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科举之路 > 第167章 第 167 章

第167章 第 167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十年, 整整十年时间,从中年变成老年,唐林和承昭帝君臣联手, 总算瓦解了部分世家的势力, 而宁朝吏治也变得更加清明了。

    官员的调换是缓缓进行的, 而且趁此机会, 唐林总算查出到底哪些世家插手了私盐买卖。

    将这些世家记下后,唐林便一步一步地减少这些世家对于朝堂政策的影响。

    为官的就查其功过,还未为官的,看其能力而定, 能力一般的自然是筛选出去了,有能力又懂实务的就去外地为官, 有学识的就搞学术。

    其实所有的官员都是这般,只是毫无疑问,没有参与私盐买卖的世家子和寒门子能拥有更好的差遣。

    不过像是能参与私盐买卖的世家风气本就不好, 品性也可想而知。

    这几年朝堂各处都在整顿,好些世家出身的官员,一部分寒门出身、忘记百姓之苦的官员都被罢免了, 有些还吵了架。

    最开始自然是有动荡的, 不过唐林并没有步步紧逼,行的很稳。

    等到所有人反应过来的时候, 官场已经大变样了,少了很多争斗, 只以功绩说事。

    除此之外,唐林还改革了吏治。

    胥吏、官员皆是吏治,胥吏要的是考试,之前唐林的胥吏六房制度, 让各地的府衙、县衙有了完整的胥吏管理制度,但是最根本的依然没变,那就是胥吏世袭制。

    宁朝的胥吏都是世袭的,而且宁朝的官员还喜欢随意添加胥吏。

    也就是说,胥吏永远都是在增加,没有减少的一天,这也导致了宁朝的胥吏人数及其庞大、复杂。

    县衙、府衙的胥吏已有定例,按照各个衙门的等级制定了不同的胥吏人数,县衙胥吏最多的是赤县,最少的是下县;府衙最多的是上府,最少的是下府。

    但是朝廷各部的胥吏同各衙是不一样的,所以唐林调查了许久,同承昭帝还有各部尚书上下斟酌许久后,才定下了大概职位。

    除了限制人数外,更重要的是俸禄,宁朝胥吏没有俸禄,以前都是得些茶水钱什么的,不能算。

    所以胥吏也划了等,不同等级的胥吏所得俸禄不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胥吏们需要进行吏试,吏试上等才可以入职,也就是说取消了胥吏世袭制。

    而且每三年胥吏考课一次,连续三次都是上等的话,可以酌情让一名子嗣参加科举,如果连续六次都是上等,并且功绩卓越的话,可晋升为低品官员。

    离开吏职十年后,子嗣可脱离吏籍,参加科举。

    对于这件事,朝廷考虑许久,有不少官员觉得官吏不该一体,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如何能让胥吏成为官员呢?

    所以唐林举出古时不少由吏当官的名臣,并问:“乾朝之前,官吏尚未分离,由吏为官者甚多,袁公、成相比比皆是,汝之意是觉他们不配?”

    袁公、成相都是武朝的一代名臣,受人尊重,自然无人敢说不对。

    胥吏们知道此事后,又喜又悲,特别是一些皂吏,以前在衙门当胥吏的条件极低,只要被长官看上就行。

    现在的要求提高了不少,要能写会算,至少要有一技在身的。

    现在胥吏的门槛高了,他们自然不适,但与此同时,胥吏不再是一条前程尽无的路了,反而只要自己做的好,不管是子嗣还是自身都有晋升的地方。

    有了这个大饼在,胥吏们都很安分,积极性都提高了许多。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批贪污受贿的胥吏被罢免了,由此大宁朝的胥吏进入了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不再是一潭死水。

    相比胥吏制度的改革,官员才是最麻烦的。

    唐林没有大刀阔斧,而是在细小处加了一些,比如说荫封子嗣,以前是官员想要荫封哪个,朝廷就给封了。

    现在不同了,就算是荫封,那也得有点本事的,科举不行没关系,但是要在法、算、农、工……里面选一门考试。

    考出了,直接去相关部门,从最低官员做起,朝廷不养闲人了。

    对于这事,所有官员都极为支持,没办法,谁家都有几个不成器的心肝肉,本来想着有个荫封混吃等死,没想到唐尚书居然给了一条别的路,这多好啊!

    之后唐林又启用了九寺六监中的一部分,现在的九寺就太常寺、宗正寺、鸿胪寺和大理寺有点存在感,另外几个已经边缘的不能再边缘了。

    其中有部分职权都归了中书省六部,所以里面各个都是闲职。

    六监中,国子监没设,都水监已经成为了工部的一个司,其余几个一点存在感都没有。

    唐林的启用不是原样重启的,只是用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将里面的职权都换了。

    卫尉寺改为卫尉院,收集史上的大小战役,还有宁朝参与过的战役,进行分析、归类,并保存所有的兵书,是兵家之地。

    改司农寺为司农院,职权不变,专研农事,并将有用的、能提高收成的方法记录下来,总结好后发往全国,是农家之地。

    光禄寺和将作监的职权相似,都是祭祀之用。

    唐林思虑再三,光禄寺不变,将作监和军器监并行,成为各式工匠研发之地。

    将作院研发百姓生活之物,军器院则是研发武器,车船这样的,两监皆可研发,并且互通有无,是墨家之地。

    承天监便承天院,职责不变依然是观天象、定年历等,不过多了天文学士。

    太仆寺从之前的管车马,变成了研修律法的律书院,成为法家之地。

    最后还有算学、医学两样,找不到地的,唐林直接额外开了一个机构,为算术院。

    这七个院,是大宁学术的开篇,唐林相信日后定然会有其它院出现。

    这一改,可是说是要完全打破儒家现在的局面,重现百家争鸣之时。

    朝臣肯吗?自然不肯。

    可是他们不肯有用吗?世家都斗了这么久了,唐林依然不倒。

    现在他们再闹也没办法,而且虽然朝臣们都是儒家的,但是私底下偏向其它家的不少,不然以前的那些律法学士从何而来?

    无法阻止,那就加入,儒家必须也得有一个院子,还有书画之类的也要有。

    儒家是一定得有的,这是唐林考虑不周。

    但是书画什么的,翰林御书院、翰林国画院、翰林医官院等等这些是什么?

    因为每个院所需不同,朝廷稍微整合了一下,根据需要划分地块,像司农院,肯定得有大块农田;君器院和将作院也各有需求,用了半年时间,工部将各个院修建完毕。

    朝廷发布招贤文书,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要,是要接受考验的,当然各院考验不同,每五年一次,朝廷给钱,他们出成果。

    诸子百家虽然没落,但是后人依然存在,外加有些是本来就有兴趣的。

    特别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研究这些被称为奇淫巧技的东西,如今也算有了努力的目标。

    听到朝廷开设了各个学术院后,百家闻风而动,辨别事情的真伪,在发现来真的后,纷纷出山,投入各个学术院中。

    朝廷给银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事后还能让百姓收益,何乐而不为?

    承昭八年,唐王氏因为年岁过大,离开了人世,去时唐明等儿孙陪在她身侧,走时很安详。

    同年林老爷子也去世了,唐林和林伊娘是孙女和孙女婿,身为外嫁女不需要守孝的,但是唐林和伊娘还是在家守了足孝。

    就算后面唐林需要处理政事,可从不参加宴会,家里的吃食还是素的。

    这些年,叶楚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不过因为记挂着唐林这个不省心的弟子。

    这几年认真听从郭医官副使的嘱咐,按时进补,虽然有些老年病,但还算硬朗。

    这几年朝廷换血,像吴尚书等一批老臣因为太过年迈,不得不致仕,下面的官员上任,慢慢地唐林成为资历最老的那个了。

    在承昭十年的时候,唐林升为正一品太傅,这个是加官,一般来说只是虚职,但是唐林不同,他真的是承昭帝的老师。

    本来纪宇泽是想给老师爵位的,但是唐林拒绝了。

    爵位虽然荣耀,但是没什么用处,而且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勋贵这一层身份,虽然好,但也为其所缚。

    这几年唐林是执宰,是大宁的宰相,有官员想要挑拨君臣关系,却被承昭帝训斥,所以唐林和承昭帝是出了名的君圣臣贤。

    这是因为君臣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纪宇泽也相信自己的老师,而且他也知道老师的志向,自然不会起猜忌之心。

    小满和唐林一样选择走仕途,他知道父亲现在在风口浪尖之上,等父亲走后,唐家可能会陷入险境,所以他一定要好好读书,专心科举。

    所以唐博济很认真,和父亲一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举人,在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虽然没有一甲,但也是二甲头名。

    现在带着妻子去了外地就任,已经生了一个女儿,也就是说,唐林现在是祖父辈的了!

    小早不喜欢为官,他随了伊娘喜欢诗词,不过因为家里的情况,还是努力读书,打算考中进士后,进入国子院,边整理儒家典籍,边吟诗作对。

    为了改革盐政,唐林先是让沿海诸县建造盐滩,进行晒盐,只有先出一个成果,才能进行下一步。

    而最先尝试建造盐滩是在唐林最熟悉的临海县细沙村。

    那个地方以前唐林考察过多次,是最适合建造盐滩的,所以直接派心腹官员前往细沙村尝试晒盐。

    官员自然不能以建造盐场的名义前往,而是以视察沿海、改善沙田的名义去的,如此,他建造盐滩也不突兀。

    在那官员成功晒出粗盐后,将最好的方法记录下来,交给承昭帝。

    有了具体方法后,唐林才将写好的奏章递交上去,并当朝奏对,就算是执宰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走。

    奏章先是说百姓无盐可吃之事,然后述说官盐的现状,着重在盐价上面。

    至于胥吏,自从有了吏试后,倒是很少有胥吏敢随意哄抬盐价,可就算是这样盐价依然高昂,而且品质不好。

    之后就说是制盐方法的问题,现在的制盐方法是海水煮盐,费柴又费时,还有的是井矿盐和湖盐,都是用的煎煮之法,所以沿海有些一村的人尽是煮盐之人。

    如此引出晒盐之法后,唐林又写了盐政的改革,先在沿海寻找适合晒盐的地方,建立盐场,由朝廷雇人晒盐。随后根据各地所需,官兵运送食盐,全国统一售价。

    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比较偏僻,官府很难过去,所以唐林并没有斩尽杀绝。

    反而是让户部制做小额盐引,商人可以不用户籍,只用盐引前往官府盐铺提取食盐,前往别去贩卖。

    大宗的也有,只是这大宗的只能前往盐场提货,而且如果他们想要赚到钱,除了偏远地方其他地方只能比官府的还要便宜才行。

    官府定的价格定然比盐引要贵,盐场也就费些人力,但海水晒盐,连柴火都不用,那几乎就是无本生意。

    所以盐引上每斤盐的价格比衙门的价格要低几成,如果低价贩卖,盐商还是有的赚的。

    如此一来,盐价就可以快速降下来,如果市面上出现私盐,那些商人也会去打压,朝廷不用特意去做什么,便能得到大量的银钱。

    “陛下,此举利国利民,臣等认为可以一试。”礼部尚书说道,他知道官家的心思,所以直接附和。

    范任看着唐林,想起这些年官员的调派,发现有参与私盐的世家尽皆没有子弟在朝堂,这才明白,唐兼之布了一个多大的局。

    可明白过来又如何呢?他不可能为那些损公肥私的世家出头,于是,他站起来说道:“臣赞同。”

    随后,卢尚书也表态赞同。

    刚刚想要出言反驳的官员,看到范侍郎和卢尚书也同意这件事,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现在的世家,在高位上的也就这么两个,他们两个都同意了,其余人不同意,也没用。

    承昭帝听着朝臣们同意的声音,心中松了一口气,他和老师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随后一群重臣去了政事堂,虽然已经初步同意了,但是到底如何操作还是要再商议过的,比如那个盐引要如何给,盐引的数量等等。

    这里唐林没有再出主意,只会稍微引导下,改革吏治、盐政是他的抱负。

    这几年他连生病都不敢生,就为了这一天,之后的事情,他只需要确保改革能顺利实施就好,不需要再争。

    该功成身退的时候,就该退下来。

    盐政的改革很迅速,就算那些贩卖私盐的世家知道了,也无力改变,不过有些嗅觉灵敏的直接改变身份,成为正经商户,打算购买盐引。

    承昭十六年,宁朝的百姓们发现官盐居然降价了,每个人议论纷纷,在知道有了新的制盐之法,以后盐价不会这么贵后,更是欢声雷动!!

    唐林下衙,在马车里,听到百姓的议论声、欢笑声,唐林心中宽慰。

    支持他这样走下去的,提醒他不忘初心的,就是这些百姓,临海县的百姓、永兴府的百姓、大宁的百姓!

    郭医官副使已经回到了翰林医官院,内侍也走了一批,不过还是留下了一部分,以防世家反噬。

    虽然这几年都没什么事了,但还是要小心点。

    唐府恢复了平静,叶楚山看着弟子回来,颇为高兴,他成功了,而且毫发无损。

    结果在那天夜里,唐林就发起了高热,郭姜连夜赶来,这几年来唐林的身体一直都是他在看顾的,他自然清楚唐林的身体状况。

    这几年唐林殚精竭虑,费尽了心思,什么病一有苗头,就给压了下去,如今这般他早有预料。

    所以去年盐政实施后,他还是日日来唐府,却发现唐林跟没事人一样。

    哪知道今天就爆发了!

    一群人忙活了一夜,总算勉强控制住了,但是唐林的身体得细细调养,每个一年半载是养不回来的,甚至就算养回来,身体也会变得虚弱些。

    承昭帝收到消息后,连忙让老师好好修养,他也没想到老师的身体竟然如此严重。

    唐林清醒后,打算就此致仕,他也快五十岁了,现在身体也吃不消了。

    而且他的权利太大,没有了共同目标,恐怕会成为官家的眼中钉,还不如急流勇退地好。

    承昭帝自然舍不得,但心中隐隐松了口气,坐上这个位置后,他才知道什么叫高处不胜寒。

    这么多年来,也就老师还能如常待他,但老师的权利极大、也极得民心,有的时候他还是会出现一丝担忧。

    不过虽然不再担任同平章事之职,但是太师的官职还是在的。

    而且等唐林好后,还是经常进入政事堂议事,此外,还有太学诸事,承昭帝也托给唐林了。

    唐林退下后,自然有别人顶上,一些世家本想要最后一击,结果却发现,唐林地方看守的依然严密,根本无从下手,只能作罢!

    之后唐林就在家陪父母妻儿、还有老师,生活安逸,身体好了一些。

    他们夫妻两个还将以前所做的诗词给整理成册,开了家作坊,印刷成精美的诗词集,里面有唐林的也有伊娘的。

    诗词集上署上了夫妻之名,唐林和林伊娘,不是唐林氏,只是林伊娘!

    也是这本诗词还有遗留下来的画册,都证明了唐林和林伊娘的感情。

    过了半年叶楚山支撑不住了,他的年事已高,能到撑到现在已经不错了!

    陪老师走过最后一段路程后,唐林还有他的师兄们送老师出殡下葬,董晟打头。

    之后的几年唐林送走了父母,到最后,他的身体也垮了下来,这几十年的殚精竭血到底弄垮了他的身体。

    林伊娘面上如常,给唐林煎药,陪唐林散步,但暗地里已经哭了好几场。

    小满和小早也日日陪着,就怕一个没注意,父亲就此睡了过去。

    “婉婉不要伤心,为夫这一辈子,够了!”唐林摸了摸伊娘的脸颊,笑着说。

    “你当初可是说好的,要陪我这一辈,难不成,你现在就要丢下我走了?”林伊娘的眼泪止不住了。

    “是为夫的不是,现在想来,我总是在处理公务,直到致仕后,才有了时间陪你们……”

    “兼之,没有哪个人比你做的更好了,能和兼之一起,是我最开心的事!”

    “婉婉,对不起!小满、小早,你们过来。”唐林叫两个儿子。

    “唐家从我兴起,但我从不祈求唐家永远兴旺,也不想建立宗祠,约束后人。”

    “你们都已踏入官场,我最后告诫你们一点,不要强制要求子嗣一定要踏入官场,至于高位,一代有一人足矣,不要太多,容易招祸事。”

    “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百姓,要做实事!”

    说完这些,唐林终是闭上了眼睛,他这一生,算得上波澜壮阔,从幼时求学到万民称赞,终究没有白来来此世一遭!

    唐林的后事及其甚大,君王亲至,百官相送,万民祭奠,一路上浩浩荡荡的人群围堵在路边,哭声络绎不绝,这大宁,谁人不知唐公!

    不过唐林的谥号出现了争议,承昭帝想要给老师“文正”二字作为谥号,这是文臣最想要的谥号,老师也担得这个谥号。

    但是部分官员认为唐太傅功绩卓著,柔德安众,想将“文正”改为“文靖”。

    但此事,承昭帝偏要一意孤行,朝臣无法,便定下了“文正”。

    八年过去,承昭帝也成为了一个老者,他带着人来到老师的墓地,这是一座夫妻墓。

    他让周围人退下,自己独自坐在墓边。

    对着老师自言自语,说着如今的朝堂局势,说着他的孩子。

    “老师,十年了,如今的大宁更好了,路上乞儿甚少,其余诸国皆自称为臣,不负那国富民强、海晏河清八字!”

    陪着老师说了些话,承昭帝下山,这么多年,他该有些决断了,为君者,心中要有百姓。

    恍惚间,承昭帝似乎回到了思文殿,老师在位置上,祖父和父亲在殿后张望……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大家这几个月的陪伴,《科举之路》到这里就结束了,阿呆不写番外,我们林子多么厉害,所有人都知道,后世肯定是崇拜者甚多啊!所以就不写了!!(主要写来写去也就那些,跟其他科举文都差不多,还不如不写。)

    至于其他人的,不想写,我们林子是唯一主角,不想写其他人的!

    完结后,文不会大修,最多是错字什么的修改一下!!

    大家,再见了!!

    (预收的话,大家可以点作者专栏看,也是男主视觉的,不过不是科举了!)

    以后阿呆可能会写武将、谋士、帝王、造反等等路线,但科举路线,只有林子,我们林子就是唯一!

    感谢在2021-08-21 21:08:33~2021-08-22 23:20:3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無糖薄荷 72瓶;不爱吃鱼的猫 50瓶;hehe 10瓶;洋洋 5瓶;爱吃肉肉、cream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