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要搞基建 > 第95章 李清台

第95章 李清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战争赔款是遏制金国发展的手段之一, 作为游牧民族,金国的底子非常薄,这一场战役至少让他们几年都缓不过来。

    大启就能借这段时间快速发展, 别以为那几百门矮炮就能覆灭金国。草原上的民族天生好战, 逼的狠了,恐怕会来个鱼死网破, 到时候大启也会被拖进战火中。

    不过这场战役暂时解决边关的威胁, 宋玉竹还有其他收货, 他发现百姓对国家有了归属感。

    自从打败金国后, 宋玉竹第发现,边关的百姓开始自称大启人了。之前他在地图中游历时, 百姓大多自称汉人或者中原人, 哪怕前朝三百多年的大盛, 也没能让他们自称盛人。

    这个称呼让宋玉竹很激动, 他决定趁热打铁, 让内务府设计国旗国徽, 让乐府普国曲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普及,还规定每年八月初六为建国日。

    这一天普天同庆, 全国上下休沐十日,刚好可以和中秋节一起度过。

    这是大启建国后, 设立的第一个法定节日,眼下才二月末,距离过节还早,可百姓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过第一个建国节了。宋玉竹不知道, 这个节日后来与新年, 端午并列的重要节日之一。

    金人的事处理完, 赵骁带兵回到上京, 马上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训练。滨州的轮船已经建成了,只等春暖花开出海航行。

    与此同时,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也如约而至。

    春闱在上京举行,数以万计的举子从全国各地赶来,整个上京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桂花糖,麻油糖,新出锅的糖藕嘞~”

    “糖葫芦,糖葫芦,又脆又甜的糖葫芦哟~”

    秦凤图和宋玉竹坐在临街的一间茶水铺子里,两人看着街上的举子闲聊。

    今日朝中无事,宋玉竹便出来走走,他不是自己出来的,身边还跟着十多个暗卫,时刻保护着他的安全。

    宋玉竹环视一圈道:“今年参加春闱的举子好像格外多。”

    “回陛下,十八州一共来了一万三千多人。”

    宋玉竹忍不住感慨:“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与你那一届比起来,人多了还是少了?”

    秦凤图是隆武帝七年的状元,那会盛朝的国力还算是强盛。

    “我们那一届参加科举的人数有八千五百余人,是盛朝人数最算多的一届,之后便一年不如一年了。”

    “如今的大启才配的上中原大国之称。”

    宋玉竹抚掌笑道:“善哉!”

    前面突然有几个举子争论起来,争论的题目竟然跟前段时间的国事有关,内容是大启与金国如何相处。

    一个身穿儒服,面容清秀的男子道:“金国自古以来便是狼子野心,对中原大地肖想已久,想要和平共处根本不现实,我们就该衬其病,要其命,将金国一举灭掉,也除去了我们心中的大患。”

    另一个模样不起眼的男子反而摇头道:“启慧兄,你说的不对,攻打金国不是简单的事,边关会有无数的平民受到波及死于战火中。况且金人也并非全是坏人,全部灭掉有违人道。”

    旁边的人呵斥道:“你怎么还为金人说话啊!”

    “我并不是为金人说话,而是为我们大启的百姓说话。”

    宋玉竹闻声对他们讨论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起身走过去看热闹,秦凤图连忙跟在身后。心里为这两个举子捏了把汗,可千万别说出什么大不敬的话断了前程啊!

    名为启慧的男子道:“既然不能强攻,那你说该怎么办?”

    “我觉得该徐徐图之,与金人通商,将中原文化过渡到那边,让金人学习我们的语言,慢慢变成启人,不攻自破。”

    宋玉竹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同化么,后世对少数民族也是这般,将他们变成“自己人”才不会再起纷争。

    “哈哈哈哈……”他话还没说完,旁边几个人便大笑起来。

    “你说的太可笑了,金人愚笨怎么能学会我们中原的文化?”

    “是啊,听说他们连地都不会种,只能靠打猎为生。”

    男子不慌不忙道:“请问你们会种地吗?”

    这几个人被问的一哽,启慧皱眉道:“我们是读书人,要做比耕田种地更重要的事,不会种地有何稀奇。”

    “是啊,金人打猎就能为生,不会种地又有何稀奇?”

    “你说的简单,谁去教启人中原话?你去教啊!”

    其他人又哈哈大笑起来,男子微笑道:“为何要教?若是开通商贸,金人想要买咱们的东西就必须学咱们的语言,想要来大启经商就要学习咱们的文化,哪需要教他们?”

    “凭什么让他们来买大启的东西。”

    男子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道:“你们如此排外,就算把金国打败,他们依旧成不了启人,就算以后没了金国也会有银国、铜国,边关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种啊。”说完便起身朝外面走去。

    宋玉竹连忙叫住他:“这位兄台请留步!”

    男子闻声回过头,看见宋玉竹,以为他也是入京赶考的举子,拱手道:“不知有何事?”

    “朕……我刚刚听你说要归化金人,否坐下来与我谈论一番?

    ”

    男子摆手道:“刚刚说的不过是胡言乱语罢了,当不得真。”

    “无妨,我觉得挺有趣的。”

    男子被邀请到二楼雅座,占了秦凤图的位置。他看着秦凤图的衣着不菲,连忙要起身让座。

    秦凤图笑道:“你跟我们家少爷聊,我站着听就好。”

    宋玉竹道:“不知兄台贵姓,何处人士?”

    “我姓李,单名一个捷字,字清台,家住中州,兄台称呼我的字就好了。”

    “我姓宋,家中排行老三,大家都叫我宋三郎。”宋玉竹随口给自己胡诌了个名。

    两人互相介绍后,开始谈论起金国的问题。

    宋玉竹道:“你刚刚说的与金国通商,让金人学习我们的语言,有没有想过万一通商后,金人逐渐富强起来,反而对我们的威胁更大?”

    李清台道:“三郎说的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对金人的商贸进行控制,盐铁等重要物资,不能售卖或者限量售卖。”

    宋玉竹露出赞赏神色,鼓励他继续说。

    “我们还可以其他方式笼络金人,例如与金国通商后,金人在大启朝居住满三年,可以入大启国籍,与大启的百姓待遇相同,能买地,建房,甚至读书参加科举!”李捷越说越激动,脸上都是兴奋的神色。

    秦凤图轻咳一声,他才回过神,叹了口气道:“我说的这些,其他人觉得我好像偏向金国。实则不然,我本是肃州人士,六岁时居住的村落遭到金人洗劫。我母亲将我藏在灶台下面才躲过了一劫,可惜全族都被屠尽了。”

    宋玉竹同情的看着他,没想到此人还有这番遭遇。

    李捷道:“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我被路过的行商救下带到了中州府,在那里被我的老师收养,他教授我许多知识,才得以考中举人参加春闱。”

    “你不恨金人吗?”

    “恨!不瞒你说,小时候我曾想要习武参军上战场报仇。后来师父告诉我,除非我能杀尽金人,否则两国的矛盾永远不会解决,可杀尽金人,我们同他们又有何区别?”

    “解决两国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归化金人,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文化,使用我们的文字,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宋玉竹道:“你的老师一定是个有大才的人。

    李捷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笑道:“我的师父只是童生,他因为面上有一块青胎记没办法参加科举考试,当了一辈子的启蒙先生。”

    宋玉竹一愣,起身道:“今日听君一席话收获良多,有缘再会。”

    结了账准备回宫,秦凤图跟在他身后道:“陛下,这小子刚刚说的倒是有点意思,不过归化金人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

    宋玉竹道:“难得有人能入你的眼。对了,此次科举结束后,命礼部将科举的规矩改一改,不限容貌,不限口才,不限身体残疾,只要有才德皆可残疾科举考试。”

    秦凤图愣住,半晌眼圈微红道:“陛下……圣明!”

    这项改革虽然听起来没有多大,可作为读书人,秦凤图太清楚这对天下的文人有多重要!

    不看重外表,只看重才华,此乃天下读书人之大幸!

    宋玉竹让他搞的一身鸡皮疙瘩,心道:“古人就是感性,动不动就哭一场。”

    不过这次偶遇给宋玉竹一个提醒,大启如果想要发展壮大,就不能拘泥于眼前,要放眼未来。

    周边的小国,要慢慢收拢统一,能同化最好全部同化,不能同化的,将来武力强盛后也可以武统。

    很快会试就要开始了。

    会试由吏部主持,为时九天。这是件既考验身体又考验学问的事,每届科举都有人坚持不住,中途放弃。

    毕竟这会儿春寒料峭条件艰苦,在号房里吃住这么久,不落下病还能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绝对是大才!

    大启朝的号房比起前朝已经好太多,宋玉竹让户部拨了不少银子,将原本的会院重新修缮,整体扩大一倍,最多可同时容纳两万名举子参加考试。

    每个号房都安装了简易的取暖设施,一个烧炭的小炉子,上面可以热水煮粥。夜里还统一发放棉被,举子们不会那么难熬了。

    会试结束后,所有考生的卷子都要密封,这些卷子由太学苑和翰林院共同批阅,挑选出前三百名优秀的卷宗入取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这些举子还要参加最后的殿试,由宋玉竹亲自出题,钦点出一甲前三人和二甲第一人。

    这是大启建国后第二次科举,很快会试的成绩出来了,李捷果然名列其中,排在第十三名!

    这个名次非常高,差不多能排外二甲的前列,若是殿试发挥优秀,说不定可以进一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