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沉沙 > 三百零八第章 拂浪旗开

三百零八第章 拂浪旗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谢长缨领一行兵马抵达淮阴远郊时已是次日正午,为免敌军察觉,他们休整至日落时分方才再次动身。在私下联络淮阴军营的将领问过敌军近况后,谢长缨便当先分道,自淮水南岸赶往盱眙。

    只是在送别了谢长缨一行人后,谢遥却是并未立即传令赶往渡口,反倒是再次看向了赶来的几名将领:“听诸位口音,是从彭城一带退来此处的?”

    “正是。”其中一人不敢对这位谢氏新秀怠慢,忙道,“我等原是彭城守将,如今协助淮阴守军在此抵御索虏。”

    “方才你们说,索虏在这几日便已撤了淮阴一带的大多兵马?”

    “是。如今仍在淮北的敌军不过数千有余,只需自西面的渡口乘夜北上,便可避过他们的耳目。”

    谢遥若有所思地微微颔首,眸光明灭:“既如此,淮阴一带的防守压力想必轻了许多。”

    另一名将领应声道:“谢小公子所言不错,淮阴为淮水沿岸重镇,原本便有不少兵力驻扎,如今合彭城守军之力,确实可谓高枕无忧。”

    “可惜,待此战尘埃落定后,高枕无忧的实是淮阴的守将,而非自彭城败退而来的诸位。”谢遥作势颇为遗憾地叹息一声,眼见那几人的面色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几分窘迫与犹疑后,方才以一贯轻快飞扬的率真语调开口问道,“淮阴既已转危为安,不知诸位可愿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搏上一搏?若成,功在诸位眼明手捷多谋善断,若不成,便是我玄朔军误判敌军战略,连累诸位无辜受难。当然,诸位若不能定计,便只当晚辈不曾说过这些话。”

    那几名将领不曾想到谢遥会说出这样一番大胆的话语,一时间皆是沉默下来。直到谢遥轻叹一声意欲传令行军时,方有一人试探着开口道:“谢小公子有何谋划?”

    “说来倒也不难。”谢遥粲然一笑,“晚辈希望有心一搏的将军领麾下的精锐将士,带足桐油火药,随晚辈渡河前往盱眙北岸。”

    ——

    嘉安三年十月十六,淮水畔,盱眙城下。

    此夜圆月当空,云翳舒卷流转,如一双无形的柔夷,将如瀑的银华抚弄得晦明不定。月色流转着在淮水的清波中碎作万千星子,悠悠地沉入水草之间。

    谢遥领着一行轻装疾行的士兵在淮水北岸埋伏下来时,抬眼便望见圆月已过中天,正被翻涌前行的阴云遮去了大半。他重又看向对岸默然屹立的城池,看着城头的一盏盏风灯在长夜中飘摇飞转,当中却已有星星点点的流矢火光飞逝如电。

    江北都督这么快便赶到了盱眙?

    他心下一惊,明白自己为整合滞留淮阴的彭城精锐已费去了太多时辰。

    一旁的裨将借着夜色摸了过来,低声道:“谢小公子,那几位将军也领着麾下精兵就位了,动手么?”

    谢遥深吸了一口气凝神而观,直到远远望见了南岸水边腾起的火光后,方才凛然开口:“动手。”

    昭国青州军在淮水北岸并非毫不设防,每一处栈桥、浮航前皆有数十近百人把守。此刻他们见得南岸战火骤起,俱是心神一惊,一时皆是颇有些担忧地看了过去。

    便是在此时,潜行而至的玄朔军小队当即在谢遥的引领下纵身飞扑而上。雪色的刀光飞转闪逝,顷刻间便已干脆利落地解决了一处浮航前的守卫。

    谢遥抬脚将倒地的尸体踢开,而后反手攥住了一匹无主战马的缰绳,回首对众人道:“控制住这些战马,别让它们坏了事。”

    士兵们依言先后将此处浮航前的十余匹战马一一控制得当,而谢遥在此刻又道:“在昭国战马身后拖上浇了桐油的松木,再点燃将它们驱往对岸。”

    “是。”

    众人低声应下,迅速将一段长绳接上战马的鞍鞯,又在长绳末尾绑上了淋满桐油的松木,而后将战马牵至浮航之上面对南岸。做完这些,士兵们疾步绕行至战马后方以马鞭驱策,末了,将点燃的火折子向着松木齐齐甩出。

    “退!”

    浮航之上,密集的火光一瞬腾起。士兵们听令而退,随即又取出弓弩,向着浮航之上补了十余支白磷箭。只见浮航上的战马已惊惧地奔腾起来,因着后方被大火阻断,而两侧俱有栅栏阻隔,它们便唯有拖着毕剥燃烧的松木,嘶鸣着向前方疾驰冲去。

    不过瞬息之间,这一处浮航便被烈火吞噬了大半。

    而在此时,相邻的几处浮航栈桥之上亦有熊熊的火光先后冲天而起,正与南岸的战火交相辉映。

    谢遥也不再耽搁,当即指挥着士兵们退往后方,一面补充着弓弩之中的白磷与弩箭,一面在河岸边有条不紊地蛰伏下来,静静等待着。

    淮水之上的栈桥浮航虽被焚毁,南岸的战局却依旧胶着未显胜负。震天的喊杀声中,流矢与飞石携着火光起落相击,如绚烂的云霞一般瞬间辉映了半壁天幕。直至月落星沉之时,盱眙城中的昭国守军方才显出了力所不逮之象,在各处将领的指挥下且战且退,向看似已是一片死寂的淮水河道后撤而来。

    谢遥正凝神盯住对岸敌军的炬火之时,却不防他们在临近河畔时便齐齐灭去了大多火光,瞬间便难以辨别其主力的行迹。他微微一蹙眉,将原本已到口边的命令又压了回去——如今敌军行踪不甚明确,而谢长缨所领人手也毕竟仍潜伏在南岸河畔。

    北岸的将士们又蛰伏着等待了许久,终于得以借着墨蓝色的晦暗天光与箭镞上飞逝的火光,隐隐辨认出了渡河而来的船只与后方紧咬而至的箭雨。谢遥待到当先的几艘船只行将靠岸时,方才下令放箭袭击。

    “还有信号烟花么?”谢遥冷眼望着淮水之上明灭的火光与浓烟,见水畔似已有些许昭国将士登岸,便侧目看向了身侧的百夫长。

    “今夜未曾向别处传信,故而仍有不少。”

    “好,都对着淮水放出去吧,注意莫要暴露自己的藏身之所。”

    百夫长虽是不解,却仍旧颔首称是,将这个命令如实传了下去。

    而在第一支信号烟花于淮水上空炸开时,谢遥便已领了一行亲信士兵潜行而出,借着淮水之上倏忽明灭的白光仔细辨认着敌军的阵列变幻。不过多时,他便已隐隐推算出了敌军主将的方位。

    谢遥当即领兵衔枚紧追而去,在短兵相接的前一刻,扬手放出一支信号烟花。

    蓝色的光华当空绽放闪逝,一瞬间照见北岸埋伏的兵马俱在此刻厉兵秣马集结而来,刀枪剑戟直指敌军主力。

    沉凝的夜幕依旧如深渊般横无际涯,而在这片深渊之下,有急如骤雨的鼙鼓于战场喊杀中隆隆响起,好似冬雷震震,撼人心神。

    ——

    十月中,萧子平退屯盱眙,时慕容临在涂中,遂急令进兵击之。而谢长缨遣诸将率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淮桥,复与徐州军合战。参军谢遥又破其运舰浮航,斩其副将,死者逾万。萧子平等相率北走,退师淮北。

    ——《十二国春秋·后宁卷》

    ——

    当天幕上灼目如火的朝霞渐隐于阴云狂风之间时,盱眙城淮水两岸的战事也终究迎来了落幕。

    谢长缨循着士兵的指引来到淮水南岸,便见先前在北岸作战的将士们已大多渡河南下,如今正在河畔休整着。昨夜北岸的战事远比想象中更为激烈,因而自此展眼望去,便可见一众军医正四处奔走为各色人等处理着伤势,看来颇为匆忙。

    而谢遥此刻一面婉拒了分身乏术的军医,取了纱布径自处理着伤口,一面凝眸望着狼藉的北岸,时不时与身旁的几名将领低声交流着什么。谢长缨见此,自是不再急于上前,立在远处静静旁听了许久,直到将领们各自散去后,方才含笑举步上前:“远书,听闻你们昨夜战果颇丰。”

    谢遥闻声回首,从容应声道:“只是可惜,未能擒住他们的主将。”

    “不必贪一时之功,逼他们退回淮北便已足够。你伤势如何,还好么?”

    听得此言,谢遥却是收了方才那副沉凝稳重的模样,略有些夸张地作势道:“不太好,全身都痛——诶,知玄你这是什么表情?不信你看嘛……”

    谢长缨忍俊不禁:“不早不晚,偏偏是在我来的时候说这些?方才我可是亲眼见到远书摒退了军医。”

    “军中受伤的将士也不在少数,我当然不便再劳烦他们……”

    谢遥正含笑说着,那一边却已又有人循着指引信步而来:“二位兴致不错。”

    “临贺郡侯,”不待谢遥有所反应,谢长缨便已然当先起身行礼,不着痕迹地挡在了谢遥前方,笑吟吟地客套道,“原来您也来了江北,难怪徐州军会冒着风险如此果断地出兵追击。”

    “敌军轻视战局深入江北,如今补给已断,正是反击的好时候。此战是为驱逐索虏,自然不可知难而退。更何况,若无玄朔军分兵夜袭淮桥,本侯与荀将军的进攻也未必便能如此顺利。”慕容临说到此处,又颇有深意地笑道,“这一次,还需谢过阁下及时命人奔走游说,竟是能令徐州军得以及时与玄朔军一同用兵北上。”

    果然,他也一早便想到了诱敌深入、再截断中渎水包抄反击的计策……

    谢长缨毫不避讳地打量着慕容临此刻的神色:“何谓‘游说’?末将不过是令季长史实话实说罢了。且江北本就是徐州军的驻地,我们也自当先行知会慕容都督。余下之事,便皆是两军将士诱敌深入、共御外侮的功劳了。”

    她略微咬重了“先行”二字,这一番话更好似摆明了不愿深究徐州军先前别有用意的兵力调动。慕容临自是不会轻信,面上却也仍旧维持着和气的模样,暗自揣测着谢长缨的谋算:“此次班师后,谢小将军当领首功。只是,今后这江北边境的防守之策,多半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了。”

    “不敢当,彭城陷落时玄朔军救援不及,终归是一处疏漏。”谢长缨笑了笑,略微放缓了语气,“如君侯所言,此战过后,还是调整江淮沿线的布防最为紧要。末将以为,无论是慕容都督,还是荀将军,都不愿再见到这样的局势。”

    慕容临眸光一沉,随即便已心领神会。他仍旧不动声色地与谢长缨客套了片刻,方才以抚慰军中将士为由,当先告辞离去。

    而谢遥自方才起便一直知趣地沉默旁观,直到此时,他才轻叹一声,开口问道:“知玄,他这算是……愿意各退一步?”

    谢长缨冷眼远眺着慕容临离去的方向,徐徐道:“或许吧,不过来日到了朝堂之上,仍是不可太过掉以轻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