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直播:老祖宗们别看了,你们墓都没了 > 第498章

第498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一,总的原则便是非军国大事,不能勘合用驿。nianweige

    具体的嘛,比如说不是朝廷奉公差,就别去打秋风了,除了那些皇亲国戚,比如说某些路过的官员也跟着免费用,若是真的想用,你倒是出点钱啊;

    然后不是军务,就别讲究破排场,不准用金股;

    各地方衙门所属官员,不能借口出远门骚扰驿站。

    总之就是办公差、军国大事可以免费用,但其他人的话,要么赶路找下一个落脚点,要么就出银子。

    第二,为了减少假冒转借,所以加强了驿站的管理和稽查。

    主要办法有三个:

    内外勘合——京城和外省的检验不同;

    大小勘合——针对的是官员大小,大的可以供应粮食马匹,小的也能享受到人夫和粮食;

    长度勘合——为了避免有些官员过度勒索,设置了长单,其实就是一路上供应的数字,不单单有驿丞官员填写,还要有所过州县衙门盖章。

    第三,严格限制驿站过往官员的索取,地方官员也不准主动受贿上司。

    办差的官员使用的马匹、粮食都有严格的规定,地方官进京也不去带多少随从,不然这负担还不是得驿站出啊。

    只能说,张居正哪怕是对驿站改革都是从务实出发,后来还陆陆续续根据地区不同,调整驿站站银的征收,还对某些州县进行调拨。】

    要不是路途不允许,加上驿站使用的公用性质,还真能创造出不少价值。

    驿站和快递还是有所不同,毕竟连人员都要靠征集附近的百姓,没有那个条件。

    不过,许多朝代都能好好参考参考,毕竟这次改革的内容很细致,他们可以对应自家驿站合理摒弃。

    【然后就是边防的整治了,改革都绕不开这个地方。

    张居正在位的这些年,出过许多有名的将士,最有名的怕就是戚继光,戚家军也是大名鼎鼎啊。

    只不过之前我都没把他和张居正联系在一块。】

    张居正把人名字写下,别的不说,能打出来一支自家军队,肯定不是小人物。

    往前捯捯,还是岳家军。

    不说和岳家军比,可总归叫人心有所盼。

    林书:那你完全可以勇敢的盼一盼。

    【张居正那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对边防没有抠来抠去。

    谭纶、戚继光主持蓟州边防的时候,谭抡提议建敌台,张居正给钱,居庸道山海建了三千的敌台守护要害;

    戚继光训练抗倭军队,军事训练、武器、边墙基本上张居正都是他要什么他给什么,但人家给出的答案也漂亮啊,镇守蓟州,抗倭名将,名族英雄。

    只不过人走茶凉,张居正一走他也差不多排挤开始了。】

    张居正给戚继光画了个着重的标记,这算是和他一条船的了,毕竟他走后连重新站队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民族英雄这四个字,有点重了啊。

    抗倭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张居正虽也觉得倭寇凶狠贪婪,但要担上如此大的评价,要么是戚继光将人杀绝,要么……

    他严肃抬头看向天幕,那便是后世对“倭”有着恨意。

    不少打仗的还在那跃跃欲试想要和人比试,已经有人脑子转得快想到些七七八八了。

    【辽东方面,张居正启用的是苦寒出身他又看好的李成梁,然后在万历七年底,打出来一个“红土城大捷”。

    这一战击退了四万敌骑,李成梁直接率兵追到塞外两百里的红土城杀敌。

    在李成梁镇守辽东的二十多年里,大捷都有十多次,武功之盛啊。

    后来李成梁离开后边防又出毛病了,万历二十九年把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又弄去镇守辽东,第二次持续了八年时间,边防又稳定下来。

    只能说,后继无人啊,虽然也体现了人家老爷子身板硬朗,但终归叫人家这个年纪来苦寒之地戍边,都说明后面明朝找不着人来用了。】

    七十六岁?

    好家伙,不少人都恍惚,这年头能活到七十六岁都少见,还叫人去守边疆。

    掰着手指头算一算,又是八年,好家伙,这都八十多了,到底谁是老爷子啊?

    他们都不敢和人比身板。

    【明朝边防松弛在张居正的改革下总算是得到扭转,而且还意外的改善了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改革是遍地开花,别人都是一项项来,他那是哪哪都要插一手。

    万历元年他就对学政不满,但一直等到万历三年才上奏要改。

    明朝的官学很兴盛,两京设有最高学府国子监,地方还有各种府学、州学、县学,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得是官学学生,把教育、科举、做官弄成一套系统。

    张居正不满的不是这个系统,而是考试的内容,八股文啊,考的就是经义书义。

    年幼时要求背诵熟悉还能理解,但你做官不可能选一个只知道圣人之言的学子出来啊。

    张居正决定从教材入手,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提供了一批书单。

    而且还对考试录取做出调整,明朝的科举时三场,三场都优秀自然最好,但如果后两场名次好第一场有所欠缺可以酌情录取,但如果只有第一场优秀而后两场差劲的,没有酌情了。

    主要是基本第一场考的都是经义默写。

    至于考试作弊更不用说了。

    明朝的八股文出题简直是刁钻啊,把完全不相干的内容放在一块给学生去答题,学生还得想到底是哪出自哪几个地方。

    张居正的行为,显然是解决了八股文受害者,其实也是解救他自己,不然选出来的一个个答题内容都很空泛,他想要找到实干的人难啊。

    其实还有许多改革,比如说约束生员、毁天下有名无实的书院等等行为,这两项也是备受非议,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可偏偏对于明朝没钱的局面,还真起到了正面作用。】

    没钱没钱没钱。

    朱元璋简直比自己当乞丐都要愤怒,穷成什么样子了啊?

    没钱到这种地步吗?

    还有那个出题方式是人能想出来的?

    别说他了,就是其它朝代的读书人看到所谓的截搭题,都觉得恶意满满。

    本来就很难了,为什么还要他们连题目都看不懂啊。

    改改改,希望他们朝廷别出现一些搭聪明学习别人家的糟粕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