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后娘重生:爸,我妈三天没打我了 > 第358章 全村捕渔

第358章 全村捕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张秀花从老村长家出来就顺着声音去了所在地。毫无意外是张家。

    到了门口却发现没多少村民,也没有外人存在。那他们家哭闹什么!

    王二婶和李四婶两个喜欢看热闹的人早早跑过来,却扑了个空,有点无语,耷拉着脑袋往家走。

    张秀花叫住王二婶,朝张家抬了抬下巴,“张家又咋了?”

    “没事儿!他们家几个闺女在南方没回来,也没有寄钱。打电话过去,说是人已经搬走了。”王二婶语气带了几分幸灾乐祸。

    张秀花不太理解,“她们不是把户口迁走了吗?为什么会搬走?”

    “估计之前给他们留的地址是暂时的。”王二婶撇嘴,“活该。现在知道哭了,早干嘛去了。”

    相比王二婶,李四婶骂得就难听了,“你以为他们是后悔闺女不搭理他们?不是!他们是哭以后没了钱。”

    就算将闺女嫁出去,逢年过年也有礼物。可现在户口都迁走,两地相隔几千里,别说逢年过年送节礼,估计好几年都不会回来一趟。这三个闺女算是白养了。

    “以后他们家就只靠儿子喽!”王二婶语气带了几分嘲讽。她也有闺女,从小疼到大,杏花结婚了,她给陪嫁好多钱。他们村还没哪个闺女结婚,娘家一分陪嫁都没有。可张家呢?不仅没有陪嫁,还把嫁妆都给昧下。他们哪里是嫁闺女,分明是卖闺女。既然是卖,也就别怪女儿们心狠。

    张秀花听完八卦就回家了。

    孩子们跑去镇上置办年货了,张秀花看李建国忙了一年,特地让他歇息一天。自己列了年货的单子,又给了钱,让孩子照着单子买。

    现在只有李建国一人在家。他正趴在桌上写写划划,时而皱眉,时而乐出声。

    张秀花走到他身后,看着他捏着铅笔笨手笨脚写着什么东西。

    她瞧了一眼,只看到几个词,“大秧歌”,“二人转”,啥意思?

    她坐到他旁边,李建国看到她来了,立刻把自己想举办一个过年联欢晚会的事说了,“今年各家都在,我觉得热闹一下也挺好。”

    现在家家户户还买不起电视。他们家有电视,也不可能挤得下全村人。不如让大家聚在一起热闹,就当过年了。

    这主意好是好,可张秀花提出一点,“谁来表演节目?”

    “咱们村里人啊。”李建国笑眯眯道,“各家都有点才艺在里面。唱歌,扭秧歌哥不在话下。”

    张秀花哭笑不得,“好是好,可是我觉得大冬天,你让乡亲们走出热乎炕,你还差了一点动力。”

    李建国疑惑,“要什么动力?”

    在他看来,大伙一块乐呵,比什么都强。

    “你是村长不假,但是让大伙大冬天站在冰天雪地热闹,恐怕不管用。回头他们还嫌你多事。你得拿出诚意!”张秀花搓了搓手,“比如奖励!”

    李建国怔住,“可是现在不是生产队,大队没有资金。”

    之前分田产的时候,钱也全部分下去。现在大队会计就是个摆设,手里不管一分钱。

    张秀花摊手,“所以你得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

    李建国想了想,试探看了她一眼,“要不然咱家出这笔钱?”

    张秀花翻了个白眼,掐腰瞪他,“你想得倒美!我欠他们的呀!你可真会想!人家当干部是把钱扒拉到自家,你可倒好把自家钱往公中扒拉。你真不愧是珠珠亲爹,能干一样的事儿!”

    李建国脸一红,挠了挠头,实在想不出公中挣钱的办法。

    也不怪他想不到,要是生产队时期,他的权力大,还是可以办到的。可现在?只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偶尔要将镇上分派下来的任务通知村民。大部分时间,他都很闲。

    钱就是更没戏了!包产到户,各家收上来的提留和钱,他不过夜就得往上交,就怕钱少了,他还自己得往上添!

    张秀花想到一个办法,“你可以带领村里的壮劳力到河里捕鱼。”

    他们后面那条河离他们村挺近的,但是村里壮劳力一次也没捕过。以前是没有手扶拖拉机,没有渔网,可现在他们村有不少拖拉机,再弄个渔网,就可以办到了。为什么不捕?!反正那河那么宽,那么大,鱼有得是!

    李建国眼睛一亮,立刻抱住她的头亲了一下,“我媳妇脑瓜子就是活!我现在就去组织人手,也让他们过个好年!”

    张秀花见他听风就是雨,跟个孩子似的,也被他逗笑了。其实她是自己馋了。她特别喜欢后面那条河的鱼,跟二三十年后的鱼相比,不仅鲜美,而且刺也少。

    李建国当村长有一个好处,他说组织人手,那行动力是相当快的。这不。张秀花把主意一说,李建国这边就已经组织好人手。临近年关,各家都没活,躲在屋里猫冬。

    村里的渔网不够大,没关系,他还特地去镇上买一个大的。

    得知要去捕鱼,几乎全村人都行动起来。壮劳力们就不说了,他们是主要劳动力。拖拉机将渔网拖上来时,他们要负责将鱼捞出冰面。

    妇女和孩子们也过来凑热闹。毕竟白得的鱼,不要白不要。

    要搁往常,其实张秀花这个提议不可能成功。

    不说别的。就说棉衣,家家户户都是攒布、攒棉花。全家人穿一条裤子比比皆是。大冬天躲在家猫冬,不是为了取暖,纯粹是没有衣服换洗。

    现在呢?包产到户,家家户户日子好过了,手头也有了余钱,从南方运过来的棉花不用票,他们也买得起。今年各家大人孩子都穿上新棉袄。孩子们不再是冻得直吸溜鼻涕,两颊红彤彤,咧嘴傻笑。

    手扶拖拉机开过来,这冰面有几十厘米深,孩子们在上面疯玩也不怕掉下去。

    他们沿着捕鱼队留下的冰窟窿撒网,可是一连三网,只捕到几只小的。

    李建国就打算自己打洞。走远一点的地方。

    然后几个壮劳力就开始拿着铁棍子开凿。这时候是没有电动凿冰机,只能手动。这个铁棍子下面是尖的,上面是个方向盘,一边戳一边转动。速度有点慢,好半天也只砸了几厘米。

    李建国只能不停地换人,就这一个冰窟窿硬是凿了一个小时。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才将冰窟窿弄大一些。

    这样渔网才能撒下去!

    壮劳力们累得够呛,只能坐在边上喘气。

    四个小时,各家都累得不行。只留了几个壮劳力在边上看守,等着鱼儿上网。其他人全回家吃饭了。

    李建国是村长,他也要守着,张秀花回家吃饭,再回来时,给他带了点饼干。不是她不想带热的吃食,而是天太冷,拿出来,面食就得冻住,还不如吃饼干。

    等壮劳力们吃完饭回来,李建国就开始张罗起渔网。

    第一网,大家都有点期待。不错眼盯着渔网瞧!

    他们已经好多年没在这下面捕鱼了。大家不确定鱼有多大。

    继东、二狗和有才也挤在最前面,跟着一块起鱼。

    “哇!来了!来了!”只见那雪白的渔网上面正网着一条两斤重的草鱼。还别说,这鱼颜色就好看,一看就是干净水质养出来的鱼。

    将鱼捞到岸上,还活着。但是天太冷了,没过多久就会冻死。

    将鱼放进桶里,继续往上拉,又一条浮出水面,“鲤鱼!好大啊!”

    这条鲤鱼差不多有七八斤重。出了水面,尾巴卷起来。

    接连两条鱼给大家来了信心,只觉得之前的辛苦全都值得!

    “花鲢!这个更大!”张秀花咂舌,这鱼是真的大,居然有十斤左右。这条河太大了,捕鱼队每年也只捕一次。鱼群得到休息,所以个头都很大。

    大人和孩子全部挤到前面,指着这条鱼稀罕得不行。得亏这时候没有手机,要是有手机,肯定有人掏出来拍照。

    日落西斜,连撒四网之后,他们总共捕到三十六条鱼。

    这收获不能算少!但也不够分!这么多户人家,各家都出了壮劳力,分给谁,不分给谁,李建国作为村长肯定不能厚此薄彼。这可把大队会计为难死了。一家一条都不够。这让他怎么分?总不能一家一半吧?好像也不够啊。

    几个干部一商量,李建国顺势提议,他们把这些鱼当礼品,请大家表演节目,然后投票决定这些鱼归谁。

    “各家出一档节目,投票时,不允许投自家。”

    村民们议论纷纷,觉得这个活动有意思。到了冬天,大家都是躲在屋里猫冬。现在有个活动,大家闲着也是闲着,乐意出来凑凑热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