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长安不见月 > 第377章 江流天地外,一

第377章 江流天地外,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最懊热的日子一天天过去, 长安时有大火,灭了又燃,官道多日没有流民经过, 下了场瓢泼大雨, 杨玉天没亮就溜出门,回来时带了把金丝桃插进幽蓝琉璃瓶里,搁在窗边。

    来自长安的最后一个消息是,安禄山不仅没有把大本营迁到长安, 还召回了孙孝哲和重伤亟待休养的安庆绪,改派张通儒、田乾真驻守。

    两批人马交接的空白期, 京兆尹崔光远就地处决了一批趁火打劫的市井宵小,位于太常寺的国库和位于兴庆宫的皇帝私库都毫无损失,如今张通儒等人日日为瓜分珍宝吵架斗殴, 无暇出城扫荡, 更别提追击圣人。

    至于安禄山,对财宝毫无兴趣,只不断派遣亲卫前来, 像蚂蚁搬家那样,源源不断地把梨园的乐工、乐器、舞衣舞鞋,乃至会跳舞的牛、马、大象千里迢迢运回范阳。

    “崔光远做做顺水人情也就算了,圣人为何不一把火烧了库房再走?平白便宜贼寇。”

    杜若百思不得其解。

    杨玉立在窗边, 极有耐心地一片片掐断金丝桃柔嫩的绿叶。

    她雪白指尖上蔻丹半退,还带从马嵬坡快马逃走, 提握缰绳磨出的血痕,可是映着明艳清透的花瓣,仍旧是美的不可方物。

    “故意的嘛。”

    杨玉轻轻敲击花瓶。

    “美女醇酒珠宝宴乐最消磨人的心智,你瞧你, 逃难还带花瓶,他还带着我,更何况那些乡巴佬,眼皮子浅,跌进温柔乡就走不动了。”

    等她收拾得差不多,退后看看效果,走到门边提起土陶罐浇水。

    “还是没有卿卿的消息?”

    杜若沉沉摇头。

    “也不知是跑出来了,还是躲在谁家,唉,李玙根本没回长安!”

    “再等等罢,总会有消息的。”

    杜若愁眉苦脸地闷了阵,忽然问。

    “花是桂堂送的?”

    “难得他痴心,知道我白天不敢出门,闷得慌,专程去树林子采的,你瞧,还带着露水。”

    杨玉满面轻佻,见杜若一侧鬓发松松垂在颈侧,顺手替她掠到耳后。

    “上回没工夫问你,你在同罗七年,就没点儿什么?单瞧阿布思,模样儿真真不错,他们那族中男儿可都是他那般健硕,那样高挺的鼻梁,蓝幽幽鬼火似的眼睛?热情起来,很迷人罢?”

    “……又来?”

    杜若眉梢一跳。

    “我倒不是说你这样儿不行,可咱……”

    “得了!”

    杨玉打断她。

    “你意思是我行,你做不出来?你真是没意思。我问你,譬如那晚,李玙杀了我取悦六军,我算不算因你而死?我可是被你送进宫的。还有我那三个姐妹,原本都在世家大族做妾侍,虽然受制于正妻,日子过得不甚爽快,但至少不用年纪轻轻枉死野外啊!她们的冤魂倘若找我哭泣,我就与她抱头痛哭,但是怪到我头上,我定要骂回去!”

    “你当然不是受我所累,但子佩……”

    杜若苦涩地低了头。

    “一来我曾疑心她,这便是我对不起她;二来,我技不如人,被人算计了。”

    杨玉对杜若与何人争斗不感兴趣,却记得初识子佩,她气愤杜若喜新忘旧,交了新朋友就嫌她呆,遂耸了耸肩。

    “你那手帕交凡事都指望你,你还疑心她?她越是钻牛角尖,你越不能犯糊涂,凭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你与她分说,都有余地,其实在她心里,再没一个人比你要紧的……”

    “我最要紧?”

    杜若愣在了当场,半晌举起手掌,呆呆看向掌心那枚已然被磨损得非常陈旧的粉水晶海棠薄片。

    整整七年颠沛流离,使她妩媚而色泽分明的面孔变得浅淡又刚强,即便在盛夏充沛和暖的光线下,都带着明显的戒备。

    杜若不再是个贵妇人了……

    杨玉想,那种因为生活安定而心不满足,一直挑战,一直向上攀爬,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看见生命尽头也完全接受享用的迷人状态,再也没有了。

    “那时与你商量就好了。”杜若声音低哑,带着悔恨。

    “可是事情已经了了,你一直念着又有什么好处?即便她当日未死,今日反正也是要死……”

    杨玉轻轻拂开杜若渴盼的手,却听见她喃喃自语。

    “今日子佩不会死的。我半年前已使人警告裴五郎,请他务必离京,谢天谢地他听进去了,我亲眼看见裴家车队浩浩荡荡,出城入蜀。我放心不下,叫人打听,裴老板可有再娶,几个儿女栽培谁继承家业?”

    杜若的语气低声下气,跟几天前在永王营帐里,吆喝李隆基禅位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

    杨玉微微侧过头,明白了这桩事在杜若心底留下的伤痕多么沉重,更在电光火石间意识到她手上那个样式古怪的首饰到底在遮掩什么。

    “你该不会想给子佩的儿子保驾护航——那孩子才十岁吧?”

    杨玉不耐烦地啧了声,掰起手指数数。

    “裴家又没有皇位,谁会对她儿子下手?我瞧你实在管太宽,我一个,卿卿一个,你姐姐、你外甥女儿,铃兰,星河,杜袁两家三十口,这又添上一个?!你累不累,还是从前照管那个算盘精惯了,现在管不上,你闲得慌?”

    杜若语塞。

    “我丑话说在前头啊,之前由着你摆弄,那是我本就瞧上了圣人,苦于没有门路接近——”

    杨玉扭着腿坐下,令杜若刚好看见她腮边那抹温柔旖旎的粉色。

    “往后那是不可能的,我钓上谁,你别横插一杠子!别说什么为我好,我不会为自己好?你脑子还不如我呢。”

    “你总不会是……你,小你八九岁呢!”

    “关你什么事?”

    杨玉拂袖而去。

    站在门外等待许久的杜桂堂整个头脑炸开,耳朵红通通地差点儿晕过去。

    马嵬坡。

    稀薄阳光穿透彼此交错的树冠,散落在湿淋淋的土地上。

    小圆和柳潭满面泪水,跪在一个才堆拢的新坟前。

    七个吓破了胆的孩童滚在一堆,身上污糟狼藉,瞪着亮晶晶的眼,最小的才两三岁,满身血迹,倒是没伤,抱着小圆的腿呜呜抽泣。

    没有墓碑,柳潭劈开树桩刨出薄板,用匕首刻了一行字:秦国夫人杨瑞、和政郡主子柳景之墓,想了一瞬,划掉秦国夫人,改为,柳澄妻。

    柳潭率众磕头叩拜,念了几句,才要起身,孩子们忽然手挽着手一起大哭,牵头的大声问。

    “二叔,你只管柳家人吗?那崔家人怎么办?裴家人怎么办?裴家妹妹全家都完了,只剩她一个呀!你丢下她,她要被狼吃的。”

    原来七人中只有两个是小圆的孩儿,两个是秦国夫人的夫君与其他妾侍所生,姓柳,还有两个姓崔,一个姓裴。崔家小娘正是李俶正妻崔氏的妹妹,崔氏尸首就在不远处,头颅斩断半边,幸而未曾全断,六郎正在掩埋。

    三家虽然不同姓氏,但因都依附杨家而生,互相视为兄弟姐妹,非常亲密,说话的柳家儿郎在侥幸存活的七人中最大,自诩哥哥,定要为弟妹谋一条生路。

    “崔家姐姐本来不用死的,”

    柳潭的长女柳寒江刚满六岁,倚在小圆肩头哆嗦,嗷地嚎啕大哭起来。

    “她是为我弟弟才跟当兵的闹起来,一句话没说对,忽然就扎了刀子……阿娘,阿娘,舅舅为什么不管她,舅舅不喜欢她也不能不管呀!”

    按照小圆这头算,柳寒江叫李俶舅舅,就应该叫崔氏舅母,可是按照柳潭那头算,崔氏是韩国夫人之女,是她五服之内的表姐。

    柳潭一愣,小圆嘶哑道,“啊,大嫂原来是为了我儿子……”

    红药与卿卿对崔氏都没什么好感,却没想到身为女子,孤立无援的时刻,她会行如此义举,不免想到感佩叹息。

    吴娘子抹着眼泪。

    “崔氏向来不得大郎喜欢,也算她有心,或是不忍幼儿遭难,唉。”遂走去崔氏坟前望了望,依依与她说话。

    小圆用力搂住裴家幼女。

    “过去十年,长安谁没巴结过杨家?如今杨家倒了,别人翻脸不认,甚至踏只脚上去,咱们却不必。柳郎,你说是不是?”

    柳潭迟疑,“……都带走?”

    卿卿道,“马匹不够,我与六哥并骑一匹罢,孩子们怕坐不住,一人抱一个,只能走得慢些了。”

    红药难得也吐了口,“嗯,总不能丢下,万一真有狼……”

    “肯定是有狼。”

    六郎想了想没替崔氏立牌位,摘树叶子擦手。

    “那边有几具尸首被啃过,幸亏咱们来得快,晚两天嫂子没人样儿了。”

    柳寒江心有余悸,瑟瑟拢了拢肩头。

    躲在密林两晚,群狼野狗嗷嗷聚集,争夺抢食,要不是尸身众多,几个小孩子哪能保全至今,再见爷娘?

    “可是阿娘,等追上圣人,那些兵凶巴巴的,听说我们是杨家裙带,定要,定要……斩尽杀绝。”

    柳家儿郎一听,一手一个揽着弟妹,说话都带哭腔。

    “郡主,求郡主指条别的道儿吧……我们,不敢……不敢去追圣人。”

    “不追怎么办?李唐的兵恨你们,叛军更恨!”

    小圆深吸一口气,砰砰用力捶地做了决断。

    “都跟我走,都是和政郡主的养子养女!我倒要看看,谁敢在我眼皮子底下滥杀无辜妇孺!就地睡一晚,明天天亮就出发!”

    当晚卿卿自告奋勇守夜,起头还好,后面犯起困来,不住掐面颊,糊里糊涂没注意六郎何时凑到身边。

    “诶,六哥,怎么?”她一骨碌清醒过来。

    “你知道这是何处吗?”

    “马嵬坡啊,就是阿耶说六军哗变的地方。”卿卿莫名其妙的回答。

    篝火照亮孩子们安睡的眉眼,裴家幼女胖胖的脸蛋上还沾着泪。

    周遭静悄悄的,能听见远方草虫鸣叫,饶是夏夜,风也寒浸浸的,这傻丫头就白晾在风里。

    六郎解下披风搭在卿卿肩头,沉吟片刻才道。

    “这条路往前走二里地,路边白杨林下坡就是马尾村。”

    “——嗯?”

    “就是杜娘子半年前给咱们传信,说她留了退路的那个马尾村。”

    作者有话要说:  和政公主很了不起,秦国夫人得势的时候,她不肯依附杨家,但马嵬坡之后,是她收养杨家遗孤,后来返回长安,一个个安排婚事,这批小孩子后来都过得不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