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五十七章 意外<!>

第五十七章 意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军初步做好粮草后勤等一切准备,集结完毕,开往边境,已经是九月份的时候了。

    大周举国共拥兵两百余万,为历朝历代之最,如此武功,常为宣武帝夸耀,乾圣帝同样深以为豪。

    大周定鼎三十余年,大部分地方休养生息多年,但兵马调动并不少,筹备、运送粮草等也有条不紊。

    没有哪个大周百姓在看了光幕之后,对兵马征调有异议。

    不征之国怎么了?老皇帝说了不打,新皇帝说要打,不都是皇帝的命令嘛!

    大周是周边这些属国的宗主国,就算和升斗百姓没关系,他们也知道,不能让人骑到自己头上哩!

    需要注意的是,越是与他国接壤、容易产生摩擦的地区,百姓越希望大周的态度能强硬一点。

    大周百姓,自与他国不同,只有大周一直强硬,他们这些大周子民才能有好待遇啊!

    就以朝鲜国为例,就是大周的商人去朝鲜做生意,都是要被高看一眼的,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只要是周人,在朝廷那里有籍册的,他国便不敢轻举妄动,唯恐伤及大周百姓,招致宗主国怒火。

    百姓都如此,朝中大员们更不用说,在兴庆宫中休养身体的上皇都发话,让皇帝好好地打一仗。

    祁元询深切认为,领军主帅是上皇老将,指不定就是上皇和天子达成的共识之一。

    大周共发精兵十五万,算上后勤粮草、民夫等,足有几十万人,是以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

    具体的军情,天子收到的才是第一手的,祁元询知晓的都是天子特意发来给他看的内容。

    饶是他的武事方面的老师被派去一同出征了───征国之役,能拿到手的军功可不少,天子自然要照顾自己的燕山护卫军的旧部,先让他们挣出功勋来好封爵,往后再有什么战事需要人,他也可以从容安排自己的心腹领兵───祁元询也能看出来,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

    别看到现在只有安南陈氏遗臣来,他们的王胤宗种没人站出来求助,就以为陈氏的遗留力量在安南之内就被打击得一干二净。

    其实不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胡氏篡位夺权,整个政权和地方上,确实有他们的许多人,但心怀陈氏的旧臣遗老也是为数不少的。

    所以一路上,胡氏发兵拒天兵,不是败势明显,就是有陈氏遗老主动迎天兵,自身战力不足和内部有人拖后腿,安南胡氏这两方面都齐了。

    和他们节节败退的现实结合起来,安南胡氏号称拥兵两百万以抗敌,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眼见着大周将要创出几月灭一国的辉煌战绩,却突然发生了意外。

    “(永乐)初,上以陈、胡之替,乃安南内政,不欲兴兵,仅遣使斥之。以高皇帝立不征之国故。

    ……使安南臣见天平,其臣皆错愕,下拜涕泣,声震殿中。又有思明、宁远土官言安南占周土;占城遣使告安南胡氏‘攻扰地方,杀掠人畜’。

    ……上遣镇广西都督佥事黄中领兵五千送天平归国……(黄)中等战殁,天平被俘,以凌迟罪被处。

    上乃兴师,以成国公为总兵官,西平侯、新城侯为左、右副将军,丰城侯、云阳伯为左、右参将领兵。

    ……六月,依其官吏耆老所请,复古郡县,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

    ……

    交人苦中国约束,又数为吏卒侵扰,往往起附贼,乍服乍叛。”───《大周永乐遗事》

    “(周)兴兵十万,言送添平归国为王……”——《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附·胡汉苍》

    “(乾圣初)上兴兵伐安南,俘胡氏,以陈氏宗胤断绝故,从其官民耆老所请,使内附。上行王化,其国遂安。”——《圣武记·乾圣戡定安南记》

    “周帝发兵八百万伐我国……”——《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附·胡汉苍》

    这一回的光幕更新是在祁元询学习期间,授完课后,他和老师才见到天上光幕的文字。

    方孝孺既然被称作读书真种子,自然想要教出一个儒家理念中的尧舜天子。

    如今见此,更是恳切不已地对祁元询道:“国朝扬天威于安南,固壮举也,只是存亡断续,亦是人伦之理啊!”

    祁元询清咳了一声,意思他明白了,但是,“做个人吧”这种话,老师您应该和我爹去说啊。

    征安南是我爹想的,我只是赞同了一下下而已,被人骂的事情不要带上我。

    真要是我去干的话,吃相还是会好看一点的。

    更何况,要不是光幕这么不讲究,做了个猪队友,安南就不会提前知道大周的打算了。

    甭管安南人怎么看,到时候只要大周这边的记载冠冕堂皇就可以了嘛!

    “及其(周朝)贼虐愈甚,民命弗堪……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大越史记全书·(后)黎纪·太&amp;祖高皇帝》

    祁元询刚这么想着,就见光幕上又附了全汉字版的《大越史记全书》。

    他尴尬地对方孝孺一笑,除了感慨未来大周在安南的汉化工作做得好,其他的是一点都不想说了。

    所谓的《大越史记全书》,光看前头将

    大周五千兵都夸大成十万,国朝此次发兵号称八十万、在他们的史书上直接变成八百万,就知道这本书的某些记载到底有多不靠谱了。

    然而再不靠谱,关于其国发展延续的方面,脉络是不会变的。

    这也就意味着,大周真的打下了安南,将之改设三司,复为本国之地,可是最后,还是弄丢了这块地方。

    至于怎么丢的嘛……

    肯定不是纯行教化就能丢的,祁元询毕竟是大周的皇太子,立场要坚定,不能说得太详细,但左右不过那几样盘剥手段。

    光幕有这样的异象,祁元询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当即便要去求见天子。

    进到武英殿内的时候,不出意外,他又听到了天子的怒吼:“反了!真是反了!”

    祁元询是很能理解他爹的心情的,光幕这东西,全天下都能看到,一直以来都是有利有弊。

    现如今踩着大周的脸面堪录的一些东西,简直就是在大周的脸上连环甩耳光!

    而且这还只是光幕刚出来以后的情况,之后这几条光幕造成的影响,肯定会愈发深重。

    在大周本国以内,肯定不会造成什么大影响,但是正在发生战事的安南战场,就不知情况如何了。

    祁元询匆匆入殿,殿内的大臣看到他,纷纷松了一口气。

    他们是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没那么亲近,有些话说了,在气头上的皇帝也不一定能听得进去。

    反倒是皇太子,这大周的天下是他们祁家的,征伐安南之事,只要太子殿下说得有理,那陛下一定是能听进去的。

    儿子来了,乾圣帝正在气头上,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不会骂儿子,好歹给儿子留个面子,便让殿内的大臣都先退下了。

    “你来干什么?也跟那群酸腐文人一样,要劝朕嘛!”

    祁元询心内暗笑,看来老爹被文臣们烦得不轻嘛。

    自从赵宋之后,文人抑武仿佛就成了惯例,能像汉唐盛世时,上马能管军、下马能教民的文臣,已经少之又少了。

    这样一来,原本只是为了扬大周天威于外、为其先王陈氏兴灭继绝的征安南的义举,在得到朝中文臣的支持后,又在光幕异变以后,受到了群臣的反对,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只不过天子并不喜欢文臣们光要名声的举动,对于天子来说,他也爱面子没错,但是,该有的实惠,要拿的时候,他也不手软。

    “父皇息怒,儿臣是您的儿子,怎么可能跟您不是一条心,偏和外人想到一块儿去?咱们不能撤兵,非但不能撤,还要将安南打下来!”

    “真是稀奇,朕还以为,当年上皇派人教导你们,都将你们教得和大哥、元詝差不多呢!”

    皇帝不是不敬爱大哥,但是他自忖,就算是他大哥复生,当上皇帝,面对外敌,怎么想也都是儒雅有余,英武不足。

    皇太子从前也都是长于文学,支持发兵是一回事,但是热衷于此又是另一回事。

    有些话,天子说得,祁元询却回不得。

    他正色道:“父皇,大军已经打下安南泰半国土,定不可半途而废。且安南之民,也能见光幕,见此恐怕已有异心。若是复使陈氏或胡氏为国王,也不能使其对大周感恩戴德。莫若一鼓作气,化为州县。”

    “我儿真是长大了,说得有道理啊!”

    记载在史书中的内容,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些话只是拿来唬人的。

    就像大周发兵如此之巨,真的一点都没有让安南内附的想法,真的是扯谎。

    可是现在安南有了防备,之后真的打下此地,如何安排人治理,也是个问题。

    “父皇,安南本有国王,若是设三司,化州县,朝廷官员调动,未免不利于教化。不如行分封之法。”

    原本点头的皇帝,顿住了:“分封……此地不比中国富庶,纵是官员为官,怕是也没多少人愿意去,何况是分封呢。”

    天子也是很清楚自己年幼的兄弟们的性子的。

    宣武帝的皇子们,按照年龄层次有一个分批,最幼的这一批别说能力了,脾气都不怎么好。

    真的分封他们到那边去,一定会闹起来的。

    更何况,国朝分封,地方再怎么差,也总是在中原,分封到安南,谁愿意呢?

    “父皇,正是因为没多少官员愿去为官,光幕所载,才有其民多叛之事。大周不能缺了治安南的官员,既然正常晋升,不可让他们去交州为官,那边只能是贬谪了。”

    贬谪的官员,到底是个什么德性,他留嘴了,但是猜都能猜出来。

    “可,你的皇叔们……”

    “父皇,西平侯沐氏可以镇守云南,为何不能再遣勋贵镇守安南呢?”

    “他们怎么能与西平侯比?你皇祖父对黔宁王恩同再造,才放心让西平侯一脉永镇云南。”

    “父皇对勋贵们,也是天恩浩荡啊!光幕现后,我大周士气定然振奋。”

    祁元询说的是光幕中所载的征安南勋贵名录。

    除了西平侯外,其余的什么成国公、新城侯都是本朝未有之封爵,而这些人的爵位都来自于谁,自然不用说了。

    本身征伐一国,所得军功便不少,又有光幕明确记

    载,当今天子不是个吝啬爵位的,对有功之人定是会封赏的,军中大将,谁不归心?军中子弟,谁不愿多立战功?保不齐就改换门庭了呢!

    “这……”乾圣帝不是不愿意给勋贵们厚赏的人,但是,实地分封,还是有些超格了。

    “父皇,安南能分十几府,州县更是不知多少了,不如,多分封一些?”

    这就是打着分散治理,不让得到实封的人有能力大肆统合的主意了。

    “更何况,除了勋贵,我宗室之中,未必无英藩敢去。父皇,这毕竟是实封之地,一旦能受封,只要不出岔子,也可世袭罔替。宗室之中,实行考封后,纵然再怎么努力,爵位还是得递降的。实在不行,儿子都动心了,前头还请父皇允了我两府呢!若是旁人都不要,我再替明哥儿的弟弟们占块地方!”

    “你这个皇太子,怎么光会占便宜?去,去!”皇帝开口赶人,祁元询却半点不慌。

    皇帝的声音都透着明显的笑意,显然是被他哄好了,而且,他说的确实是真心话。

    因为已经有了准备,所以在之后看到安南陈氏的遗老们减少了对大周的帮助,大军行进进度稍缓,京中也没有太大的反应。

    不管怎么说,大周的精兵不是吃素的,安南国土已丧大半,不管有没有光幕,他们的结局其实都是已经注定了的。

    大军出征半年后,安南东都大罗被攻破,大周大军逼凌安南都城新化。

    当天上的光幕所眷顾的对象再度变更为大周,爆出两月后,大周军中将会出现疾疫,以至于破灭胡氏大军的时间延后一月后,但大周还是很快大败胡氏军队,并在月余后,擒住败逃的胡氏父子,无论哪方都知道,安南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了。

    就连有可能出现的疾疫都只是阻挠了大周大军一个月而已,更何况现在的大周早已有了准备?

    乾圣三年二月,胡氏大军溃败,其父子败逃不及,被早有准备的大周大军逮住,献俘于京师!

    作者有话要说:欢迎大家观看魔幻纪实文学作品——《大越史记全书》,五千人在这里分分钟变十万,号称的八十万一下子变八百万,就特么离谱。

    就算是敌国,也不用这么夸张吧!:,,,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