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大丈夫 > 第188章 欲迁太学

第188章 欲迁太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翌日,以秦宜禄为首的一行朝廷官员浩浩荡荡的带着车马和仪仗队到了颍川郡的阳翟县。

    打有了东汉以来,颍川便一直是天下文风所在,此地也真可谓是人杰地灵,世族林立,百年来无数在青史之中留下名姓的人中龙凤,都是出自于此。

    但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奇的,因为当年刘秀起兵的时候手下班底中有一半人都是颍川人和南阳人,而南阳的那些大多是他起于微末之时的玩伴,本身学术水平有限,在刘秀退功臣事件之后就放弃了朝堂之上,专心当起了侯爵,以至于南阳之地多勋贵,颍川之地多世家而已。

    当然,这个多指的也是这颍川和南阳之间的对比,南阳的世家比其他的地方还是多得多的,同理,颍川的勋贵也一样是比旁的地方多得多,东汉一百多个郡,其精华却一直始终在这两个地方,哪怕是洛阳所在的河南都比不上。

    而颍川的精华在于其治所阳翟,阳翟的精华,自然便是传说中的颍川书院了,而这位颍川书院的院长,便是秦宜禄不惜如此兴师动众的远道而来的目的所在了。

    远远的,这颍川书院便已是中门洞开,为首一老者身穿一身细麻织造的素袍在门口恭恭敬敬相迎。

    “草民见过卫将军、上将军、马独坐、袁虎贲,当真是蓬荜生辉。”

    秦宜禄微微转过头,问同车而行的马日磾道:“是他么。”

    “是。”

    然后秦宜禄马上就特别热情的下了马车,紧紧地抓住了老者的手道:“慈明先生硕儒之名海内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今日得见慈明先生,当是吾之荣幸才是,这便是闻名天下的颍川书院么?当真是……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私学罢了,不过是几间瓦房,当不得天下闻名四字。”

    说着,这荀爽还忍不住拈须而笑,显然是对于这所书院也是洋洋得意的很的。

    事实上汉朝所谓的书院与后世人理解中的书院差别是很大的(甚至书院这个名字可能也是后人臆想),东汉流行的是家学,讲究的是家学传承,学了我们家的本事你就是我们家的人,这也是门生故吏的由来,也是各大世家的真正根基所在。

    颍川书院却是初步打破了这个常规,当然,其实也是类似于学术俱乐部的性质,由颍川荀氏牵头,将颍川的各大世家都聚拢到一块,打破门户之见,共同探讨经义,同时还各派大儒讲学,让各家弟子都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共同学习进步之余也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同窗之情。

    抛开学术进步不提,此一举却是已隐隐的将整个颍川变成了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大联盟,同进同退,政治影响力早已经是非同小可,而这个联盟的魁首,自然便是这颍川书院的发起人,颍川荀氏了。

    否则,凭什么荀彧他还没出道就先混了个王佐之才的美名,而没什么人敢去反驳他呢?不否认荀彧本人确实有才,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在于他的身份背景的,收复一个荀彧,就相当于是收复了整个颍川派的年轻一辈啊!

    当然这也不代表所有的颍川人都是荀家门生,其实类似于大家都认了荀氏当大哥而已,而不同于传统门生关系,类似于认了当干爹。

    其实颍川派崛起之后全国各地争相效仿的人也确实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荆州派搞出来的什么水镜先生,不过实话实说,东施效颦之辈而已,如果不是那批学生中出了个诸葛亮,那也就是个笑话。

    其实那批世子之中硬捧的是庞统来着,但根本没捧起来,庞统对荆州世子也根本谈不上什么统治力。

    颍川书院的影响力自不必说,况且这里也确实称得上是人才济济,历史上三国鼎立,曹魏的文官系统中几乎一半以上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如果秦宜禄能够得到这位荀爽,以及他身后整个颍川学院的支持……那是不可能的,想啥美事儿呢。

    那么既然这些这些颍川派注定无法为自己所用,影响力还这么大,那……还跟他们客气个鸡毛?

    所以秦宜禄也就表面跟这荀爽客气客气,几乎是刚一进屋,待客酒都还没有上桌,秦宜禄便单刀直入地说起了正事道:

    “慈明先生乃世所共知的大德之人,按下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天下纷扰,正需要您这样的人,深入朝中,以做楷模啊,吾此次前来,所为的第一件事,便是代太后来问问慈明先生的意思,可愿为天下苍生,躬身入局,接受朝廷的公车征辟呢?”

    荀爽一愣,随即道:“在下不过是乡野之人,闲云野鹤之辈,只会做做学问,并无治理天下之能,朝廷若是愿意取仕,颍川郡中自是不乏人才,何必征辟我这个土都埋了半截的老头子呢?”

    秦宜禄闻言也是感叹:“是啊是啊,要不怎么说,有时候不愿意跟你们这些清流名士去打交道呢,就好像做官是一件非常低端的事情,会脏了你们的手一样。”

    “以前,你们说阉宦当道,不屑为伍,倒是也勉强有那么几分歪理,毕竟宦官是什么东西大家都懂,给宦官做事,那是真的有可能去脏了你们的手的,可现在宦官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伏诛,太后贤明,自然也不会如先帝一般是非不分,还躲避征辟,为啥?当我大汉的官员,委屈你了?非是我存心找茬,实在是不懂,不解,不明啊,还希望慈明先生,能够为我答疑解惑啊。”

    说着,却是随手拿起自己的佩剑,带着剑鞘似有意若无意的,重重往身侧一顿,发出呛得一声声响。

    原本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荀爽闻言一怔,脸色就仿佛一张照片一样的给定住了。

    来找麻烦的?

    事实上荀爽不想出来做事,当然不可能是为了不想脏手,当年或许确实是,但其实随着黄巾起义爆发,党锢之祸解除,颍川士人就已经大规模的重新进入朝堂了,刘宏死了之后党人势力再上层楼,哪还有因为脏手不做的道理。

    他不想出来,纯粹是因为他已经老了,五十多,奔六十了,这个岁数在现代或许还好,但是在古时候那真的是地地道道的老夫了,这个岁数还出什么仕?

    他是自桓帝时就已经归隐了的人,一晃三四十年都过去了,三四十年没沾过官场,他的名气虽然还在,但其实政务能力早就不行了,说句最最实在的话,当前官场上的绝大多数官员他压根就都不认识,这要怎么办事?万一把事情给半砸了,岂不是恶了自己的一世贤名?

    他要出仕,起步就肯定是两千石以上,甚至两千石的官员也根本都配不上他的名气,如原本历史上那般,董卓强行征辟这荀爽的时候几乎是一路快马加鞭,走个手续的功夫只用了几个月就将他从白身硬提拔到了司空这样的位置。

    可站得高固然看得远,但摔得也疼啊,一个四十年远离官场的人,突然给摁到当朝三公的位置,放眼望去无论是同僚还是手下,绝大多数都不认识也不了解,这特么是好事儿?他又不稀罕区区一个三公,何苦来哉?

    相比之下,同样的政治资源,自然是让荀家的年轻一代出仕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荀彧、荀悦、荀谌、荀攸,这都有孝廉的出身,稍微安排一番就都能坐在要害位置上,不出十年甚至五年,他们荀家就可以增加至少四位两千石,而他这个老东西,则可以继续留在颍川,借自己的资历和名气继续维持颍川书院,利用自己在学术上的地位,让荀家继续坐稳颍川派大哥大的位置,同时为他们荀家的这几位麒麟儿、千里驹去保驾护航。

    不是没想过秦宜禄会对付他们,但在他们想来这秦宜禄到底也是个文化人,又不是真正什么都不懂的武夫,那满江红,宦官论写的连他都自叹不如,更别说还有编撰左传,重编春秋之功了,就算是找麻烦,他们这是个学院,学派,按说也应该跟他们辩经才对啊?

    总得讲究点风度吧?

    哪料到这秦宜禄一上门,居然摆出了这般一副边鄙武夫的姿态,看这样,分明是打算跟他们来硬的啊!

    好一会儿,才不无几分尴尬地道:“卫将军真是误会了,老朽非是不愿,实是不能也,人老了,实不相瞒,自从前年开始,我这眼睛也愈发的浑浊,不太看得清东西了,天下纷扰,吾自然也是忧心忡忡,然而人老,心也老,更实是不敢担系此天下重任。”

    “卫将军为国举贤,吾家中倒是有一侄子,自幼聪颖,才思敏捷,学识亦是不弱于人,当可为卫将军、为朝廷所用,老夫留在此地发挥一些余热,为国家为朝廷多培养一些人才,岂不是更好么?”

    秦宜禄闻言笑着道:“却不知,慈明先生所荐之人,可是人称‘王佐之才’的荀彧,荀文若?”

    “正是。”

    秦宜禄闻言放声大笑道:“哈哈哈哈哈,好好好,既然慈明先生愿意举荐,那一会儿,我就将文若带走了,不过文若的事,咱们不妨稍后再说,慈明先生您,朝廷却是一定要的,也怪我刚才没讲清楚,不止是慈明先生您一人,整个颍川书院,我都要了。”

    “啊?什……这是什么意思?”

    “太后,想要征辟先生为太常,不过您也知道,如今太学凋敝,太后虽想要重振太学,奈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心无力啊,因此我提议,索性将太学迁移至阳翟,与颍川书院合并,从此之后,颍川书院既是太学,太学既是颍川书院,凡是书院中的学生,无不是太学子弟,岂不美哉?”

    “至于先生你说,不通政务之事,我自然也已经替你想到了,既然太学迁移至此,那么太史何不也搬迁过来,开个分院?洛阳离着阳翟又不远,何必都挤在洛阳城?(事实上太学等地方都是在洛阳城外的,洛阳城是很挤的)”

    “我听说蔡邕跟您也是好友不是?便让他也来颍川这边办公,您来监督于他,由您二人共同主导,共修汉史,如何?”

    荀爽闻言,下巴都快要砸到脚面上了,一时间,居然整个人都懵了。

    太常,乃是九卿之一,名义上是负责祭拜天地的,名义上地位十分尊崇,有些时候甚至可以代表天子去进行祭祀,地位为九卿之首。

    当然,名义上么,他手下官员大多也都是跟祭祀有关的,像是什么扫墓啊之类的,没什么实权,不过却也有两个官职尤为要害,一个是太学令,一个是太史令。

    太学令顾名思义就是管太学的,谁家孩子想上太学都得由太常卿亲自面试,教育工作么,这玩意在哪朝哪代都是很牛的,哪个家长也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到了东汉末年太学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其风头已经远远被近在咫尺的颍川书院所抢夺,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再说现在秦宜禄不是说还要把太学给迁颍川来么。

    太史令就是司马迁曾经干过的那个官职,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历史的,这当官的人啊,尤其是当大官的人,谁不想青史留名,谁不想这史书能给自己美化一点,尤其是现在朝廷正在编修东汉观记,也就是汉史,主修之人就是蔡邕。

    事实上历史上的蔡邕也是因此而死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同情董卓,就是因为王允想要看他修的东观汉记蔡邕不让看,想都不用想这蔡邕肯定是没写王允的好话,所以王允才不惜冒天下大不为直接把他给杀了。

    这东西是身后名啊!

    一手握着你孩子的教育,一手握着你自己的身后名,这个太常这个官职权力确实是不大,甚至几乎一点没有,但哪个朝廷大佬见了他敢不客客气气的?

    这个官职,也确实是太适合这个荀爽了,把他的借口给堵得死死的。

    然而太学,迁颍川!?

    这个秦宜禄,如此的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的么?袁隗和袁绍能同意?

    “对了,公路兄家学渊源,尤其精通易之一道,吾打算让你来担任太学令,不知公路兄意下如何?”

    袁术一愣,这事儿秦宜禄可是一丝一毫的气儿都没跟他通过啊。

    然而到底是青史留名的人物,眼珠子一转,就意识到这将是自己压制袁绍的千载难逢之良机,立刻站起来抱拳道:“固所愿,不敢请尔。”

    “那行,那这个事儿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太学迁过来之后,规模也要扩大一些,古文要教,今文也不能不授,我与杨公有约,过一段时间,杨公便会搬出洛阳,来你这颍川书院讲学,有空的时候我也会亲自过来讲解左传,慈明新生,你不会不欢迎吧?”

    说着,秦宜禄的一只手有意无意的又将佩剑放在了膝上把玩了起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