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新战国七雄 > 第153章 时局

第153章 时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南北各方几场大战下来,七国都有些吃不消,接下来的数年间,再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战事发生。

    各国都忙于发展生产,改革制度,更新武器装备。

    当然,倾国而出的大战没有,中小规模的战争还是少不了的。

    北疆元清两个老冤家因为东蒙古的归属又接连干了两架,互有胜负,但终究没有灭掉对方的实力。

    趁着赵宋分出部分力量东征日本,镇压被大唐间谍诱导契丹叛乱的档口,托塔天王领军南下,占领黄河以北,济水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国的恢复速度超出唐国预计,到了战后第三年就已经凭借逐渐追上来的武器战法,有效抵御来自少梁的袭扰。第六年就开始尝试着收复陕北。

    深入敌境,补给困难的唐军没有多做抵抗,主动撤出延安府、榆林镇,只在临近保德的渡口处留下一座棱堡,全军返回山西大本营。

    南方的刘汉和朱明继续在湖北江西交界处拉锯。

    依靠诸葛亮这位经济鬼才刻意营造出来的声势,刘彻凭借着坚挺的交子迫使敌军撤围而去。

    志得意满的小猪同学觉得自己行了,不顾丞相反对,出兵进攻九江要塞。

    结果一如朱明的尝试一般,碰了个头破血流,认清现实后乖乖回家龟缩。

    朱重八这边,组建一支远征舰队,讨伐不服王化的日本。

    开始的时候老朱还真没打算玩这么大,毕竟几个港口的事,找幕府那边商量下,租下来就成,不就是多花点钱嘛。

    谁曾想,这小日子还是个头铁的,油盐不进。

    没办法,朱重八只好成全他们,将足利氏打的一败涂地。

    但最终也没有实现远征任务的最高目标——灭亡倭国。

    虽然喊小日子挺顺口,但这个岛国还真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数百万人口,比大明差不少,但要是放到同时期的欧洲,估计也就法国能稍微压一压。

    地虽不大,几十万兵还是拉得出来的。打败不难,灭国却不容易。

    最后只是迫使幕府签订城下之盟,割让一些港口及其附属土地,方便大明中途歇脚。

    至于这帮被教育一番马上喊大哥的反骨仔,会不会背地里积蓄力量,随时准备跳反,就不是眼下忙着大陆争霸的大明能顾上的了。

    美洲大陆白花花的银子到手,又从欧罗巴学到了沃邦攻城法的老朱再次扯出大军折腾起来。

    这次倒是有了些成果,田家镇和半壁山外围的棱堡被攻陷了不少。

    但几个主堡在沿江船只的人员物资补给下,依然难以撼动。

    尝试未果之后,朱元璋叹了口气,只得引兵东去。

    就算是有了新式攻堡法门,所要付出的代价依然高昂,面对着诸葛孔明调教下逐渐走出困境的汉国,大明,耗不起。

    被吓出一身冷汗的刘彻也稍稍收了收心,在丞相的劝说下,励精图治,从十七世纪迁移大批人口,开发本位面荒芜的南方国土,又鼓励工商、兴盛贸易,国力日渐强盛。

    令人惊异的是,频繁的战乱似乎并没有让各国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无穷无尽的市场所带来的工商业大发展,让十几座大城到处都是一派繁花似锦。

    尤其是沟通八大位面的东南西北四京,四方商货直教人迷花了眼。

    除了互通有无所带来的机遇,早一些朝代的南方大开发和各国的新大陆攻略也让总体产出上了一个台阶。

    便是其中年代最靠后,得利最少的满清,也借着商业繁荣的东风小赚了一笔。

    而对于国中小民迁移到其他人口稀少朝代的事情,麻子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反正大清国明面上一万万,实际可能高达一点五亿的人口,让国内土地不堪重负。

    些许穷鬼,愿意走便由他们去,正好让朝廷减轻些压力。

    大争之世开启的时间尚短,不过短短数年,但变化已经开始显现。。。

    不管各个层面的互动是如何频繁,十年期限一天天临近的日子,大宋皇帝赵匡胤却是愁眉不展。

    “南方汉明两家僵持不下,北地元清谁也奈何不了谁,李唐兴盛难制,最后的淘汰名额只能落到秦宋两家。”

    赵大点评着当下的局势:“本以为祖龙遭此暴击,当是最先出局的一个。没想到这秦国竟然恢复得如此之快。”

    “可恨那李唐,见势不妙,却不愿与始皇死磕,竟是逮着我宋国出气,侵占我河北济西大片土地。”

    “那秦国本就有影仙子所言科技水平落后的分数加持,便是失去陕北大片土地,也不过与我国持平。”

    “而今始皇光复陕北,大宋却失了北地屏障,成为七国中垫底的存在,诸位爱卿,可有何良策解此危局?”

    赵匡胤很是发愁。对于取得最后胜利的事,棍王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但总不能第一轮就被清理出去吧。

    到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惩罚呢,万一把自己噶了,那不就惨了。

    下边的几名丘八挤眉弄眼,作出沉思状,实则神游天外,脑子正在大殿外快活。

    最后还是儒雅些的曹彬建议道:“陛下,依某看,不如联合明国,偷袭刘汉。”

    “请朱家皇帝正面吸引汉军主力,然后集兵南下,破信阳,攻武昌。如此,则汉国败亡指日可待。”

    反正淘汰赛嘛,不需要我跑多快,只要有人比我慢就好。自立自强不易做到,拉人下水落井下石还不好办?

    至于帮助明国灭汉后,他老朱接下来会不会把矛头对准近在咫尺的宋国,嗨,先把第一关过了再说吧。

    赵匡胤也被曹大帅惊奇的脑回路晃愣了一下,仔细考虑一番,还是摇摇头道:“还是太险。偷袭打下信阳好说,再往南,鄂北一带就不是一时半会能攻下的了。”

    “朱明灭汉,南方一统的局面,绝非唐国所愿。李世民一定拼命南向,说不定连祖龙也会插一脚,一块逼我撤军。到时候助朱明灭汉不成,我大宋怕不有亡国之危。”

    赵大把曹彬的方案否定后,武夫们更没了主意。

    最后一群大眼小眼齐齐看向文官那边。

    打仗俺们在行,出谋划策这种事情,还得一肚子鬼心眼的文化人才行。

    “不如联合秦、元、清三国,共伐李唐。”赵普捻着胡须,憋出来一个方案。

    “这几年我大宋商贸兴盛,财源广进,国库充裕之下,已拥兵逾六十万,其中四十万精锐禁军。”

    “秦国也愈加强盛,新军之威连李唐也避其锋芒,弃延安、榆林而走。再加上元清两国,未必就不能攻入晋冀两省,瓜分唐国。”

    赵大点点头,却没有多说什么。中规中矩,无甚出彩之处,但想要实现预期目标,却是千难万难。

    先不说四国如何齐心协力,便是拧成一股绳,以李唐之强,大家不倾国之兵也万难深入晋冀腹地。

    最大的可能是,一番瞎忙活之后,各国空耗一番,谁也得不了大利。

    最后赵官家又往冯道的方向看去,希望这位屡出奇计的能人给个出彩的主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