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长安不见月 > 第399章 何求美人折,二

第399章 何求美人折,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郭子仪话音未落, 已是满座皆惊,韦见素、崔光远等眉目变色,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李俶更是大大不以为然。

    “什么意思?几个芝麻大的小国……呸!国什么?小城而已, 竟敢在李唐与吐蕃、回纥之间首鼠两端,挑拨离间吗?”

    韦见素亦深沉地皱着眉。

    “旁的那些臣不知道,但这个蹄林,十余年前曾献上王女, 请求与宗室联姻,被太上皇一口回绝, 今日竟敢打这等狼心狗肺的主意?反了他了!”

    李玙面上的讶异一闪而过,挥手令诸人肃静。

    “郭将军所言不无道理,没有永恒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忠诚, 防人之心原不可少。不过此时此地,远有叛军虎视眈眈,近有同罗部垂涎觊觎, 这几个部族虽小,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

    他顿了顿,心平气和的求教, “郭将军的意见呢?”

    “臣亦做如此想。”

    “那就请郭将军出面,与诸位国王虚与委蛇一番, 如需朕行何种封赏,或是下何样诏书,郭将军言谈之间皆不必有掣肘之虑,只管自便。”

    “啊, 啊是。”

    郭子仪原本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才能说服李玙,没想到他不仅主动提出方案,还放权放的如此痛快,实在是大出意料之外。

    李玙一双眼扫过来,含笑问。

    “郭将军还有何事禀报?”

    郭子仪的表情顿时像被人往喉咙里塞了个鸡蛋,悻悻道了句‘臣告退’,便匆忙出来。

    外头仆固怀恩等候已久,见他皱着眉,立刻迎上来问。

    “圣人怎么说?不同意将军去谈吗?”

    郭子仪接过亲卫递来的横刀紧紧一握,带着些许防备向寝殿内一瞥。

    年轻的仆固怀恩却未发觉异样。

    “那更好,将军索性报个病,让元帅府去亮相露脸,咱们也好瞧瞧,那个广平王到底有什么本事?”

    郭子仪的注意力被夺回来,骤然望向仆固怀恩。

    “广平王顶多算个良将,屋里那位……”

    他步子迈的又大又快,仆固怀恩不得不小跑着跟上,好奇地问,“谁?韦见素吗?还是房琯?”

    郭子仪才要回答,忽听人喊。

    “急报!”

    斥候飞驰而来,把一件带血的衣襟呈给郭子仪。

    “蹄林国王方才射断了城楼旗杆,箭头贯穿掌旗使胸膛。”

    “这就来送死啦!”

    郭子仪满脸不屑,传令下去。

    “调三百弩兵上城楼,以伏远弩瞄准蹄林,先射国王,次射王子,再射宰相,一箭一个人,射穿头颅重重有赏!”

    斥候匆匆忙忙去了。

    仆固怀恩拍拍锃亮的胸甲,振奋地放出豪言壮语。

    “区区蹄林,不值得将军亲自下场,不如让末将去罢!”

    郭子仪摘下冲天冠,露出头狼般锐利的眼睛。

    “怀恩啊,你这辈子,只想做个将兵拼杀,身先士卒的将领吗?”

    “啊……?”

    仆固怀恩不明所以。

    郭子仪眼望寝殿,只以余光瞥向他。

    仆固怀恩的侧脸带着九姓铁勒特有的深刻,对比唐人五官,直如刀劈斧削,鼻梁挺直,嘴唇微抿,下颌角刚毅分明。

    “世道变了,你呀,多学学屋里那位。”

    屋里那位,此刻也正在烦恼。

    郭子仪走后,房琯立时合上殿门,在韦见素不解的目光中奔回李玙跟前,扑通跪了地。

    “启禀圣人!郭子仪功高盖主,新兵再拿不出成绩,他必要生出妄念!方才他说,契宓、浑、蹄林等国专程来探圣人虚实,其实他自己也在探!”

    “不行!”

    李俶一听,急得踏前两步。

    “本王练兵尚不足三月,其中虽有数千潼关收来的散兵,但更多是原州、庆州、怀远投来的农户。当初潼关兵就是从洛阳市井临时征召,正因为训练不够才大败。这五万人练到如今,也就勘堪能举刀而已!什么□□、骑射,一概不通,贸然上阵,简直就是白白送死!”

    “兵者,诡道也!”

    房琯丁点面子不给皇长子留,眉头一扬,竟硬生生顶了回去。

    “新兵的单兵作战能力自是远远不如朔方军,但两军对垒犹如对弈,兵卒皆是棋子,胜败全看主将如何摆布。广平王饱读兵书,就算没真下过场,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罢?”

    李俶当场就哽住了。

    李儋大怒,提声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兵是我大哥亲自训的,他说不行,自然是不行。”

    房琯哂笑,看都不看李俶一眼。

    “他说不行,是他不行。”

    “……你?!”

    李俶自从得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帽子,就没被人顶撞过,况且房琯的态度根本不是好好商量,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故意挑衅。

    李俶又急又气,扭脸冲着李玙喊起来。

    “圣人!郭子仪确实不可不防——”

    啪地一声,李倓按住了李俶的手臂,微微摇头。

    随即他绕过李俶走到李玙面前,与房琯肩并着肩,面向李玙单膝跪下。

    “新兵训练时间太短,匆忙上阵,难免重蹈潼关覆辙。但凡事不可尽论,儿臣以为,房相所言亦有道理,倘若能出奇制胜,新兵未必绝对落败。不过,如果将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奇兵诡道,就更要小心推敲,严密安排,不能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拍拍脑袋,定下方略。”

    他侧过头,望着房琯。

    “对吧?房相。”

    房琯茫然抬起头,没领会到他的言外之意。

    李倓笃定道,“圣人登基不久,朝廷草创,中枢编制大多空白,譬如兵部尚书一职便还空置。单以资历论,郭将军以武举高第出仕,从军三十余年,临战经验之丰富,对西南、西北藩属国之熟悉,不论在灵武,还是加上在成都扈从太上皇的郎官们,或是再算上身陷长安的文武官员,皆是首屈一指。房相与其担心郭将军功劳太盛,倒不如为朝廷推举些人才,分担重任?”

    房琯眼神微动,似乎想到了什么,李俶、李儋与韦见素等面面相觑,目光都汇聚到了李玙身上。

    李玙清了清嗓子。

    “房相与大郎、三郎所言各有道理,今日事发突然,朕予你们些许时日慢慢想,三日之内,各自来与朕详谈。”

    众人忙躬身面向李玙,缓缓后退,退出寝殿的大门才直起腰板。

    房琯拉着韦见素昂头阔步离去,李俶气得不轻,皱眉问李倓。

    “你方才拦我干什么?郭子仪分明没把圣人放在眼里,乔张做致,诸多推诿,圣人不好意思训斥他,合该我来唱黑脸!”

    李倓徐徐摇头。

    “元帅府与朔方大营已成对立之势,倘若房琯不在,大哥自当为圣人多敲边鼓。可是房琯在,太上皇封他做宰相,他来灵武,盯着圣人言行,向太上皇报告也就是了。你瞧韦见素便是这般行事,装聋作哑,万事不管。可房琯却不同,几次三番在圣人面前着意表现,今日又第一个跳出来直指郭子仪行为不端,可见他野心不小,既要顺太上皇的情,又要承圣人的意,两头不肯落下。这等人,听见大哥在臣子背后言语刻薄,只怕要去外面胡说八道,坏了大哥的名声。”

    “哎呀!”

    李俶嘶了声,后知后觉出了身冷汗,顿足道,“今日真真是我大意了!可我一听他打我元帅府的主意,简直气不打一处来!”

    李倓张了张口,欲言又止。

    李俶奇道,“你说呀!还有什么?”

    李倓偏着头,认真地看他。

    “大哥,其实房琯所说不错,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战事,倘若最后平定叛乱,收复两京的是郭子仪,那别说你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就连圣人,只怕也难受得很哪!”

    李俶怔了一瞬,唇角忽地浮出一丝带着狠意的弧度。

    “我知道,这泼天大功必须姓李!是你是我,或是圣人御驾亲征都行,总之不能是他郭子仪!”

    行宫外,房琯拱了拱手,转身大步而去。

    韦见素在他身后重重地啧了声,向亲随撇嘴。

    “你瞧把他能耐的!还没立功呢,就学会搭架子了。”

    亲随赔着笑,从袖子里掏出个精致的信囊呈上。

    “太上皇又来信啦。”

    韦见素叹着气,驻足展信一读,洋洋洒洒两三百个字,并没什么新鲜话,他失笑,随手撕个粉碎。

    “走,咱们回去接着喝酒。”

    房琯匆匆转过街角。

    距离行宫最近的宅邸,崭新煊赫,大门前挑出灯笼,明晃晃是个‘房’字。他从中门直入,边走边拆掉躞蹀带甩给新管家。

    “两位师爷在何处?”

    管家殷勤地一溜小跑去喊人。

    不一会儿,书房里围成个小小的三角形,房琯站着,两位师爷面对面坐着,案上堆满一摞摞备查的文件卷轴。

    房琯双手背在身后,仰头沉思良久,才发出指令。

    “把如今人在灵武的官员通通列单子理一遍,从前在中枢做过官的,能时常面圣的,或是韦武李杨,杜家薛家的亲贵,或是做过驸马的,出过亲王正妃的,或是从前十年、十五年科举上出身,素有文名,但未能出仕做官的,或是这几个月才从长安、成都出来的,一项项分开列!”

    他说一句,师爷提笔在白纸上点一下,等他说完,两人即刻熟练地翻查文件,不时飞快地记录下什么。

    房琯看得甚为满意,回头询问管家。

    “库中还有多少钱帛?”

    管家早翻开账本等待,见问忙躬身回答。

    “素帛四百余匹,铜钱不足六百贯。”

    “——这么点儿?”

    房琯意外。

    “你是怎么理账的?我好歹是个宰相,况且圣人说了,虽然朝廷地处偏远,但供应中枢官员的俸钱、俸料,一文也不会少!”

    管家打了个哽,期期艾艾解释。

    “郎君拜相至今尚不足四个月,拢共能有多少俸钱?又要买宅子,请师爷,再说,按从前在长安的规矩,官员禄米,一年一度,秋日发放。今年嘛,大家盯着蜀中来的粮食,元帅府和朔方大营都抢起来了,禄米还欠着哪!”

    房琯一听,觉得这话也有道理,共克时艰嘛,没得让将士们饿肚子,先支应高官的道理,遂挥手道。

    “禄米没有,旁的呢?”

    管家不意他如此榆木脑袋,事情明摆着,竟还往下问,便扳着手指头一项项算给他听。

    “职田,户部给打了欠条,宰相职田四至何方,灾年丰年产出多少,清清楚楚列了单子,可那田地都还在关中啊!咱们也收不上粮食。人力呢,也欠着。还有按月杂项,譬如秋日的细绢,酱、瓜,都打着欠条。上回奴婢去户部领炭,与人闲聊起,说冬日的细米、粳米能不能供应上,要看永王在江东经营如何。不过羊肉和杂彩定是有的。”

    房琯听得烦恼,粗声喝问。

    “说来说去,我当宰相几个月,竟没攒下身家?”

    “诶——是,可这,郎君前途远大,只要回了长安,甭管是职田还是杂项、人力,都是上上份儿啊!”

    “回长安那么容易吗?”

    房琯看了眼还在埋头摘抄记录的师爷,一顿足下了狠心。

    “去把这宅子卖一半,换些现钱回来,再寻几个好厨子,买些丫鬟,往后二三十日,府里日日有宴席,来的都是贵客,你替我好好招待!”

    “这……”

    管家愕然抬头。

    “招待谁啊?”

    房琯脑海中不知想到了什么美好前景,掸掸袖口,莫测高深地笑了。

    “你家郎主的开运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