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太孙<!>

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太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六月,祁元询得子后,天子便命第二十子韩王、二十一子沈王去看望秦王、晋王、吴王与齐王这四位兄长,学习兄长们治理藩国的本事,顺便展现手足之情。

    天子年幼的几个儿子都是未曾就藩的,论年纪,韩王、沈王比祁元询还小。

    要让祁元询说,皇爷爷绝对是被他儿子勾起了对孩子的一腔父爱——虽然他那一堆叔叔就算是年纪比他小的,也不算是小孩子了,他那几位年长的伯父、叔父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光幕预言秦王大限在今年,是以天子特别嘱咐了二王,去看望秦王时,要多关注秦王的身体健康。

    因为两年前,光幕所显现的宣武二十八年册封秦王世子为秦王的诏书,这一年,天子对秦王很是关心,派了不少的医官去看望他。

    正月的时候征洮州叛番,原是要命秦王统率平羌将军的,只是考虑到秦王今年运势不佳,恐有性命之忧,天子便只命了平羌将军宁正率军讨逆。

    事实证明,这是卓有成效的,秦府到目前为止送报京师的,都没有不好的消息。

    祁元询和秦王伯没有多么亲厚,但是对于秦王的生死,他也不知道,光幕的记载该不该成真。

    如果这一条能改的话,那么光幕记载中关于人的寿命这方面的内容,除了寿终正寝,其他的,完全是可以提前调养改变的。

    光幕记载,祁元询这个“仁宗”只当了八年皇帝,按照常理来说,算上他年纪,其实这个时间已经算是不短了。

    但是作为一个穿越者,祁元询还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实施,这样一来,八年就实在是太短了。

    而且按照年份计算的话,他驾崩的时候也才五十一岁,放在他穿越前的世界,离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都还有好几年呢!

    虽不至于“再活五百年”,但是,好好保养,活个89岁,祁元询觉得自己还是可以争取的。

    从这个方面来说,祁元询是希望关于秦王寿命记载的光幕信息能够改变的。

    然而,他爹被册为皇太子,秦王主动退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王的寿命问题。

    若是秦王摆脱了寿命魔咒,成功活过了宣武二十八年,那对皇太子来说,其实并不是好消息。

    不过很显然,天子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既然已经册立了皇太子,就不能轻易废立。

    皇太孙能够被废,是因为天子有诸多长成的儿子,在仍有嫡子、诸子颇为贤良的情况下,册立太孙,本身就是天子的意志决定的,朝中有大臣支持立太孙,并不代表没有大臣支持立皇太子。

    太孙本身的根基就不稳,在有天上光幕披露他未来削藩之残酷的情况下,来自天子的支持也减少了,这才能被大家一起扳倒。

    而如今的皇太子赵王,做了那么多年藩王,手下忠心的人为数不少,天子又倾力培养其长子祁元询,太子是轻易废不得也轻易不会被废的。

    可是,秦王若是真的活了下来,有这么一位正统的嫡子、如今的长子在,皇太子的地位,多少是会受影响的。

    是以,皇曾孙满月那一天,除了给孩子赐名外,天子还下了圣旨:

    “太子长子元询,岐嶷颖慧,秉性仁孝,朕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

    昔太子在藩邸,元询以嫡长故,册为世子,自昔哲后,降及近代,莫不立储树嫡,守器承祧。

    今册元询为皇太孙,付以承祧之重。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天子的圣旨,意思很简单,太子长子祁元询,乃是太子的嫡长子,符合立储立嫡的法则,现在朕要册立元询为皇太孙,让他也扛起社稷的重担。

    当然了,圣旨里免不了夸奖祁元询年少聪颖、秉性仁孝,是个值得托付基业的好孩子。

    就是那句“朕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让祁元询有点想笑,虽然皇爷爷一直对他挺好的,但是这句最为钟爱,怕不是把他的废太孙堂哥当成隐形人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天子的这道圣旨里有许多夸张的地方,但是没有人会不明白天子的意思。

    不管怎么样,皇太子、皇太孙皆已册立,储位已定,不论如何,储位都已经留在了如今皇太子的这一系!

    天子“于皇孙之中特为钟爱”的新晋皇太孙祁元询,顶着父王五味陈杂、既有些欣慰又有些凝重的目光,接下了册封的圣旨。

    皇长曾孙的满月是在宫内举办的,参加的都是皇亲国戚,在京的皇子、公主等都来恭贺。

    祁元询受封皇太孙,也称得上是双喜临门,众人都来贺喜。

    就是懿文太子一系的诸王也在现场,前任皇太孙向现任皇太孙恭贺,太过黑色幽默,祁元询只能给出一个矜持得过头的微笑。

    和郑王祁元詝的贺喜相比,同胞二弟高阳郡王祁元诲不甘不愿的贺喜,祁元询就照单全收了。

    羡慕嫉妒恨又怎么样,反正皇爷爷册封的皇太孙是自己,又不是二弟!

    有了皇爷爷努力为自己造势、替自己营造的后盾,祁元询相信,亲爹就算继位之后,要册立太子,也不会那么犹豫不决了。

    被册为皇太孙后,祁元询每日的上朝听政,不仅更名正言顺,还更引人注目了。

    有时候天子冷不丁就会就某个问题询问太子、太孙的意见,每天上朝就像临场考试一样,实在是太刺激了。

    祁元询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他只要学习、吸收知识就够了。

    正常的学习日子,一直持续到七夕大宴后。

    七夕节,天子也有在奉天殿设宴款待群臣,按照祁元询的经验来说,一般大宴过后,要忙的事总是少一点的。

    毕竟欢快的节日嘛,闹事的也会少一点,朝臣们也不会刻意给天子添堵。

    第二天群臣上奏,确实没有什么有营养的东西。

    工部奏了天子三月初命天下悉种桑枣,工部受命后发明文推广,如今已初见成效。

    又有人奏某地某户某妇人一胎产三男,天子令按往例嘉奖。

    汝宁府确山县有奏野蚕成茧之喜报,群臣共表贺。

    天子虽然说了若是全天下都有野蚕成茧,百姓都有受益那他会欣然接受群臣恭贺,如今不过是汝宁府确山县这一个地方偶然出现的异象,不值得什么恭贺,但是,心情还是要比以往好一点。

    旁听过程中,祁元询默默回想,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好种、产量大、饱腹感强的粮食。

    今天的奏报没有营养,却给了祁元询灵感。

    退朝后,祁元询特意找了三月初天子下诏的相关记载来看。

    天子三月份的时候,令工部发文布告天下,让百姓在土地的空隙之处,种植桑枣,如果遇到灾年、歉收之类的意外,这些桑枣可以帮助百姓果腹。

    工部发文给地方官的同时,又遵照天子的指示,示意他们除了将种植桑枣的方法教授给民众之外,还要“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棉花在祁元询穿越来的世界已经很常见了,但是,在这个时代,棉花的普及率并不广。

    前朝原朝之时,棉花才传入中原。

    天子开国后,认为棉花对民有益,才在全国各地都大幅推广。

    前些年棉花就已经推广种植了,所以本年的工部发文里,没有加上棉花的种植方法,而是告诉各地地方官,今年要加大力度推广棉花的种植,不用担心税率,天子已经下诏免除了。

    增种棉花当然是好事,祁元询在意的是天子为了预防百姓在灾年受饿,令各地种植桑枣。

    可是桑枣之类的果子,和那些真正产量大、能饱腹的食物比起来,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粮食,若是能推广,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这个世界和他忆起的前世,发展是很相似的,相当于是平行的世界。

    如果按照前世的走向来的话,本朝中后期,将会遇到小冰期,粮食产量会大幅减少。

    为何前世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能够在小冰期的情况下繁衍出那样多的人口,被推广种植的番薯等外来农作物功不可没。

    传入中国的时候原称是番麦的玉米、番薯、土豆等粮食,不仅改变了华夏族人的饮食结构,还助华夏族人渡过了一次次的天灾。

    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储存、饱腹效用,都相当的便捷、出众。

    中国有许多作物都是国外传进来的,包括葡萄、石榴之类的水果、黄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辣椒、玉米、土豆等等。

    祁元询想了想,若是能够在国内推广种植土豆、红薯等农作物,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他治国平庸,也能混个千古一帝的名头、创造个什么盛世来!

    但是,不好的消息是,这个时代,离美洲大发现还有许多年,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根本就还没传开。

    若是祁元询是个纯正的,什么都不知道的古人,也就罢了,明明知道有这么好的东西,却得不到,实在是让他抓心挠肝,着急得不得了。

    祁元询搜索脑海里的记忆,思考着: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