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67章 第六十七章 饮食<!>

第67章 第六十七章 饮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宫中事务,与前朝外廷有关的,自然是由天子和他委任的中官负责,后宫则是皇后的天下,一应事务,都要经过皇后的准许。

    天子的后宫清净,皇后说话他也听得去,宫中自然被打理得很稳妥。

    可是再怎么样,宫务的操持也是不能轻易授予他人的。

    皇后的身子若是康健,这自然一切好说,可她得养病,每天要操劳的事务太多也是不好的。

    更何况正赶上大丧,每天都要花上好几个时辰才能将事情理顺,就是没病都被累出病来了,在病中的病人就更不容易好了。

    祁元询是这么想的,可是当家主母还在,便要让丈夫操持家务,实在是不成样子。

    是以他的心虽是好的,还是让天子训了一通,说他想事情考虑得不周全,实在是糊涂了。

    皇后在病中,也只是让皇后身边的宫女、宫中的几大内监头领,每人暂且分管了几项琐事,每日上报也就罢了。

    只是祁元询虽然被小训了一通,却也不以为忤。

    作为皇太子,一直跟在父母身边,在侍疾这件事上想要表现好也很难。

    做得好了是他应该的,若是在兄弟的对比下出了什么纰漏,便是要受人劝谏的了——以此攻讦于他倒不至于,谁这么做,谁便是自绝于东宫——汉王、梁王献参,他是拿不出什么宝贝,只好捧出自己的尊亲之心,让父母亲自品鉴了。

    他那提议,也可以当成是儿子太过担忧母亲劳累了,一没让太子妃擅权,二没有让父皇抬举后宫之中存在感几近于无的妃嫔,天子、皇后自然能知晓他的本意。

    但是这个提议不妥当,其他的想法,他是真切地想要去实施的。

    献个补品药材什么的,当他不会似的。

    可是这难道就是孝心了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他们也不需要回来侍疾了,东西送到就能把心意传到了。

    宣武帝驾崩后的次日,他的谥号和庙号便已经是定了的,庙号不出意外是“太&祖”,谥号很长,按照大家一贯的简称方法,称之为“高皇帝”。

    太&祖高皇帝的遗命,是丧仪一以俭素,按照他原本的想法,不论是哭灵还是守孝,都不必费

    时太久。

    只是天子到底让大行皇帝的棺椁在兴庆宫停灵二十几天,等到了诸王皆入京、哭丧守制后才安葬的。

    不管怎么说,让诸王有机会回京奔丧,这是仁政,总不能父亲死了,下葬前让他们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吧?

    天家守制三月,倒是对民间与朝堂大臣放开了限制。

    天子言高皇帝有遗命,百姓出临三日便可释服,不禁嫁娶。

    各地臣工原本也是这个待遇,但是总不好天子都未曾除服,大臣们连成服都不着吧?

    所以在高皇帝葬至陵寝孝陵之前,诸臣工要守制哭丧。

    高皇帝下葬后,有些限制就放宽松了。

    宫中仍死守三月之期,宫中厨房仍不做荤菜,只做素食。

    若说宫中御厨的手艺,自然是顶尖的,只是没有各种荤菜的高汤打底,普普通通的蔬菜还想做出包含着神仙似的鲜美的味道,那就真的是考验了。

    而且就算御厨能把各种蔬菜做得再好吃,连吃三个月,自然都是会腻的。

    如果说天子、太子等人还能忍受,还在病中的皇后以及年幼的皇孙们,营养便有些跟不上了。

    为了让皇后补身体,皇太子还特意派人唤来御厨,将自己印象中有、但却没在这个时候见过的糕点零食等告知给他们,让他们做出来。

    汉王府,正堂。

    皇后在病中,天子二子汉王、梁王便仍留在京中,未曾启程前往交趾省。

    今日不是汉王侍疾,他在宫中没有逗留太久,也没见宫中留饭,便回府用饭了。

    汉王府的饮食也如宫中一般,近来都不见什么荤腥,又没有酒可饮,汉王便吃得很快。

    汉王也算是过惯藩府生活的人,从前他与父母仍居藩邸的时候,从来是父母与他们兄弟两个一同吃的饭,是以在汉王府里,汉王便是让王妃以及几个子嗣一起与自己吃饭。

    他的嫡长子祁允曜是乾圣三年生的,如今才五岁,人小,吃得又慢——原先还是有乳母端着饭碗喂的,还是他想起宫中的大侄儿祁允昭这个年纪都能自己吃饭,还吃得很顺畅了,才让嫡长子开始自己吃饭的——一碗饭吃得还没洒出去的多。

    汉王看着很不满意,宫中的皇长孙在这个年纪,表现得便

    已经很得体了。

    这也是他对父母感到愤懑的一点。

    皇长孙养在了天子与皇后的膝下,东宫的其他子嗣又是生活在宫城之中,见到天子、皇后的次数比他的子嗣要多得多。

    他不过是奏请父皇母后效仿皇祖父宣武年间的惯例,希望他们也能将自己的嫡长子抚养在宫中而已,想不到当日便被驳了,羞得汉王是无地自容,只觉得父母实在是太过偏爱太子长兄了。

    将孩子养在自己王府中之后,他也执着于将孩子与侄儿相比较,无论如何,他都要证明,自己的嫡长子绝对不比侄儿差。

    每每有什么事,他便要将宫中的皇长孙与自己的嫡长子比较一番。

    偏偏他的父皇是个十分热衷于炫耀自己爱孙的人,皇长孙每每在学习或者锻炼方面有一点进步,便会被天子拿来在他们兄弟面前夸奖,让汉王不知道自己侄儿的日常生活都不行。

    祁允曜吃完了饭,放下了手中的筷子与勺子,却并不如往常一样急着离座。

    祁允曜边上,年纪比他小的汉王次子到四子,以及他的妹妹,也都坐在自己的座上,眼里似乎还泛着渴望。

    若说有什么方面是汉王比皇太子强的,可能就是子女数量了。

    皇太子有五子,尚未有女,可汉王却是已经有七子二女了,能在比皇太子晚成婚那么久就生出这样多的子女,足可见汉王有多努力。

    从侧面来看,也可以说是汉王在朝中不能施展志向,又没有封藩可就,也就只能将精力花费在这个方面了。

    子女虽多,长大到能够自己上桌吃饭的,也就四个儿子和一个嫡女

    汉王正觉得奇怪,便见桌上端上来几道甜品点心,与往常所见不同。

    高皇帝起于微末,于吃的方面,便很俭朴,只如民间寻常的富贵人家。

    随着大周定鼎日久,饮食渐渐精致起来,再精致的东西,没有创新,吃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儿罢了。

    端上来的甜品,汉王仔细闻了闻、看了看,认出来有桂花糕、栗子糕、山药糕,又见几盏杏仁茶,都是他近几日在宫中新见的。

    “之前府中不曾见过,是宫中的做法么?”

    “是,”汉王妃韦氏答道,“前些儿我去侍疾,母后身子仍不

    爽利,不大有胃口。进了几口饭食便罢了,只是后来又进了山药糕、杏酪等,很是香甜。我回府前,母后遣人送来单子,说可以给孩子们也做来吃吃。”

    “母后一向慈爱。”汉王略微舒缓了脸色,但心中仍是不大舒服。

    “是呀,母后还说,宫中为高皇帝守孝,咱们尽孝心是顶心诚的,只是孩子们若是吃得不好,饿出个好歹来,高皇帝也是会心疼的。给咱们的方子,母后说都是她近来用了之后觉得很好很有效的,让咱们也吃起来呢。”

    “唔,那让府上的厨子做起来吧。你和孩子们都多进一点,不要浪费了母后的好意。”

    只是他自己要不要吃,却是没说。

    见到儿女们吃得香甜、吃得开怀,汉王的神色越发难看,匆匆甩下一句“我还有件事没办,你们继续吃”,便离席了。

    不是他真的有要事,而是再看下去,他怕自己会发火。

    这些吃食,宫中原本是没有的,只是皇太子特意让御医择取了便于食补的食材,又让御医想法子做了出来,宫中才吃起来的。

    堂堂的皇太子,不远庖厨反而主动让人创新菜式,自然是有原因的。

    他打着药补不如食补的旗号,找御厨和御医去研制新的“药方”。

    只会动嘴去支使别人,偏生又实在会吃,说了几句,还真研究出一点东西来。

    父皇母后不说自己进的山参如何难得,却夸赞皇太子实在是纯孝,汉王一想起这件事便来气。

    这回倒好,皇太子不务正业去研究吃食,成就了他纯孝的美名,还让这些吃食也传出宫禁,传到外边来了。

    这些点心确实都很好吃,又兼有食补之用,等到再传到官员富户、寻常百姓之家,那太子的名声也愈发会大起来了。

    到时候,会传颂太子仁孝之名的人,怕是又会多上不少,真是想想就让人来气!

    若是寻常时候,堂堂皇太子不务正业,不学经典,去研究医道、庖厨,怎么也不会是现在这样风平浪静,可是偏偏让皇太子赶上一个好时候,有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

    怎么什么好事都让皇太子摊上了?

    汉王越想越气,“咕咕咕”,肚子竟生生的被气饿了。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

    被气饿了以后该怎么办:不愿透露姓名的汉王殿下(吃着枣泥山药糕、栗子糕等):真香!

    枣泥山药糕来自《红楼梦》,应当是当时风靡的点心之一,鉴于桂花糕的来源传说都已经是明朝中后期的时间段了,本文时间段是初期,这里设定各类点心都是木有的。

    这些点心真的都有食补方面的功效。

    杏酪(杏仁茶)是随园食单里看到的,查了查,应该也是文中时间段不存在的点心。

    茯苓膏、茯苓饼等,也是清朝才有的,还有相应传说,所以,本文设定的这个时间段,这些都木有。:,,,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