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 第372章 补上bug的夏云案

第372章 补上bug的夏云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复审结果上报刑部,李仕鲁接报后立即面呈皇帝。

    老朱果然大怒,在早朝上大发雷霆,更是当场说出一句话,吓得百官不敢再为下面的人申辩!

    “百官皆欺吾年老乎?”

    朝堂之上老朱雷霆震怒,结果自然不会风调雨顺。

    龙颜震怒,旨意迅速颁下。

    凡牵扯此案的官员,无论官居何职、身份如何,一律从严办理!

    “可效空印案处置!”

    短短一个月,江西无数官员落马,上到知府,下到衙吏。

    凡是牵扯此案在内的,一律拿下!

    哪怕是畏罪自尽的黄舣,也被挖了出来鞭尸!

    牵扯犯官的家眷,男丁流放,女眷发配教坊司,唯车轮以下孩童暂予放过,成年后再处置。

    哪怕是在朝中,刑部、礼部、吏部、户部不少官员都受到了牵扯。

    尤其是礼部,下令革除夏云功名的那位侍郎,直接被锦衣卫下了诏狱,日夜拷问幕后主使之人。

    案件越审越复杂,牵扯出来的官员也越来越多。

    继续审查下去,牵扯出的众多官员已不仅限于此案,其更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贪赃枉法、怠政懒政、包庇袒护、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甚至有人检举某些高官,在科举考试中泄题受贿。

    老朱对此的态度就是零容忍,杀!

    及至最后,事涉此案处斩的官员多达数百,再加上吏员几乎上千。

    应天城外,忽然间又挂起了无数被剥皮实草的尸体。

    一时间,整个朝堂风声鹤唳。

    后世史官更是将此案,直接定性为与郭怀案齐名的要案,名曰——‘夏云案’。

    苏谨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消饵了一场蓝玉案,历史的车轮却惊人的补上这个bug。

    自此,洪武朝居然又凑齐了四大案。

    案件的最后,只有几个人被‘从轻发落’。

    张庭兰,虽然有人举报他也参与了恩科泄题,但查无实证,侥幸躲过一劫,只被申饬。

    礼部尚书任亨泰,虽然没有参与任何案件中,但手下的侍郎却瞒着他革除了夏云的功名。

    虽无谋害之意,但有监察失职之过,被老朱罚了三年的俸。

    代刑部尚书李仕鲁,同样因监察失职被罚俸三年。

    吏部尚书翟善,监察失职,任官不明,罚俸三年,降一级继用。

    户部尚书赵勉,在夏云案中被查出各地税务多出现贪墨情况,罚俸三年,降一级继用。

    最后也就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躲过一劫。

    此次两部得以幸免,缘由却令人啼笑皆非,只因这两部根本未设尚书之职!

    兵部暂且不论,近五年都未有尚书到任,大权一直由老朱执掌。

    而工部则是由于前任王大人,于去年年底刚刚辞官还乡,继任者尚未确定。

    所幸工部未被查出大的问题,否则即使已归乡,老朱也会派遣锦衣卫抓人。

    持续一月有余的夏云案,终缓缓落下帷幕。

    明眼人皆知,老朱欲借此狠狠整顿官场。

    众多官员被杀,自然需有人补缺。

    然此次老朱一反常态,对浙、赣、苏出身的官员,不予调迁。

    反而大力擢升了西安、山西、山东、湖广的官员。

    对于夏云案中未受牵连、表现尚且本分的这些武勋,老朱却态度暧昧。

    虽然没有直接提拔,但是他们的实权,或多或少都得到了部分提升。

    以浙江为首的文官集团,隐隐闻到了味道有些不对。

    陛下这是想干什么?

    反观‘夏云案’的主角,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但这一切似乎又和他没什么关系。

    夏云人已经变得有些痴傻,整日在家中疯疯癫癫的。

    虽然朝廷最终恢复了他的功名,但凭他现在的精神状态,也不可能再让他继续做官。

    而自结案之后,人们就再未关注过此案另一个女主角,水娘。

    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也没人在乎她去了哪里。

    这个可怜的女人,似乎彻底从这个时代隐身了一样,缥缈无踪。

    有人说她沿街乞讨一路去了京城。

    也有人说她卖身勾栏,痴痴傻傻的任人玩弄,只为混个果腹。

    但案件的热度过去以后,又有谁会真正在乎这个可怜而又无辜的女人,最后的命运呢?

    夏云案落下帷幕之时,已是六月酷暑。

    消息沿着大明飞奔,所有收到消息的官员无不战战兢兢,生怕下一刻锦衣卫就带刀上门。

    但不得不说,经过老朱这么一整治,整个大明的风气一下好了许多,百姓们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

    后世黑老朱,那叫一个不遗余力。

    但是他们为什么这么玩命的黑老朱呢?

    还不是因为史书掌握在这些笔杆子的手里?

    而这些拿着笔杆子的官员,在老朱眼里不过就是一群臭打工的。

    而百姓,在老朱心里才是他的子民、他的财产,他真正在乎的人。

    因为底层出身的老朱很清楚,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什么。

    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比谁都懂。

    京里的消息飞奔向大明各个州县,也同样传入了正在开战的草原。

    苏谨挥刀将眼前的叛军砍于马下,才终于歇了一口气。

    他遥望前方纵马冲锋的背影,默默感叹。

    朱棣不愧是马背上的皇帝。

    从山西沿着兴县直奔延安府,然后一路出关,行军速度那叫一个快。

    饶是苏谨不同于一般的文官,这一路也吃足了苦头。

    可有件事情他真的搞不明白,砍人这种活让朱老四来就行了,老朱让他掺和什么?

    虽然出兵鞑靼土默特部的理由,是锦衣卫在草原的密探侦查获悉,

    翰墨部族长斡尔汗,与瓦剌勾结,意图秋后入关劫掠。

    为防大明北征被斡尔汗背刺,故提前下手将其消饵于战前。

    但苏谨总觉得此事有些说不通。

    大明北征的目的是什么?

    老朱对打蒙古人那叫一个兴高采烈,但对占领草原却一点兴趣都没有。

    这可不是后世,已经在草原上发现了无数的矿产。

    在这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草原对大明来说最多算个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也不觉得可惜。

    毕竟占领草原后,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

    还得投入大量兵力,时刻防备更北的游牧民族侵袭。

    草原上可没有天险,更没有长城。

    那老朱的目的是什么?

    倾注大量的国力军备,就为了打瓦剌过过手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