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 > 第139章 旌表

第139章 旌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叶柔稳住了,她里里外外巡看了一遍,对于家里的布置有了想法。李延宁忙着读书,李青鹤忙着店铺的事,这些事自然由她来。

    李延宁已经打了不少家具,最近能工巧匠铺都在忙自家的生意,还没开业,工匠们已经忙开了,有的家具下人陆陆续续送过来。

    李延宁考上功名后,名下能免税五十亩土地的赋税。荒田开发还不算赋税,他们三家的土地加起来也才侃侃四十亩。

    李青鹤这几日在东临府的外郊和附近的县买土地。李延宁倒还不急,家里的钱让他铺摊子铺得所剩无几,买田够,可他想在外郊买个田庄,这样饭店和自己家的食材也能保证来源。

    他让李青鹤留意有没有出售的田庄,若是没有,买了田自己建也行。

    这些日子,夫妻俩忙得脚不沾地。李青鹤去牙行雇佣了一批饭店员工回来培训,叶柔已经培训了几个大厨,饭店筹备好了,准备正式开业。李延宁还在想要挑个怎样的良辰吉日开业呢?

    就在全家忙忙碌碌时,圣上的旌表到了。传旨的公公在金溪县感受了一番飞一样的感觉后,对木轨道是赞不绝口。

    到了东临府,太守和知府等一众人都来迎接。李延宁早一日已经被通知做好准备。李青鹤和叶柔更是兴奋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

    和上次传旨恩赐牌匾的流程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在东临府,声势更浩大,见证的百姓更多。

    他们一大早就在府衙门口等候,迎接圣旨的案供摆在正中间。李延宁一家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官员,除了东临府的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员,还有悠州的一把手——太守王炬大人。今天第一次见太守,李延宁当即作揖行礼。

    要说李延宁能去当文书先生,也是响应这位太守的号召。为此王太守还受到圣上的表扬,因为有此号召才让人才浮现。

    太守笑着让李延宁不必客气,知道他是院案首,现在府学进学,更是勉励一番,还夸了学政大人和知府大人为悠州选拔出了有用之才。几个大人之间互相商业互吹了一番。李延宁站在一边乖乖听着。

    很快传旨公公到了,他手持圣旨宣旨,众人跪了一地。

    圣旨中先赞扬了李延宁的事迹和品格,肯定了木轨道对华朝的意义,呼吁所有人以李延宁为榜样,心系百姓,为国为民做贡献,最后就是对他的赏赐。因为李延宁已经是第二次做出利国利民的发明,这次赏赐比第一次更多。

    不仅为他建立牌坊一座,赐予永久免税田地三十亩,白银五百两,绫罗绸缎五十匹,顶级文房四宝一副,还有最珍贵的——古籍藏书一箱。

    李延宁:“!”

    古籍藏书!皇帝居然赏赐他古籍藏书!这是他科举之路上最欠缺的东西。一个农户家庭,毫无文化底蕴,想要多看些书简直太难了。皇帝居然赏赐他书籍,这用意不免让人揣测。

    “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延宁真心道谢。

    传旨公公将圣旨交到李延宁手中,三年前传旨也是他来的,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孩子,现在已经长成大人模样了。

    他可忘不了皇帝听完工部侍郎潘大人巡视勘察木轨道的汇报后,来回踱步,一副兴奋的样子,更是迫不及待地让工部在京郊官道铺设一条木轨道试试。

    竣工那天,皇帝领着一众大臣前去坐坐。皇帝坐了三次,笑得见牙不见眼,可见是真的高兴。当即宣布要在各个州的关键要道先铺上木轨道。

    还亲自下令翰林院的修撰为李延宁选择古籍藏书送去。这一举动让在场官员们心思涌动,一个秀才,值得皇帝下令翰林院的新科状元为其选书,其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李延宁,科举之路才刚起步,已经入了圣上的眼。只要他能考进殿试,仕途必然顺利。皇帝知道他是农家子,想要看书不易才赐予这么一箱书籍,这暗含的期盼不言而喻。

    想到自己出发前皇帝的交代,公公更客气了一些道:“李秀才请起,皇上让我传句话给你:‘朕可是期待着早日与你见面啊!’”

    李延宁心中激荡,皇帝这是对他寄予厚望。他的发明皆是为民便利的东西,能入皇帝的眼,说明当朝皇帝也是个心怀百姓的人,只要是为国为民的明君,就值得效忠。

    李延宁再次谢主隆恩。

    在场的官员看李延宁的眼神都柔和了几分。不出意外,只要他能进殿试,必然受皇帝重用,这是他们这些地方官所不具备的优势。一些官员的心思活络了起来。

    李延宁的坊牌是建在入东临府的官道上,皇帝在坊牌上亲自写了“延宁路”三个字。只要进出悠州,都能看到这个牌坊。

    这里四周一片平坦,这座牌坊拔地而起,用的花岗岩建筑,坚实纯美。檐下置石斗拱、石鼓、石阑额、须尔座,并凿雕有精美的图案。图案上刻的还是一个俊秀的男人指挥徭夫铺路,这是将李延宁铺路的事迹都雕刻上去了。

    整个牌坊雄伟高大,雕刻精美,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自从修建起之后,无数的人来参观。

    雕刻师是按着李延宁的五官雕刻的,虽是刻不出他的三分俊美,但已经足够令大家闺秀、怀春少女心生荡漾了。

    圣上的旌表下来后,太守当即在整个悠州内表扬,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东临府青云路的百姓亲眼见证了公公传旨的这一幕,许多百姓更是亲眼看着牌坊建立起来,对李延宁这三个字可谓是如雷贯耳。

    茶馆、酒馆的说书先生根据当时徭夫们的描述,将李延宁心怜徭夫,捐粮捐钱,日夜苦思设计木轨道为他们筹集粮食,与徭夫同吃同住的事迹改编成话本。一时之间,所有人都在赞扬李延宁。

    李青鹤和叶柔回到千山村,再次祭祖,以告娘亲在天保佑之灵。

    就在府城百姓津津乐道之际,李家的和兴食肆盛大开业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