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长安不见月 > 第144章 水寒风似刀,三

第144章 水寒风似刀,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瑁噗嗤一笑。

    “娘子貌比天仙, 可谓春风过处寸草不生,天下的男子莫不是裙下之臣,从未受过这般冷眼忽视, 着实是委屈了。”

    “亏你还笑得出来。方才我在外头听着, 圣人那口气,竟似疑了公主。你与圣人不贴心, 这程子连公主都有过错了。”

    “他不喜欢你我才好。”

    李瑁自来是这副态度,莫说学的圆融点, 便是少说几句怪话都难。杨玉与他做了大半年夫妻, 知道旁的都好, 独这一样明哲保身, 他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的。

    杨玉其实好奇圣人究竟是何等样人,可是听李瑁讥诮的口气, 便知道眼下不能提, 遂缓和了语调。

    “好好的宴席,这便搅和了。”

    李瑁冷冷一笑,顺手在她脸颊上抹了一把。

    “横竖人家唱大戏,咱们看着就是了。”

    王洛卿跟在大队人马后头挪步出殿, 很是不死心。为这趟混进来, 他花了二三十贯钱,却连正经话都没与人说上两句, 就散了。

    他摇头叹气, 猛瞧见七八步外,寿王夫妻一坐一站, 咬着耳朵说话,影影绰绰姿势很亲密。

    早听说寿王妃艳冠群芳,他操持选秀事宜近十年, 鉴赏美人自有标准,闻言心痒,很想亲自品鉴一番,却苦于没有机会。

    因得罪了惠妃,开元二十四年才过完上巳节没两天,王洛卿就被免了内侍省职务,打发到洛阳守宫门。好容易惠妃没了,他拐弯抹角寻到韦九郎门路,挂住个内酒坊名头回到长安,方才光顾着打听圣人动向,还未来得及打量寿王妃。

    寿王妃背对王洛卿,披一件飘逸的赤红地洒金绉纱外袍,里外两层,里头白纱绣着折枝花,外头薄薄单色,形成花月朦胧的效果。袍子宽身大袖,未系腰带,隐隐露出一线浓郁丰翠的绿色裙角。光线太黯淡,细节看不清,就觉得这小娘作风十分洒脱大胆。

    王洛卿勾着眼看。

    寿王妃恰被寿王逗得掩口大笑,昂着头略微侧过。

    傍晚澄澈的墨色里,陡然亮出半张精致白皙的侧颜,像戏台上主角亮相,一连串密集的鼓点,一个戛然而止的定格。由额头至鼻尖至唇角至下颌,这笔熟极而流的线条似利刃,挑开了王洛卿早已不抱希望的一个秘密。

    王洛卿顿时惊得呆住了,半张着嘴回了半天神,才恍然大悟,继而捏起拳头愤恨地重重锤向廊柱,破口大骂。

    “果儿这个小兔崽子!竟敢在我面前弄鬼!却是害的我好苦!”

    他虽然落魄,身边还有忠心耿耿的儿子,忙双手捧住王洛卿红肿的右拳吹气。

    “干爹怎的又想起那个杀千刀的?上回打也打了,罚也罚了,后头听说惠妃把他也撵出去了,如今不知在哪个旮沓发霉,不定活不活着,干爹何必跟他动气。”

    “他死了活该!烂肠子的东西,生生把我断送在这里!”

    王洛卿气得一把甩开‘爱子’。

    两人动静闹的大,寿王妃听见了,在风里招摇的一回身。

    长安八水环绕,气候湿润多雨,春长冬短,温暖宜人,才二月里已有了早春气象。倘若不下雨,或早或晚,总有薄雾浓云起落。

    从王洛卿的角度看过去,杨玉明艳照人的面孔霸道地破云而出,鲜红起伏的身子却沉甸甸坠在虚空里,有杳然姿态。

    前后不过一年的功夫,这小娼妇竟就脱胎换骨了!

    他气得大声咳嗽,生怕引人注目,脚底飞快,遥遥听见风里传来寿王的声音。

    “诶?那不是花鸟使那个王郎官,他怎的回来了?”

    王洛卿惊得脑后生风,便没听见杨玉后头狐疑的问话。

    “莫不是圣人……”

    “……若有,也是人之常情。我听咸宜说从前丽妃娘娘刚去,圣人也就难过了小半个月功夫,继续胡天胡地。”

    李瑁讪讪地笑。

    “那时我小,背过‘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觉得圣人所为无可厚非,如今却觉得他凉薄。你说,世上谁指望皇帝情根深种,独对一人呢?可是就略等等,歇几个月也不成吗?”

    杨玉听了,心底颇触动,嘴上只道,“人坐在那个位置上,恐怕不同。”

    李瑁嗤了一声,十分不屑。

    “有什么不同,不过是我大伯看不上的东西他当个宝,抢来抢去,不顾体面。”

    龙池殿偏殿。

    五儿捧着密密麻麻的册子念了半晌,口也干了舌头也麻了,圣人跟前别指望喝水,只得边翻篇儿边砸着嘴继续。

    “裴太师府,二月二十七,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遣扈从杜有涯登门送礼,礼单计有青玉大如意一对,金花狮子瓶六个、银凿镂铁锁十二个、帖白檀香床一对、绿白平细背席十二领、宝鸡袍一副、龙须夹帖一帖、八斗金渡银酒瓮六个……”

    李隆基倚在大蟒妆花红绣枕上,半闭着眼,因絮絮叨叨听了许久,渐渐有些乏了。掐丝珐琅西番莲纹香炉里的青烟四散开来,充盈各处,把李隆基英俊持重的样貌染上些悠然神态。

    三位躬身站着伺候的宰相神色就远不如他那么自在,尤其是杨慎矜,简直快控制不住脸上的肌肉痉挛了。

    他今日才恍然大悟。

    原来,举凡各王府、公主府,裴家、韦家、杨家等高门府邸里,都藏着圣人布下的暗桩。譬如郯王每日何时起身,见过谁,说了什么,新买的斗鸡战力几何,甚至于郯王妃胳膊上又添了新伤,圣人无不了如指掌。

    这些个密事,就都掌握在时常跟着高力士出入的那个看起来笨笨拙拙的小内侍五儿手里。

    杨慎矜极之后怕。

    圣人这哪里是‘共商大事’,分明是借机敲打。

    幸亏他生性谨慎,又牢牢记住阿耶杨崇礼留下的遗训‘万万不可有歪心思对着圣人,一丝一毫也不行’,所以始终不肯与太夫人走近。就听方才五儿的汇报,抱病久不见人的杨太夫人分明是托辞躲赖,甚至对圣人怀有怨怼之意。

    有这样的亲戚拖后腿,他这条左相之路可难走的很!

    李隆基洋洋得意觑着杨慎矜变幻不定的神色,看够了,转而审视裴耀卿。

    ‘营私结党’四个字是现成的大帽子,只要他想,随时可以往这两个人头上扣。正因为此,他们断断不敢轻易表露立场。

    李林甫的空间就比较大。

    自从奉旨看望了一回郯王,李林甫就不大登裴太师夫人的门庭了。众所周知,如今的裴太师府简直就是咸宜的会客厅。很有些不知死活的地方官员寻上门去勾勾搭搭,咸宜倒也聪明,准话一句没有,云山雾罩的空话说出许多。

    争权夺利之事,向来没有迂回的,双方摆明车马,阵前喊话好几遍,才能分清虚实。李隆基当众教训了咸宜,她如果立时做个缩头乌龟,此事便再无下文。

    想到此节,李隆基倒是有些欣赏女儿脖子够硬。

    ——有半分从前太平公主在时的样子,不愧是我李家的女郎。

    “如今储位空悬,国祚不稳。朕忧心的日日不得安枕,今日请三位宰相来,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李隆基做了个平平无奇的开场白,自觉不够戏剧性,一时兴起又加一句。

    “相爷临走时对朕说了些肺腑之言,朕听着很有道理,不知道几位从前可与相爷商议过此事啊?”

    张九龄从殿上被贬,当场撵出京城,且他走时刚巧就发生了‘三庶人惨案’,他哪有机会与圣人依依惜别?

    裴耀卿满心狐疑,可他做惯了闷葫芦,不声不响朝杨慎矜脸上看。

    杨慎矜连忙撇清。

    “臣,臣与张郎官无甚深交,且他属意于废太子,此节不提也罢。”

    见他完全会错了意,李隆基颇感无聊,又看李林甫,却见他白皙如玉的面孔上浮起一丝兴奋的潮红,便咦了声。

    “哥奴有话说?”

    李林甫朗朗道,“圣人!臣仰慕张郎官才学多年,只是同朝为官,不宜太过亲近,以免被人疑心结党依附。那日张郎官被贬,紧跟着废太子闯上大殿,过后,圣人召臣等三人在此地奏对。”

    李隆基望了眼他倜傥英朗的姿态,笑道,“是啊,如何呢?”

    “后头趁着城门未关,臣便快马追出城去,在半道儿上追上了张郎官。”

    好一张巧嘴,李隆基大感得趣,悠悠一莞尔。

    “世人如果知道哥奴从前在殿上所为,恐怕都以为哥奴不赞同相爷的意见,却不知哥奴是一片公心,白背了空名儿啊。”

    李林甫沉稳地叉手行了一礼。

    “那又如何?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臣在朝,有当行之事;在野,亦可从己之心。”

    “哥奴高义。”李隆基简短的赞叹了一声。

    “臣当不起圣人夸赞。”李林甫晃着头推拒。

    “诶,从前相爷便是个谦逊寡言,只会实干的,今日哥奴也如此。朕的江山可不全靠诸位扶持才能坐稳的吗?”

    他们你来我往说的热闹,裴耀卿只是含笑听着,手里盘弄着腕子上挂的十八子佛珠,间或抬起眼来望望神色深沉的李隆基。

    杨慎矜敛着神品度半日,忍不住插口问。

    “李相说了半天,臣还是没听明白,张郎官究竟与李相说了什么?”

    “张郎官操持国事多年,与几位亲王相熟,甚至亲手教导过废太子的文章,很是了解他们的性情。因此,臣问张郎官‘废太子已无再立之机,接下来臣当如何呢?’”

    李林甫不紧不慢地。

    ——如何呢?

    三个人的视线不约而同汇聚在李林甫脸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