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 > 第755章 征调兵马

第755章 征调兵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平辽的事不能拖!

    巡盐短时间内虽然搞不来钱,但可以算作应收账款。

    所以

    平辽第一年所需的二百五十万两资金可以从其他地方挪用。

    等巡盐的钱收回来后再挪回去。

    实在不够,崇祯还可以从内帑掏钱补齐。

    解决了钱的问题后,问题又回到了人的身上。

    谁来担任平辽总督?

    四个尚书举荐了四个人担任平辽总督,由于众人意见不一,所以崇祯没有下决定,而是宣布散会。

    这场平辽会议无果而终。

    在这些人选里,他更倾向于王永吉。

    论能力,他不如吕大器。

    论资历,他不如袁继咸。

    论朝中的关系,他不如马士英。

    但是

    崇祯还是觉得他比较合适。

    平辽的关键不是士兵的战力,而是辽东将门集团的态度。

    只要他们不放水,不坑人。

    收复辽东是早晚的事。

    怕就怕他们放水坑人。

    届时不但损兵折将,平辽总督也会受到牵连。

    在不清楚辽东将门集团的态度前,崇祯不会派能力最强的吕大器出战。

    相反,他要把吕大器这张底牌留到最后当杀手锏。

    其实无论谁当总督,只要战略和战术不失误,明军基本都是胜多负少。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并非空穴来风。

    在兵力配置相同,且双方都拼命死战的情况下,八旗兵还真不是明军对手。

    史书或许会说谎,但史实不会。

    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犯边。

    多尔衮和诸王公、大臣商议后决定,派阿济格、硕塞、博洛、瓦克达等人领兵防卫宣府大同一带。

    由于这些人的兵力太多,导致时任大同总兵姜镶认为满清要对他不利,于是在十二月初三割发易服反清。

    阿济格得到消息后星夜进军,在次日下午抵达大同城外。

    史书没有记载双方的兵力。

    但可以肯定的是,姜镶兵力没有阿济格多。

    因为姜镶的前任是王朴,就是松锦之战率先逃跑的那个王朴。

    那一战,大同和明军精锐损失惨重。

    大同剩余的兵力可想而知。

    阿济格来到大同城外后一边开始招降,一边派小股部队试探姜镶实力。

    姜镶同样以小股部队迎战,双方互有胜负。

    十二月初十,阿济格召降失败,遂命人在城外深挖十道堑壕,试图围城。

    姜镶亲率城中主力出城迎战。

    留下的文字记载姜镶出战大破之,逐北至阳和。

    阳和卫距离大同约有百里!

    姜镶率领一支边军残兵,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不但把阿济格的满八旗精锐打败了,而且驱赶到百里之外!

    可见明军战力之强!

    阿济格兵败后不敢再进犯大同,只能向多尔衮求援。

    正月初四,多尔衮派尼堪率兵入晋。

    双方虽各有胜负,但尼堪败多胜少。

    二月,被逼无奈的多尔衮决定亲征。

    面对数倍之敌,姜然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坚守城池。

    多尔衮调集红夷大炮轰城。

    大同是边关重镇,城墙高大易守难攻。

    在城中军民的殊死抵抗下,八旗兵死伤惨重。

    八月,城中粮草耗尽,姜镶部将杨振威杀姜镶,开城投降。

    可此时投降为时已晚,气急败坏的多尔衮下令屠城。

    姜镶兵变最终被平定。

    事后统计,城中只剩下五个重刑犯没有被杀。

    为了对付姜镶,满清先后派出了阿济格、硕塞、博洛、瓦克达、尼堪、满达海、多尔衮以及吴三桂。

    另外还有鳌拜,固山额真李国翰,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等人配合作战。

    出动的兵力高达十数万!

    此战又称八王围大同。

    为了防止叛乱失控,多尔衮甚至将在南方作战的济尔哈朗,谭泰,勒克德浑以及何洛会等人全部召集回北京以应对突发情况。

    可惜南明的永历朝廷正在内斗,没有把握住机会发起反攻。

    从姜镶兵变可以看出,明军的战力并不低。

    所以辽东战事的关键不是士兵的战斗,而是处理好辽东将门集团。

    最好的结果顺利剿灭建奴,收复辽东。

    同时削弱吴三桂和关宁军的实力。

    也就是既要达成军事目的,也达成政治目的。

    可吴三桂不是傻子。

    不会任凭崇祯宰割。

    空荡荡的乾清宫内,崇祯收起思绪抬头远眺。

    俗话说谋而后定,可谋划好的事也会发生变故。

    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看了许久崇祯收回目光,让王承恩找来王永吉的资料仔细研究。

    一天后的早朝。

    经过一番商议后,王承恩站在龙书案旁边高声喊道:“辽东乃大明国土!今国土沦陷,百姓遭难,朝廷无颜!”

    “上命蓟辽总督王永吉领五千步骑,密云总兵黄得功领两万步骑,昌平总兵唐通领五千步骑。”

    “山海关总兵高第领一万步兵,辽东总兵吴三桂领四万步骑,保定总兵李性忠领一万五千骑兵,宣府总兵刘肇基领一万骑兵。”

    “甘肃镇总兵袁宗第三千五百步骑,固原镇总兵刘西尧三千步骑,延绥镇总兵刘芳亮三千步骑,万全右卫指挥使贺锦四千步骑,万全左卫指挥使高一功三千步兵。”

    “副将刘体纯两千步兵,副将马世耀三千步骑,副将李过、参将李来亨三千五百步骑。”

    “登州巡抚袁枢、关辽登津水师总兵黄蜚领三万水师,合兵十六万出兵辽东收复故土!”

    “经六部举荐,内阁商议,原蓟辽总督王永吉改任平辽总督,全权平辽之事!”

    “户部、兵部、工部须通力协作,务必为大军备足粮饷辎重,否则严惩不贷!”

    “各部兵马接旨后,速赴山海关集结。各总兵须于四月三十日前抵京,以待誓师!”

    “另命湖广团练总兵李定国领兵两万北上河南,徐州总兵高杰领兵三万北上青州府,屯田备战。”

    “钦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