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我穿越成了朱元璋的孙子 > 第77章 暗流涌动,针对兵部的布局

第77章 暗流涌动,针对兵部的布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高丽古国,自古以来便是中土诸王朝的属地,大明开国立教已逾二十余载。

    自朱元璋登基为天道教祖,敕令传遍四海八荒,告知高丽国君,中土之地已成为大明仙庭的疆域。

    那时的高丽国主,闻此敕令,便即刻派遣使者跨越山河,奔赴大明天道教主朱元璋面前,表示愿继续俯首尊奉大明为宗主国。

    简而言之,即便中土换了主宰,高丽古国依然视其为主上,始终为其尊父。

    如今,高丽古国遣使来访,却令朱元璋面露困惑,自语道:

    &34;并非到了进贡之时,新春佳节尚早,此刻来访所为何事?&34;

    朱允熥沉默片刻,脑海中仔细推敲,随后想起了诸多秘辛。

    相较于朱元璋所知的明史记载,朱允熥对于大明境内众多事件皆有所了解,尤其是那些未载入史册的秘闻。

    在他记忆中,大明天子朱标驾崩数月之后,附属国高丽古国内部生变,一名权臣崭露头角,迫使当时的傀儡国主逊位,将权柄交于此人手中。

    此人便是日后朝鲜仙国的开创者,李成桂。

    思及此处,朱允熥微笑着推测道:

    &34;看来高丽古国定然发生了重大变故,此次来访,或许正是为了向皇祖父禀明此事。他们也许还想借此机会,请皇祖父赐下谕旨,为新朝确立名分吧。&34;

    这并不稀奇,在高丽古国,欲成为君主之人,不论是合法继承,或是兵戈崛起,抑或暗施手段篡位夺权,都只能自称君王。

    要想取得正统名分,唯有派遣使者至大明仙庭或此前的中土王朝请求册封。

    简单来说,便是期盼得到华夏仙皇的认可。

    唯有得到华夏仙皇承认,并颁发诏书册封为高丽古国之君,才能真正拥有名正言顺的地位。

    毕竟高丽古国君主,本质上乃是大明仙庭的臣属,诸多事务断不可擅自决定,否则恐遭天道教祖责罚。

    朱元璋听罢,不禁疑惑,不明白为何朱允熥竟能对这一事作出如此精准的揣测……

    然而他并未过多探究,只认为朱允熥必定掌握了某些修真界的秘闻通达。毕竟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熥神通广大,越显超凡入圣,反而是件大喜之事。朱元璋期望后裔能够愈发强大,绝不希冀子孙如同那些史书中所述,修为每况愈下,那般结局不堪设想。

    因此,他未加详询,便向身旁的礼部侍郎吩咐道:“既然来访,便由你们礼部妥善招待,无论何事皆需上报于我,或是径直禀报予太孙殿下处置即可。”

    此言一出,令礼部侍郎惊讶不已。这附属仙域的事宜并非琐碎小事,而朱元璋竟提出可以交由朱允熥决断,足见其对朱允熥的高度认可与对其修真才华的信任。

    礼部侍郎深望朱允熥一眼,察觉到这位太孙殿下已如深渊一般深邃难测,其地位更是日益稳固。想起昔日自家上司礼部尚书被朱允熥轻易夺去官位之事,侍郎心中不禁颤抖,赶忙向朱元璋与朱允熥深深一揖,言道:“微臣明白,微臣告退。”

    说罢便退了下去。此时此刻的礼部侍郎已在心底立下誓言,不管朱允炆如何巧舌如簧地游说拉拢,他也绝不会再为朱允炆所用,而要坚定地站在朱允熥这一边,方才是现今最为明智之举。

    待礼部侍郎离去后,朱允熥亦起身告辞,返回东宫。先与两位胞妹嬉戏片刻,随后便开始策划在朝廷之中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即便如今他已经身为太孙,但仍有众多文臣武将尚未彻底归顺于他,换句话说,朱允熥自身的修炼境界还未获得大幅提升。

    故此,他还需不断壮大自身势力。否则纵然得朱元璋器重,将来在朱元璋驾崩之后,他也难以妥善治理这片修真大陆,掌控朝纲。

    于是朱允熥目光锁定在了兵部。兵部在六部之中,算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握有与jundui紧密关联的诸多实权事务。

    一旦成功控制兵部,对他日后巩固更多军权以及笼络更多武将大有裨益。

    于是朱允熥打算对付齐泰。此人虽有一定修为,但有时头脑并不清醒。例如,朱允炆登基成为仙帝后,历史上齐泰曾多次出谋划策,却每每添乱。

    因此,对于这样一位修行者,朱允熥并无任用之意,而兵部的两位侍郎却颇有潜力。当然,具体是否引入麾下还需观察两人日后表现。倘若两位侍郎无意投靠朱允熥,他也决不强行提拔。

    不过无论如何,齐泰必须予以压制……

    这也是朱允熥接下来修炼重心所在,绝不能让身为朱允炆坚定盟友的齐泰执掌兵部这一至关重要之地。

    于是,朱允熥启动了他的秘谋。要在短期内令兵部尚书失势,最直接之策便是寻得其疏漏。

    齐泰此人,虽修行瑕疵颇多,但尚未有足以动摇根基的重大纰漏显现出来。

    深思熟虑之后,朱允熥决心借此次高丽国遣使来访大明的机会,看能否从中运作一番。

    主意已定,又过几日,礼部传来消息。礼部侍郎面见朱允熥,禀报高丽国使臣此行的目的。

    于东宫之内,礼部侍郎向朱允熥禀告道:“微臣已然接见高丽国使臣,其所述之目的果如殿下先前所料,乃因其国内历经改朝换代之事。新君主派遣使者前来,欲请陛下赐予其新生国度之名,并望皇恩浩荡,能予以承认其地位。”

    朱允熥微微点头,“言之似乎无甚异常,然实情怕非如此简单。”

    礼部侍郎疑惑不解地回应:“殿下此言何意?微臣未能领悟其中深意。”

    朱允熥吩咐道:“来日早朝时,你安排那高丽国使者至朝堂面圣,届时我自有应对之策。”

    礼部侍郎恭敬领命,“微臣明白,既如此,臣告退。”

    待礼部侍郎离去后,朱允熥开始细究他对史书中记载的高丽国那段往事的记忆。

    他忆起那位李成桂虽开创了一个新王朝,却行事两面三刀。他一面遣使赴大明,寻求大明仙宗的庇护与承认;另一面却又暗中差人前往北方残存的元蒙势力——北元蒙古,以示友好之意。

    此举实属左右逢源之举。李成桂心中清楚,即便大明仙宗立国已有二十载,但在此之前,这片疆域一直归元朝统治。即便现今元朝败退至蒙古高原,可仍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使得李成桂心生忌惮。他担忧若仅认大明为宗主国,一旦元朝势力卷土重来,再度掌控中原,那时的李成桂将会陷入尴尬境地。

    因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一面派使者前往大明,声称认大明为宗主,一面又联络北元蒙古,表示仍然承认其宗主权。然而,双方使者彼此隐瞒,意图无论最终哪方坐拥天下,李成桂新建的王朝都能安然无恙。

    然而,这样的计谋终究难逃深研历史的朱允熥慧眼。

    次日清晨,在朝会上,朱允熥站立于朱元璋尊驾一侧。文武百官先向天子山呼万岁,接着向太孙殿下致敬千岁。随后便引来了高丽国使臣上朝觐见。

    那使臣是一名中年儒士,身着高丽朝廷官员的服饰,步入朝堂之后便跪倒在地,行叩拜之礼,开口陈述道……

    仙藩高丽使臣复兴君赵磐,拜见大明天皇陛下,愿大明天皇陛下道基永固,洪福齐天,亿万载长春。愿大明天孙殿下寿与天齐,千秋万世,无量寿佛。

    朱元璋神色淡然地说道:“免礼吧,尔等,此次来到大明有何要务禀告?”

    “谨启大明天皇陛下,高丽境内出现变故,前代高丽王者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荒怠朝纲,沉溺于欢娱,终被群臣推翻篡位。先王自觉无力治国,遂主动将王位禅让给吾高丽李承桂,成为新任君主。如今,新君已登基为尊,特遣微臣前来大明,向天皇陛下述职,并祈请天皇陛下降下神谕予以册封,同时为我高丽古国选取一个新的王朝名称,昭示我高丽古国新朝代将永远誓遵大明。”

    朱元璋轻轻颔首:“只要高丽对我大明忠贞不渝,此事自当易如反掌,朕定会为高丽新君李承桂举行册封仪式。”

    然而就在此刻,朱允熥插言道:“皇祖父,请稍候!”

    朱元璋望向朱允熥,问:“哦,太孙你还有何要言?”

    朱允熥淡然一笑,随即目光落在复兴君赵磐身上,言道:“高丽新君李承桂对大明似乎并不忠诚,是否应当对此有所交待呢?”

    此语一出,大殿之上众官员皆面露困惑之色,赵磐更显惊惧,忙跪倒在地,急切分辩:“太孙殿下,这可是误会啊!我国新君对大明敬畏有加,绝无半点背离之心,请太孙殿下明察。”

    朱允熥冷笑一声:“据我所掌握的情报,高丽派出的使者队伍并非仅此一支,尚有一支前往北方蒙古之地,欲拜见北元王朝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