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 > 第18章 道德绑架

第18章 道德绑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由校越听越急,越听越心痛。

    万历驾崩,给内帑留下上千万银子。

    每年内帑还收入六百万纹银。

    结果内帑空的饿死老鼠,户部穷的叮当响,东拼西凑不够发军饷。

    辽东,简直是个无底洞。

    难怪原兵部侍郎王在晋提出山海关战略,与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战略相争。

    关宁防线战略太费钱了。

    他有点理解崇祯为省钱,为何裁撤西北的驿站。

    抄家所得八百多万两纹银,顶多抹平目前的财政缺口。

    赈灾怎么办?

    来年怎么办?

    收不上税,军队欠饷,肯定让陕西起义扩大化。

    以后陕西旱情越发严重,起义者越来越多,赈灾连平叛,朝廷财政雪上加霜,很容易造成财政崩溃。

    一个字,全是穷字闹的。

    搞钱。

    必须不择手段搞钱。

    不论是砸锅卖铁,还是抄家发配,必须搞到大钱。

    然而,偌大的帝国为何造成财政困顿的局面呢,单单是辽东战事吗?

    思考中,朱由校渐渐有了眉目。

    万历朝以来,大明官场形成今日贡税所入,视国初不加多也的风气。

    即总税额不能超过洪武时代。

    这种气氛中,不光张居正改革受到掣肘,还锁死朝廷征税额度。

    谁敢统计新增人口,田亩,马上被扣下增科扰害的罪名。

    这种罪名被政治对手抓到,党争趁机推波助澜,不光让人身败名裂,搞不好还要送命。

    黄册统计的人口越来越少,洪武时账面记录六千万人,经过两百年休养生息,账面反而剩余五千万人。

    马德。

    这群士绅大夫得寸进尺,和朝廷玩政治正确,道德绑架。

    百官藏污纳垢,与乡绅士族沆瀣,隐匿人口或许超过在册人口。

    欲改变财政收入,迟早揭开这块遮羞布。

    朱由校思考片刻,扫了眼百官质问:“谁来来告诉朕,朝廷征收税赋为何如此之艰难?”

    沉默。

    死寂般沉默。

    所有官吏都把朱由校的询问视作耳旁风。

    征税。

    便宜朝廷,得罪乡绅士族,站在同僚对立面。

    糊弄陛下么。

    开玩笑,以前能糊弄陛下。

    今日谁敢糊弄陛下,君不见,崔呈秀,阎鸣泰的下场。

    死寂中,魏忠贤嗖的仰起头,皇爷语气不善,却是难得博取皇爷信任的机会,他破罐子破摔,执笏出列汇报:“皇爷,户部,内帑空虚,归根结底为五点。”

    “说。”

    朱由校翘起眼皮瞥了眼魏忠贤。

    今日,百官明哲保身,打破他的尴尬处境的朱童蒙,魏忠贤,竟然皆非来自朝堂。

    可恶。

    可恶。

    此时,百官瞧见魏忠贤执笏出列,内心咯噔狂跳。

    这阉狗,要坏事儿。

    早前明哲保身的官吏,有人欲出列阻挡。

    观之,朱由校喝道:“退下,让魏忠贤说。”

    魏忠贤内心狂喜,滔滔不绝说:“皇爷,老奴不才,斗胆归类。”

    “其一,大明建国,太祖制定轻赋税,农税低,商税更低。然而,洪武朝起,朝廷始终未能全部征收税,每年基本征收八成,后开历任皇爷莫不如此。”

    “其二,天启初年,叶向高废除矿税,地方商贾故意抗税,使得赋税收入锐减。”

    “其三,朝廷规定税赋与徭役均由百姓独担,士绅不交税,不当差、不纳粮。故而,海量百姓把田地挂在乡绅名下避税。”

    “其四,百官贪污严重,各地官吏层层贪污,克扣。以同乡京官印结,形成日益牢固的利益同盟,导致收税查贪推进艰难。”

    “其五,海量土地集中在皇室,勋贵,官吏,乡绅手里,百姓穷苦,征收不出多少钱。”

    “以上种种,导致可征收的赋税越来越少,户部被欠税越来越严重,国库越来越空虚。”

    混蛋。

    魏忠贤要干什么?

    你说欠税就好好说欠税。

    为何提出同乡京官印结同乡举荐连保?

    为何提官吏,举人,士绅不缴税,不当差、不纳粮?

    陛下早上诛杀三百多贪污宦官,再让陛下追查朝堂百官贪污吗?

    你难道要鱼死网破吗?

    带着大家一起死吗?

    朱由校不喜欢魏忠贤,然而,他还是说到几处核心,商税低,官绅不纳税,土地集中于皇族。

    然而,不等朱由校捋清楚,名叫宋师襄的御史执笏出列,出身东林的他义正言辞驳斥:“陛下,魏公公胡编乱造,叶相公废除矿税是因派去的宦官中饱私囊,引起各地百姓不满。”

    “士绅不纳税,是洪武陛下制定的策略,两百年来持续推行,始终相安无事,与户部欠税不相干。”

    “至于百官贪污,臣不太清楚,纵然有贪污,纵然有同乡势力,与魏公公执掌的东厂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海量土地集中于陛下,勋贵,官吏,乡绅手中,此乃铁打的事实,却为历代陛下赏赐或家族经营所得。”

    “陛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阉诬陷,您不能听一家之言。”

    此争辩之言,说到百官心坎。

    官绅不纳税,是宦官逼迫矿工起义。

    勋贵,官吏所得土地,的确有部分为历任陛下赏赐。

    有官吏计划跟进弹劾魏忠贤,朱由校出言阻止,言语争论,朝堂恐上演党争。

    朱由校瞪了眼宋师襄,我和你无冤无仇,为何把我智商按在地上疯狂摩擦,反而记住魏忠贤的话,下令道:“田尔耕,派遣锦衣卫前去各地催账,拒不上交者,后果自负。”

    乡绅。

    商贾。

    官吏。

    皇族。

    一个个趴在百姓身上的吸血虫,他迟早设法统统收拾。

    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掷地有声道:“李阁老,说说赈灾策略。”

    宋师襄欲争辩,李国普抱拳轻咳,打断对方思路,执笏出列道:“陛下,陕西起义由灾情引起,当务之急趁着灾情可控,积极向陕西调粮,多设赈济点救济百姓,安抚人心。”

    这时,英国公张维贤提醒:“李首辅,户部缺钱,哪来粮食赈灾?没有粮食,灾民越来越多,起义队伍越来越大。”

    宋师襄恼火的补充:“从江南运粮,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再者粮食运到陕地,粮价居高不下,李首辅以为百姓能买得起粮食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