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175章 舌诊溯源

第175章 舌诊溯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介宾最终落荒而逃。

    还是太年轻呀,不会把握住机会,要是再过个七年八年,嗯哼哼

    回到宿舍后,躺在熟悉的床铺上,他依然无法平静下来,整晚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到天际泛白,才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一会儿。

    第二天,李介宾脸上肉眼可见的变差,顶着双黑眼圈上中医诊断课。

    “舌诊是中医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望舌是望诊的一部分。

    很多同学可能以后号脉是不行了,但是舌诊如果看的好,不比号脉差”

    中诊老师看着今天李介宾消停多了,心情愉悦。

    “望舌也是一步步发展来的,到了清代算是发展完备,清代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里说的话揭示了望舌的重要性。”

    有点恍惚的李介宾想起了杨云峰书中的话。

    危急疑难之症,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

    由此可见,舌象作为作为重要的辨证指标,客观准确,简单易行,是中医临证中最可靠、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那么大家知道,最早的舌诊描述出现在哪里吗?李介宾同学,看你今天状态不太好呀,昨晚上是不是没休息好?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同学们看着李介宾小白脸上的黑眼圈,偷偷捂嘴笑,按望色来说,黑主肾虚

    李介宾确实有点迷瞪,但是不影响他脑海里面的知识。

    “《素问 刺热》中记载,肺热病者舌上黄。所以舌苔黄主有热,是最早的记载。”

    “而在《伤寒杂病论》里,张仲景第一次提到了舌胎(今称舌苔)的概念,《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明病’篇的内容较多。”

    李介宾说着,又补充了一句:“三阳病多提舌胎,而三阴病多提舌质。在张仲景看来,舌胎反应胃气,而舌质则是反应气血。

    他在诊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中,重点在于察舌苔的变化;而在三阴病及五脏病变中,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

    病在三阳、六腑都多属外邪所中,其病在表,正气未衰,故实证、热证居多,邪盛正实,邪正相争,每易抟聚而成苔;

    病在三阴、五脏者,每缘内因为病,其病在里,故虚证、寒证居多,易致舌质的变化。”

    中诊老师下意识的问道:“《伤寒杂病论》里面还有关于舌诊的内容?”

    也难怪他会问这个问题,舌诊虽然在中医中很重要,但是普遍印象里,是从温病学才开始重视的,叶天士验舌开药开一代先河。

    在之前的课上,讲舌诊就直接讲内容了,并没有追根溯源,很多教材的内容时间跨度之大,可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如同《寻秦记》中的项少龙一样,即使是个大头兵没啥文化,但是穿越到了战国,随口一句话就是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被人惊为天人,拜为圣人。

    李介宾感觉有点头痛,是真的昨晚上没休息好头隐隐作痛,但还是强打着精神开始给老师上课。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张仲景首先提出“唇痿舌青”,并是以这一见症为主来诊断瘀血病因的。

    因唇舌为血华之处,血脉瘀滞故舌青。

    后人有谓舌紫为瘀血,不知青为紫之渐,譬如局部郁血,初则每现青色,郁久则成紫瘀。

    故仲景以舌青为瘀血,乃是见微知着的诊断。”

    “《伤寒·阳明病》(宋本230条)云: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病因有不大便,故列于‘阳明病’,实际当是少阳阳明合病,不大便是阳明见症;胁下鞭(坚)满则属少阳。

    ‘呕’虽为少阳兼症之一,但阳明病亦有兼呕症的,如《伤寒论》185条和243条所论即是实例。

    根据这些见症,照例应阳明少阳同治,似可选用大柴胡汤等方。可是仲景未用同治方法,而单用小柴胡汤从少阳施治。

    这是因为邪偏于半表半里,其辨证关键是舌苔白!如果舌苔黄糙乏津,则燥屎内结,里证为多,那么小柴胡汤就不能解决问题了,需要用苦泄之法,泄热存阴,当用大柴胡汤。”

    老师表情有点不自然,今天的李介宾不知道为何高调了很多,这很影响他授课呀。

    “呃,啊,那个,李同学果然博闻强记呀。不过我们今天主要是讲舌诊,这些还是等你们上《伤寒论》课的时候再探讨吧。”

    李介宾扶额难得打断了何老师的话:“老师,脱离了临床的诊断,是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你总要让大家明白,看舌是用来干嘛的吧?”

    “”

    今天李介宾这是怎么了?这么有锋芒的嘛?

    我是你老师呀!你这孩子就不知道尊师重道吗?你有意见可以私下里跟我沟通嘛。

    “李同学说的也对,这样吧,我们课程时间有限,给你三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

    “用不了三分钟,仲景凭舌论治,有三种规律可循:

    咽燥口苦而兼白苔,为热邪留扰胸膈之证,当以栀子豉汤清热;而口干舌燥则是热盛,阳明津液受伤的表现,所以要用白虎人参汤清热生津。

    临床上,如见腹硬满,胃家实之主证,不论是杂病或伤寒,若见舌上苔黄者,均可运用下法治疗。盖其病虽异,病机则同,故治法亦相一致。凭舌论治,仲景十分审慎。如指出舌黄需在未下的情况下才可议下。

    正邪相争,抟聚而见滑苔,滑苔为阳被阴遏之象,故综合病机属阴邪偏胜,正阳不足,所以不能妄施攻伐(勿妄治也,当指不要滥用汗下之剂)。”

    旁边的学生掐了个表,“老师,阿宾用时三十秒。”

    随即,满堂喝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