亩产增长了63。

    这个数据已经很吓人了,要知道,中唐以后南方就开始发力,到了宋朝亩产还是增长如此多,虽然有着太湖地理位置的因素在,不能作为全部代表。】

    “这么多?”

    虽然每个朝代计量单位有所差异,可听到450斤左右,换算下来哪个朝代能不心动啊?

    作为被比较的唐朝,李世民更是羡慕得眼睛都绿了。

    这宋朝何德何能啊,真是抱着宝藏不珍惜,这要是他们大唐有这个产量,他还需要听各个尚书为了粮草遣银扯皮吗?

    赵匡胤完全没有感受到被羡慕,因为他这会儿什么都没有,只能听着天幕说起后面大宋得繁荣。

    越听心中越是过不去,这么好的条件,赵光义那个混账东西的玩意不晓得珍惜,倒是给他这个祖宗啊!

    他可是连打仗都得自己攒钱的,现在还没看到希望呢。

    【大家也发现,北方的作物其实慢慢的都开始显现出疲态,随着开发,作物的产量和性质都有些跟不上了。

    有时候老天爷还挺有钱,南方出现了水稻,北方也给安排了个重要角色登场。

    在上古时代,麦有分大小麦,但更多是指代小麦,大小麦原产于西亚,这是有定论的。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我们古代农作物都是从‘禾’字偏旁,唯有‘麦’从‘来’字。

    说到底,就是小麦是一种引进的物种,并非原产于黄河流域。

    中原传统作物是春种秋收,冬麦的收获却在初夏,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间段,听着就有‘续绝继乏’的功能。

    同时,它还能灵活的和其它作物进行搭配,也就是作为复种的作物,增加一片田地的利用率。

    好的粮食作物大家都是长了眼睛的,小麦的推广种植自然少不了朝廷的推动。

    汉代在关中等地推广种麦,晋南朝又在江淮一带推广种麦。

    等到了唐朝,唐初小麦还是杂稼,中唐实行两税法仲的夏税主要就是收麦,能被当作税收肯定就已经形成大规模、大产量。

    小麦不单单在北方作为主食,在南方也会被拿来和水稻进行轮作,一年两熟。】

    “麦子?咱们的麦子产量不高啊。”

    虽然平时家里都种,可是和刚刚天幕提及的亩产四百多,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一半都达不到,心里有些不平衡啊。

    “肯定是咱们种的不好,天幕会有办法的。”

    林书:说实话,你们这样我压力也挺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