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骗经新本 > 第3章 吏呵罪囚以分责

第3章 吏呵罪囚以分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人们传说包拯做官清廉,观察事情细致入微,执行法律公正无私,没有人能通过狡辩逃脱惩罚,也没有权贵能够免除罪责。他不接受贿赂,因此人们称呼他为“阎罗包老”,意味着他的判决就像阎王一样不容置疑。

    有一个富家子弟犯了通奸罪,他知道自己无法逃脱包拯的严密审查。他与一位老文书商量说:“包大人非常精明,查案如同神助。我的罪行证据确凿,实在难以逃脱惩罚。如果受到严厉处罚,我还能勉强承受,但如果被严厉责骂,那就太难以忍受了。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责罚吗?我愿意不惜代价去争取。”老文书说:“明天当你被责罚时,你要跑到案桌前,强烈辩解以求减轻责罚。我会从旁边大声呵斥你,帮你分担责罚,这样或许能减轻你一半的责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

    第二天,包拯审讯后发现真相,愤怒地决定要打那个富家子弟四十大板。那富家子弟按照计划跑到案桌前,不停地辩解。老文书则在一旁大声呵斥:“快去接受责罚,何必这么多废话,你的罪过是不会被原谅的。”

    包拯看到这一幕,对这位文书揽权示威的行为感到非常厌恶,担心他将来会利用职权欺骗他人,引发事端。于是决定先打老文书二十大板,然后减少富家子弟二十大板的责罚。他的意图是表明权力不是由文书掌握的,但他没想到这正是他们设下的圈套。老文书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贿赂,而包拯对此一无所知。

    评论:文书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不正当行为,是因为他们了解上司的性格,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变换策略。老文书知道包拯严格公正,不会容忍文书揽权,所以他故意在一旁呵斥犯人,让包拯不得不责罚文书,同时宽恕犯人。这样做是为了展示文书并没有真正的权力,不让外人害怕他们。谁会知道在难以减轻责罚的情况下,他故意分担责罚来收受贿赂呢?又有谁能察觉到这一点呢?就连公正的包拯也被文书欺骗了,更何况后来的官员呢?

    小课堂开课了:

    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

    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革,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每个时期的选拔标准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世官制

    在夏、商、周时代,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世官制,这是一种基于家族血缘关系的选拔方式,官员的位置通常是由父亲传给儿子,或者由家族内部的成员继承。

    察举制

    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察举制。这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地方官员在自己的辖区内考察人才,并将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察举制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其中包括“孝廉”(孝顺和廉洁)等科目。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由曹魏的御史大夫陈群提出,旨在通过设立九品中正官来品评士人,根据他们的才德声望分为九个等级,然后由吏部根据品级来授官。

    科举制

    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这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官制和九品中正制中的门阀壁垒,使得更多的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以及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从最初的世官制逐渐转变为科举制,这个过程体现了选拔制度从依赖家族血缘关系向依靠个人才能和道德品质转变的趋势。科举制的实施,特别是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达到了较为公平和开放的状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